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39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807343680/9787807343684 ·条形码:9787807343684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黄河历史述实 |
 |
|
 |
黄河历史述实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39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807343680/9787807343684
·条形码:97878073436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丢掉一般河流之概念,探求多泥沙河流之规律,这是水文工作者、河渠工作者正在对黄河研究讨论之期望。黄河历史有两个内含:一个是人事之企图;一个是黄河之自然本身。因此,黄河历史是人事之物质条件和黄河本身之自然条件进行斗争之成果或实录。这个成果无论其为成功或失败、暂时的或较长的,都是黄河客观史实之发展。
目录 前言
凡例
一、有史以前黄河之自然史
二、纪元11年前之黄河史
三、安流千年(纪元11~1048年)由千乘入海之黄河
(一)墕流法
(二)为治渠而获得治黄的收获
(三)一个疑问
(四)王景河所经之地带
(五)黄河安流千年中在东汉迄唐代之溢决
(六)郑滑间一段人工分流
(七)引黄溉田
(八)唐玄宗天宝后黄河堤防形势又有变化
(九)洛阳西安间之运道
(十)汴口——水运枢纽
(十一)五代战争对黄河堤防之破坏及泛溢
(十二)北宋对黄河的经营
四、纪元1048年至纪元1128年由章武入海之黄河
(一)第一次回河——六塔河
(二)第二次回河——二股河
(三)第三次回河——人孙村口复故道
五、纪元1128年至纪元1855年由汴入濉、入泗、汇淮、过清口之黄河
(一)金代黄河
(二)元代黄河
(三)明代黄河
(四)清代黄河
六、纪元1855年铜瓦厢改道后之黄河
附录
附录一:明代河督任职始末
附录二:清代河督任职始末(至咸丰五年止)
附录三:黄河大事表
附录四:清水畅出,洪流倒灌始末
后记
……
序言 丢掉一般河流之概念,探求多泥沙河流之规律,这是水文工作者、河渠工作者正在对黄河研究讨论之期望。黄河历史有两个内含:一个是人事之企图;一个是黄河之自然本身。因此,黄河历史是人事之物质条件和黄河本身之自然条件进行斗争之成果或实录。这个成果无论其为成功或失败、暂时的或较长的,都是黄河客观史实之发展。
这宗斗争过程不限于技术范围,而是各时代全面政治行动之表现,是政治经济之重要环节。因此,不论当时统治者对黄河本身有无企图,而其经营之结果,对黄河本身都发生巨大影响。如东汉之修渠筑堤(渠是济、汴二渠,堤在河渠之间,黄河左侧无堤)控制黄河对汴、济之泛淤,以调节汴、济运渠之水量,有利于黄河就下之性,不碍黄河之发展,河定民安千有余年。又如西汉努力筑塞,开始右侧屡决屡塞,延续百余年左右侧俱决,结果徙千乘。正如刘庄(汉明帝)所引言:“左岸强则右岸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北宋为防契丹以塘泺为国防,而浚六塔,改二股,回东河;明、清两代为皇粮围储运米北上,强制黄河流经沛徐。这些都是“以事治水”(宋神宗的话),费财劳民而溃决随之。臣工疲于奔命,国计亦随而困乏。是黄河本身之病吗?还是人为之不臧哩?黄河这二千五百五十年(纪元前602~1948年)之历史,不可视为偶然的。这二千五百五十年中,不乏治河名人,他们接触到黄河的实际,认识了黄河的特性,是中华民族对黄河斗争之收获,表示了人事企图对黄河发生因果关系,也可以说是在以往二千六百年中对黄斗争历史之宝贵经验或结论。
文摘 二、纪元11年前之黄河史
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年代,只可说是自西周厉王时起,即纪元前850年前后。周厉王虐,国人谤,厉王就杀人以止谤。又过了八年,人民政变,把周厉王流放到彘。周公、召公辅政,名为共和。纪元前841年,此后才可称为信史,然亦经过多次之译文。此前遗留之片断为周之诰、殷之盘(即商书盘庚)其更早之虞书、夏书,皆汉人由口传而追述之记载,另有一部分为汉晋人所伪造。各代之史实.都离不开政治之斗争和物质之反映。从物质发展而形成政治斗争之条件,文化是物质条件和政治之反映。在渔猎时代,不能有较长时间的战争,因没有储蓄之食物,战争之目的也不过是争夺猎场。燧人氏钻木取火是取火之始,而在用火之后,伏羲氏是畜牧之始;神农是农业之始;稷是最先种稷者。人类与水斗争要在农业生活定居之后,更在与猛兽斗争、与寒冷用火斗争之后。上古史多出自追述者,常有夸大之词。追写上古史者常不自觉用述者时代之生活、物质条件来上拟古人,也有一部分是有意伪造的。甲骨文的出土是上古史之见证,商代史将获到客观之根据。
黄河洪水最先的记载是在尧时。《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日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日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昕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通鉴外纪》:鲧治水九年,鄣洪水而不息,功用不成;又“鲧作九仞之城”。《史记》:“舜行视鲧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命禹:汝平水土。禹为纲为纪,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劳心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致费于沟洫。
后记 本书作者生于1895年,自幼勤奋好学,及长,为求新思想而入新学,进师大,几经波折终于1926年在安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希望、找到了光明。
作者一生克己奉公、艰苦自励、谦虚谨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人民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作者1948年接触水利工作,直到1972年逝世都在做水利工作。本书成于1965年,由于书中的观点与当时黄河治理的观点有一定差异,且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已属“走资派”,在打倒之列,本书虽前后递呈水利部、国务院及各有关部委,最终也未能付印出版。“文化大革命”后虽有机会,但为作者灵魂的安宁未敢奉献。随着改革开放,祖国日渐昌盛,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我们也想将作者的这一思想观点献给昌盛的祖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借此完成作者的遗愿。
作者不闻于社会久矣!不想因黄河水利出版社的《世纪黄河》的出版,而于新世纪之初又闻达于社会,遂向黄河水利出版社谈及本书出版事宜,骆向新社长即建议申请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出版资金资助,获评委的认可而顺利得到资金支持,本书才得以出版,作者遗愿才得以实现。
对于本书稿虽经尽力勘误,但终因作者逝世多年,又因为稿件是手写,由于笔形、连笔及繁体字等原因而造成误判、错识、遗漏,从而给读者阅读造成不便,敬请原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