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管理学 >

管理学

2010-04-22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7300050034 ·条形码:97873000500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管理学 去商家看看
管理学 去商家看看

 管理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7300050034
·条形码:97873000500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内容简介 管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学问。任何一个人只要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社会中,那么,他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或是自我管理者。作为管理者,不论他是在管理一个组织或组织中的一个单位,还是在管理某一群人或一项工作,他都无疑需要熟练地把握管理这门学问。本书按照“概述篇”、“基本职能篇”、“综合与应用篇”这样的逻辑顺序来阐述管理过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除介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几大管理职能外,增加了一篇体现管理职能整合、发展与应用的内容,充分体现现实的管理是相关管理职能间互相支持、配合,并构成有机整体的管理理念。
媒体推荐 前言
管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学问。对这门学问的掌握,将使一个人受益无穷。
任何一个人,只要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社会中,那么,他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或者是自我管理者。作为管理者,不论他是在管理一个组织或组织中的一个单位,还是在管理某一群人或者某一项工作,他都无疑需要熟练地掌握管理这门学问。这是他提高职业工作成效水平的必然。而作为被管理者,他如果了解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他与上司之间的相处就容易得多,因为他会清楚上司为什么对他提出这样的要求,他也能料想到自己的某种行为表现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并能自主地从组织目标或自身所期望的未来职业发展和职位升迁目标的考虑中调整自己的行为,甚至还能对他人的行为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和提出改进的建议。在现代社会中,有发展前途的被管理者绝不应是事事、时时都等待着他人来管理的被动者,相反,他应该是对所接受的管理信号能准确地领悟并能在适当的时候和适当的事情上表现出自我管理能力的主动者。
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试着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分析一些问题,会使你平时感到的不解、疑惑、疑难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解析或答案。
正在各类组织的各级职位上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他们对管理实践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这些人仍希望通过对管理知识的学习,掌握管理工作的更完整的框架体系,借此思考和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得失成败,并在理论知识与自身经验的熔炼中合成提高管理工作成效的佳径。近年来许多富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纷纷“回炉”进高等院校、企业自办大学或培训中心学习工商管理课程,就表明了他们对管理理论知识的渴望。
日前尚没有实际管理经验的人们,也希望对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有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以便为他们未来踏上管理的舞台奠定坚实的基础。况且没有正式的管理者头衔的人,他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多多少少地作为一个自我的管理者在实践着他们自己也许还没有清晰觉察到的管理活动。将你自身所体验或从他人身上观察到的管理实务与本书介绍的管理原理知识结合起来,你会发现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有益,而且也有趣并充满现实气息。
为使本书成为不同背景的初学管理学的人士的一本好用又易懂的入门培训或自学教材,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努力以描述性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管理工作的实质、过程,以及各项职能活动开展的原理和方法。在内容取舍与安排上,力争做到体系完整而又突出重点,并注重案例教学和反映现实管理工作情形的模拟试题的练习,使一些重要理论知识能在看书学习、做题思考和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在读者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我们这本书是按照“概述篇”、“管理的基本职能篇”、“综合与应用篇”这样的逻辑顺序来阐述管理过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的。与一般的管理学教科书不同,本书在最后一篇中增添了体现管理职能的整合、发展和应用的一些章节。增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在管理学这门课程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几大管理职能实际上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的管理过程要求相关管理职能间互相支持、配合,并根据管理所要完成的使命任务而作出调整和变通;管理职能作为支撑管理知识体系的支柱,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和规范对整个企业或组织的管理行为,也可进一步应用到对人的管理,以及对生产、销售、理财等工作的管理乃至对组织环境的管理上。读者不难从中发现管理的普遍性与共通之处。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的相关著作、教材和案例资料,谨在此向这些作者、译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初版编写工作的分工为:第l、2、4、5、6、7、8、9章和练习题由王凤彬执笔,第10、11章由李东执笔,第3章系合作完成。本书初版后得到了各界的关爱和使用者的有益的反馈信息。尤其是策划人费小琳女士在广征各方面意见后,对本书提出了宝贵的修
订建议。
……
目录
第1篇 概 述
第1章 管理者与管理工作
第1节 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
第2节 管理者的职责、技能及职业化
第3节 管理的过程、特性和适用范围
第4节 管理工作所面对的环境
……
文摘 书摘
第2节决策的要素与类型
决策活动形形色色,但不论哪一种决策,都有几项共同的构成要素。根据这些构成要素的性质和表现不同,我们相应地将决策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围绕决策的各构成要素来逐一介绍决策分类。
一、决策者: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
组织中的决策制定者,可能是单独的个人(个体),也可能是组成群体的机构(如委员会)。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各有优缺点,两者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比较而言,群体通常能比个体作出质量更高的决策,这是群体决策的一个主要优点。原因主要是,由群体来制定决策有利于提供更完整的信息,能产生更多的备选方案,并从更广泛的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和论证,从而作出更准确、更富有创造性的决策。群体决策的第二个优点是,以群体方式作出决策有利于增加有关人员对决策方案的接受性。现实中许多决策在作出最终决定后所以没被付诸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并没有接受所决定的方案。但是,如果让受到决策影响或负责实施决策的人们参与了决策制定,他们将更可能接受所定出的决策,并更可能鼓励他人也接受。毕竟人们不会轻易违背他们自己所制定的决策。当然,群体决策的效果如何也受到群体大小、成员从众现象等的影响。要是决策群体成员不能够真正地集思广益,而都以一个声音说话,那决策的质量就难以得到提高。再从决策群体的规模来看,参与制定决策的人员越多,提出不同意见的可能性虽然增大,但群体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协调来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这样,群体决策的效率性或时效性就比较低。因此,组织在决定是否采用群体决策方式时,必须考虑其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的提高是否足以抵消决策效率方面的损失。
相对说来,个体决策的效率性要高于群体决策方式,但效果一般要低于群体决策。因此,对于复杂、重要和需有关人员广泛接受的决策问题,组织最好要采取群体的方式来制定决策。反之,简单、次要和不需体现共同意志的决策,采取个体决策方式可能更适宜。
二、决策目标: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决策目标,是指决策行动所期望达到的成果和价值。根据决策是否围绕特定的目标来进行,决策是否要力图实现某种预期的结果,我们可以将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两大类。所谓理性决策,就是完全着眼于组织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进行的决策。所谓非理性决策,就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决策,它不考虑这次的决策会对组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