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页码:41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40207736/9787540207731 ·条形码:9787540207731 ·版本:第2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阅微草堂笔记(白话全译) |
 |
|
 |
阅微草堂笔记(白话全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页码:41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40207736/9787540207731
·条形码:9787540207731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化珍藏书系
内容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小说的合集,《阅微草堂笔记(白话全译)》是纪昀晚年的遣兴之作,“迫录见闻”、“时作杂记”,却非“消闲“之作,其中寓有深意。其指导思想是“大旨期不乖于风教“,劝善惩恶。此书采访范围,上起祖辈、官员、师友,下至晚辈、仆人、士兵等。所记内容,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地方风情、宦海变幻,诗词文章、典章名物、医卜星相、奇情轶事均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编辑推荐 《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小说的合集,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阅微草堂笔记(白话全译)》通过一些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广泛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现实,描摹人情世态,抒发人生感慨,传布劝善之道。不论从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的层面,还是从文学层面去观照它,其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具有价值的意义。《阅微草堂笔记(白话全译)》为白话全译本。扣开历史之门,尽揽经典魅力。
目录 卷一 滦阳消夏录(一)
卷二 滦阳消夏录(二)
卷三 滦阳消夏录(三)
卷四 滦阳消夏录(四)
卷五 滦阳消夏录(五)
卷六 滦阳消夏录(六)
卷七 如是我闻(一)
卷八 如是我闻(二)
卷九 如是我闻(三)
卷十 如是我闻(四)
卷十一 槐西杂志(一)
卷十二 槐西杂志(二)
卷十三 槐西杂志(三)
卷十四 槐西杂志(四)
卷十五 姑妄听之(一)
卷十六 姑妄听之(二)
卷十七 姑妄听之(三)
卷十八 姑妄听之(四)
卷十九 滦阳续录(一)
卷二十 滦阳续录(二)
卷二十一 滦阳续录(三)
卷二十二 滦阳续录(四)
卷二十三 滦阳续录(五)
卷二十四 滦阳续录(六)
……
序言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名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今河北献县)。乾隆十九年进士,由编修、翰林院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清代学问,至乾嘉而称为极盛,出现许多鸿儒博学,以儒家经书(兼及史部)为研究对象,考证字音、字义、名物、制度、版本等,开辟出小学(语言文字学)、金石、辑逸、校勘等辅助学科;大多考据精核,穷源溯委,词必有徵,由此形成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术研究的巅峰时期。至今学术界提起“乾喜学派”,仍是如雷贯耳。纪昀平生活动,事业成就,皆在乾隆、嘉庆年间。就在那个国学兴盛、人才济济的时代,纪昀以“学问优”而为乾隆皇帝所赏识,被委任为编修《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试想若非胸罗星宿、笔补造化者,岂能凌驾一代,膺此重任?而纪昀确实不负众望,他囊括典经,牢笼述作,斟酌圣贤,剖破毫发,最终修成光前绝后的鸿文巨制。其倾注一生心血所撰的《四库全书总目题要》,尤为研究国学者必读之作。《清史稿》评纪昀说:“昀学问渊通。撰《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家,铜深摘隐,各得其要指,始终条理,蔚为巨观。”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写成的笔记小说。原为五种,即《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陆续写成。每一种书成后,还未最终定稿,即被市廛书坊盗印窃刊,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纪昀表示“非所愿也”,但无可奈何,无法阻止。可知此书在当时属于畅销书,大受欢迎。嘉庆五年,纪昀门人盛时彦将这五种性质相同的书合为一部,精心校勘,并经纪昀最后审阅,按先后编次,凡二十四卷,以《阅微草堂笔记》为名刊刻印行。所谓“阅微草堂”,是纪昀自命其北京居邸的书斋之名。《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类同《聊斋志异》,是专门讲述鬼怪妖狐故事和善恶报应故事的文言体短篇小说集。
不过,在写作方法上,《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有很大差异。纪昀对“小说”的理解,并非是文学性创作,而是保持着先秦两汉以来的传统定义,即认为小说乃对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忠实记录,属于稗史一类的作品。他在《滦阳消夏录》的序中说:“小说稗官,知无关于手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古代士大夫向重诗辞文章,对小说的文学价值则认识不足,认为那只是一种轻松的、即兴性质的史笔。以此为标准,纪昀对《聊斋志异》颇有微词。盛时彦在《姑妄听之》的跋文中转引纪昀的话说:“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这些话就是针对《聊斋》而发的。他认为薄松龄在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艺术构思,尤其是对于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隐微情态的细致描绘,不合情理,明显违背“小说”应真实记录的原则。
通过纪昀对《聊斋》的指责,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阅微草堂笔记》自身的特点。《阅微草堂笔记》虽然也是谈狐说鬼的,作者却抱定“写真实”的态度,极其认真地讲述见闻、叙时事、记异史。由此真可说这是一部认真说鬼话、忠实记载妖狐鬼怪的纪实性说部了。
由此产生疑问:难道书中记载的鬼狐妖魅、怪力乱神都是真实的吗?作者竟然真的“见鬼”吗?实际上,这涉及宇宙观问题。自远古以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直至纪昀所处时代,由于科学知识的局限,如果不能说彻底的无神论者一个也没有的话,也只能说微乎其微。纪昀显然属于有神论者,真心相信鬼神存在,相信冥冥之中有天道主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他对于从朋友、同僚、亲戚、家人那里听来的故事,以及他自己所经历的神秘事情,大概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采用纪实性笔法进行叙述。当然,对纪昀讲述故事的人们,也都属于有神论者,他们通过身历目击的经验,证明鬼神实有。其实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常常被先人为主的人生信念所决定。无神论者纵使看到一件奇异的事情,也依据无神论的观点进行解释,则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而有神论者纵使见到并不奇怪的事情,也会依据有神论的观点进行联系、想象和阐述,这就生出许多的神秘来。我们讨厌说教,对《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鬼神报应之谈,相信读者自高明的见解和判断,无需任何人指手划脚。
《阅微草堂笔记》虽是一部谈狐说鬼的小说集,但作者并不是为了谈鬼狐而谈鬼狐,而是通过鬼狐故事来劝善惩恶,宏扬儒家教化,申张善良美德。可贵的地方还在于纪昀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时,并不像宋、明的理学家或道学家那样迂执虚伪,而能切合实际,合乎情理。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纪昀“处事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此先后诸作家所未有者也。”由此可汲取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中一些精华的东西,增加有意义的内蕴。除此之外,作者学识博、阅历广、胸襟高,在书中考据名物、订正讹误、介绍知识,皆信手拈来。涉及许多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地理文物等方面的知识。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说此书“虽事涉语怪、实其考古说理之书。”可知它还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和丰富的学理内容,乃至使人看作“考古说理”之书。
在表现方法上,纪昀既以“写真实”为宗旨,则不重在想象和描绘,而在纪实性写法中追求一种简淡自然而又生动活泼的风格。鲁迅称此书“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中国小说史略》)。《阅微草堂笔记》虽是作者晚年游戏笔墨、消遗岁月之作,毕竟纪昀乃学界泰斗,称一代手笔,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诙谐劝惩,游刃有余。从轻松笔调中可领略到一位学养深厚之大家的睿智、机敏和见识,绝非凡俗之辈可以企及。
山东美术出版社马济民老师,博达忠厚,作为一位资深的老编辑,对此书情有独钟。前几年在市面上见到几种白话译本,或望文生义,讹误实繁;或妄为标目,哗众取宠。曾感慨不已,恨鄙陋欺贤,叹神藻蒙尘,遂有志于申畅古人。马老师在1992年组织翻译此书,提出忠实原作的宗旨。在文字上严格把关,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力求再现原作风貌,以雅洁生动为归。但是我们几个译者,虽获博士,硕士等学位,其实才学凡浅,难以冥会宿儒。纰谬之处,所在良多,如有刊正,请俟君子。
此书脱稿后,又遇出版难的问题,幸王涛女士雅量高致,有巾帼侠义之风,多方奔走联系,终得以付梓。在此深表感谢。
遵马济民老师之命,不量管见,轻陈鄙俚,是为此序。
文摘 插图:


北村的郑苏仙,一天在梦中到了冥府,看见阎罗王正在审讯被囚的鬼魂。有一位邻村老妇人来到殿前。阎罗王见了,立即改换一副笑脸,拱手相迎,又赐给一杯茶。随后命令下属官吏赶快送她到人间一个好地方去投生。郑苏仙偷偷问身旁的冥吏:“这位农家老妇人有什么功德?冥吏说:“这老妇人一生当中从来没有损人利己的心。利己之心,即使是贤士大夫,也有人难以避免。然而,追求利己的人必定要损害别人,种种诡诈奸巧行为便从这里发生出来,种种诬陷冤屈事件也在这里制造出来;甚至遗臭万年,流毒四海,都是由于这利己私念害的。这位农村妇女能够自己控制私心,读书讲学的儒生们站在她的面前,很多人会面有愧色的。冥王对她格外尊重,这又何必奇怪!”郑苏仙一向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听了这番话心中一惊,立即醒了。郑苏仙又说:在农妇到阎罗殿以前,有一官员身穿官服,昂首挺胸地走进殿来,声称自己生前无论到哪里,都是只喝一杯水,现在来冥府报到,无愧于鬼神。阎罗王微微一笑,说:“设立官职是为了治理民众的事情,下至管理驿站、河闸的小官,都有兴利除弊的事情应该去办理。只是不贪图钱物就算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立一个木头人,连一杯水都不喝,岂不是比君更好吗?”这位官员辩解说:“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过。”阎罗王说:“你一生处处谋求保全自身。某件狱案,你为了避免嫌疑,应当发言却闭口不讲,这不是有负于民吗?某件事情,你怕麻烦和责任重大,应该去办却没有去办,这不是对不起国家吗?三年考查政绩的制度是什么意思?没有功绩,就是有罪过哪!”官员听后,傲慢神气一落千丈,立刻显得敬畏不安起来。阎罗王慢慢地打量着他的尴尬状态,笑着说:“我不过是怪你盛气凌人罢了。平心而论,你还算个三、四等的好官,转生之后还丢不了乌纱帽。”接着催促冥吏送到转轮王那里去转生。根据这两件事情,可知鬼神对于人心深处的细微隐私都能窥破,就是贤人的一点儿私心杂念,也不免受到责备。“相在尔室”这句话,是可信无疑的。
雍正壬子年,有一官宦人家的儿媳,平日表现很贤惠,从来不与公婆争吵。突然雷电穿窗入室,如同火光激射,雷电击中穿透其心,在左胁打出一个血洞。她的丈夫也遭到了雷火烧灼,脊背到臀部烧得焦黑,昏迷过去,只是还没断气。过了好长时间,他才苏醒过来,看着媳妇的尸体,涕泣说:“我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