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3321806/9787503321801 ·条形码:9787503321801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世界屋脊之书 |
 |
|
 |
世界屋脊之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3321806/9787503321801
·条形码:97875033218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可供文学爱好者参阅。
内容简介 散文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个人生活、情感、思想和行踪最真实的记录。它是最“纪实”的文体。《世界屋脊之书》就是作者在世界屋脊生活和旅行的片段,是作者在那高海拔群山中行走时留在记忆中的点滴之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很少想起这些群山。正如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所说:“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如夜空中的星辰,或如晨曦。它到达了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
作者简介 卢一萍,原名周锐,1972年10月出生,四川南江人。1990年3月入伍,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就读于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情王国》、中篇小说集《生存之一种》、长篇报告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等,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新疆军区创作室。
编辑推荐 《世界屋脊之书》是青年作家卢一萍的第一本散文集。卢一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情王国》、中篇小说集《生存之一种》、长篇报告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等,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散文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个人生活、情感、思想和行踪最真实的记录。它是最“纪实”的文体。这本书就是作者在世界屋脊生活和旅行的片段,是作者在那高海拔群山中行走时留在记忆中的点滴之美。
目录 长路随想(代序)
喀什噶尔之书
想象中的大地
弥漫的香妃
河流的勇气
喀什噶尔的灵魂
驴背上的老者
千年歌舞
帕米尔之书
我是别处的过客
山与湖
亡者的邻居
骑士
在太阳中飞翔
牧场的气味
等待马蹄声响起
骑牛探险记
传说之马
喀喇昆仑之书
叶城的气味
上路者已没有故乡
叩开昆仑之门
行走的群山
明亮的河
没有人能帮助你到达远方
一匹老狼的嗥叫
接近天界
阿里之书
金色大地
云游者
词语的贫乏
札达的深度
世俗相
古格残雕
歌声
羚羊跃过山冈
对梅朵和琼玛的祝福
山水的福分
农事诗
我赖于此并扎根于此
后记
……
序言 父亲在世时,我曾收到他的一封来信,他问我是否还走在路上。记得我读到那句话时,心情很难平静。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父亲,我没有停下过自己的脚步,却难以看见自己留下的足迹。我不知道,一个碌碌无为的行走者还算不算一个行走者。
父亲是个农民,一生只能固守几亩薄田、三间土房和几册读私塾时珍存的古籍,但不知为何,他判断我存在与否不是以别的方式,而是以我是否仍然走着。
其实,父亲的一生对道路一直充满莫名的恐惧,知道那路上定然潜伏着无尽的险阻和陷阱,但他又害怕我停下来,所以,我的行走,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煎熬、一种处罚。
少年时期,我是凭想象漫游的,虽然想象本身无限,但因为一个人的想象力与他获取的知识是成正比的,所以它又常常有限。
我们一旦蹒跚学步,就免不了面临走路的问题;我们一旦离开家,就面临着上路的困惑;我们就想知道,路有多长,当它绕到山顶,那是不是一条路的尽头,从那里可不可以通到天宇?如果不是尽头,它在山的另一面,又会是一种什么形态?是这些疑惑促使我们前行——不间断地前行。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孩童时代的、看似幼拙的疑惑会成为我们一生的疑惑,会使我们穷尽一生也难以寻到答案,会使我们为这些答案竭尽心智。
最终,你的渴望是走向一种能让灵魂憩息的、精神的家园。
跋涉就是整个人生。可能是清醒的,也可能是盲目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走下去,一直走下去。没有尽头的路使短暂的生命无限延伸,使瞬息即逝的人生走向永恒。因为,道路铭记着每一个跋涉者。无论他们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也无论他们是勇敢的,还是怯懦的。因为每一个走着的生命最终无不成了路的一部分——一粒石子,一块标记,一级台阶。
有时,我们一直在出走与回归之间往复。出走是必须的,没有出走就没有道路,就失去了对生命的参照,对大地的亲近,对世界的感知。回归也是一种生命之需,这缘自生命对出发地的深厚情感,它是一种欲念,如果肉体不知,这就是另一种出走。
到最后,出走与回归开始混淆,开始进入到一种“上下而求索”的境界。此时,二者统一为一种方式:行走。若以行走为中心点,那么,它的一端是行旅,一端是苦旅。
远行的本质是寻求,远行的境界是抵达,远行的可耻之处是半途而废。悲壮的远行者或死于路上,或在抵达之地瞑目。有时也有抵达之后回归的人,但到那时,原来的出发点已成了新的目的地。
不知从何时起,愈是荒远之地,愈能激起我上路的雄心。但是我不明白,我一次次走向大地边缘,难道只是在寻找一片净土、一份宁静、一种安慰?难道仅仅只是我对远方的某种迷恋?或是对浮躁和喧嚣的逃避?
文摘 想象中的大地
1996年7月,我第一次启程前往喀什噶尔时,那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只有想象:遥远、热烈、辽阔,被金色的沙铺满,沙中有古国的遗迹,维吾尔的气质、禀赋、言语、痛苦、欢乐??这一切都沉浸在阳光之中——阳光的气味泛着瓜果熟腐后的酒香。
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早在1993年就对那片大地进行过想象,我在那年写就的长篇小说《黑白》就是以那里为背景的,小说里的人物就生活在那片沙漠中一个叫“黑白”的王国里,故事也在那里展开。在那部小说中,我已感知了沙的重量和热度。我已用心灵的双脚在我想象中的南疆大地上行走过;或者说它已承载过我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和激情;承载过我创作时的欢乐和痛苦。我到那里去,冥冥中早已注定。我只是从想象王国回到现实。
那是我应该去的地方。那里有我用想象和才情创造的王、子民、诗、美女,包括绝望。
我去意坚决地离开,使我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行程变得顺利起来。刚过哈密,兰新铁路就因洪水中断了,直到半月之后才恢复通车:到了乌鲁术齐,南疆的交通也因洪水而中断,不几日,就有可怕的消息传来,说在后沟有20多人被泥石流卷走r。边城处于一种焚烧似的燥热中,我被煎熬着,只想尽早离开。
后记 虽然我认为文字在这个世界是微小的——比我本身还要微小,但我的这本书,还是用了《世界屋脊之书》这个不微小的书名。这部拙作看上去也像一部“大散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所描述的地域本身的崇高——至少在这个小小寰球,它配得上人类的仰望。
散文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个人生活、情感、思想和行踪最真实的记录。它是最“纪实”的文体。这本书就是我在世界屋脊生活和旅行的片段,是我在那高海拔群山中行走时留在记忆中的点滴之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很少想起这些群山。正如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所说:“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如夜空中的星辰,或如晨曦。它到达了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
是的,在我没有登临世界屋脊之前,它只是一个名词,我没有想过它和我有何关系,它的博大使我感觉不到它对我的塑造和养育。现在,我有了一个通过自己拙劣的文字向那至高之地表达敬意的机会。
1996年,我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后,曾直接到帕米尔高原工作和生活过三年,离开之后又多次前往那里。我去过高原上的众多沟壑,在很多毡房和冬窝子里吃过肉、喝过酒、睡过觉。我还先后在1999年、2001年、2007年因采访或工作的原因,三次前往喀喇昆仑和西藏阿里——虽然我每次都将这些旅行视为畏途,但现在,却成了我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这些文字也是我对我那带有辉煌特质的世界屋脊之旅的一次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