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23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ISBN:7532620549 ·条形码:97875326205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五叶堂问禅集:入禅之门 |
 |
|
 |
五叶堂问禅集:入禅之门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23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ISBN:7532620549
·条形码:97875326205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五叶堂问禅集:入禅之门》是净慧老和尚的一部佛学力作,净慧,祖籍湖北新洲,生於一九三三年。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十四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奠定超脱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献身佛教的理想。一九五一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一九五二年即成为虚 云老和尚传法弟子。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三年,在北京中国佛学院学习,是新中国第一批佛教研究生。从一九六三年被错划为 “右派”,辗转北京、广东、湖北等地接受劳动改造。一九七九年,落实政策后回到北京,在中国佛教协会从事佛教文化宣传工作,参与创办《法音》杂志,并任责 任编辑;一九八四年,开始担任《法音》主编,同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一九九三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至今。关于《入禅之门》这本小册子结集的因缘,在我去年为它写的序言中曾经有所交待,兹不赘述。小册子中的两篇讲座记录稿,一篇讲于十年前,一篇讲于五年前。我自己感觉到,这十年来,或者说这五年来,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修行上,每年或多或少都有些进步。因此,我对这本小册子的内容越来越觉得它的分量不够——禅的分量不够,入禅的方法欠具体,入禅之门开得不够大。尤其是关于生活禅与传统的如来禅、祖师禅之间的渊源关系,未能深入介绍。有此诸多的不足而又将其面世,其目的是想藉此机缘与教界、学界作些交流,并向诸位善知识请益。《五叶堂问禅集:入禅之门》此次得以面世,多由门下明顺和上海辞书出版社陆海龙先生帮助,谨此致谢。是为序。
作者简介 净慧法师(2004年秋摄于粤赣交界处大瘐岭上之梅关古道,当年六祖初次说法于此。)
编辑推荐 《五叶堂问禅集:入禅之门》是净慧老和尚的一部关于佛学入门的力作,内容包括什么是禅、达摩禅法、四祖禅法、六祖禅法、无门关、生活禅、坛经讲座、《坛经》解题、禅宗与六祖、《坛经》所开示的修和证、定慧等持一行三昧、在家修行的几个要点等内容。
目录 人禅之门
什么是禅
达摩禅法
四祖禅法
六祖禅法
无门关
生活禅
坛经讲座
《坛经》解题
禅宗与六祖
《坛经》所开示的修和证
定慧等持一行三昧
在家修行的几个要点
见自心佛自性自度
机教相扣啐啄同时
关于《坛经》中的几个问题
……
文摘 书摘
看一看高僧传和灯录,不难发现,求法者为了获得正法,几乎是置生死
于度外的。在他们看来,法就是他们的生命,就是他们生命的寄托。正是在
这种敢于为法殉命的强烈愿望的驱使下,历代无数的求法者,演出了一曲曲
激动人心的悲壮故事。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讲到,二祖慧可在达摩祖师那
里求法,经过九年,红雪齐腰,最后才得到达摩祖师的印证。试想,当初二
祖若没有这种以生命相托的精神,决不会有后来立雪断臂的举措,因而也就
不会有生命的觉悟和慧命的承传。因此,我们要记住,求法决不是一件随便
的事情,决不是听了某位法师三言两语之后就万事大吉的,必须有一种以身
家性命相托的殷重心。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大
家可能听说过“雪山大士”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曾在雪山上
修行,人称“雪山大士”。有一天,他听到一个人在唱一首偈子,只听到前
两句,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他觉得这首偈子很重要,于是走到那
人的跟前,希望能听到后两句。那个人是谁呢?原来是帝释天示现的一个魔
王。雪山大士不管这些,一心只想听到后半首偈,于是就对魔王说:“您刚
才唱的这个偈子法意很究竟,您是从哪儿学来的?下面应该还有内容。”“
下面确实还有内容”,魔王回答说,“可是我肚子饿了,没有力气说出下边
的两句”。雪山大士就问:“您要吃什么呢?”魔王答道:“别的东西我不
吃,我就要吃人。”雪山大士就说:“要吃人可以,您先把后两句说给我听
,我就让您吃掉。”于是那个魔王就说出了后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雪山大士听了,很欢喜,遂把自己的身体合给魔王,让他吃掉。古人求
法就是这样,不惜生命,用生命来换取佛法。这种求法的殷重心,很值得我
们学习。我们佛弟子,若真的从内心深处生起了这种殷重心,以生命相托,
何愁不能开晤?何愁不能解脱?
在我们这样一个断灭见非常流行的时代,提倡以生命相托的求法精神,
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若为了两句偈而合弃自己的生命,那我不是不能
再修行了吗?下一辈子谁知道会怎样呢?等等。如果说你还有这种种疑问,你
将永远没有开悟的可能。我们知道,生命是永恒的,我们这一期生命只不过
是无穷的生命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而已。今生我们能听闻佛法、修
行佛法,下一辈子,我们还能够接着修行,能够成就法的人格,使自己的生
命和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