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蓝田

2010-04-21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16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108019698 ·条形码:9787108019691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蓝田 去商家看看
蓝田 去商家看看

 蓝田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16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108019698
·条形码:978710801969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蓝田,是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坐落于闽东古田县大东山区的谷地之中。历史上,从宁德沿海至闽北的古道沿村而过,可以想见当年山路挑夫的矫健身影和溪边驿站的点点灯火。如今,宁(德)古(田)省道从村落中央穿行,厚实的水泥路夹带着车轮扬起的尘土,将这个曾经十分富庶的僻静山村切割成两半。村西的大路下面,据说至今还掩埋着因宋代理学家朱熹到蓝田书院讲学,而使儒学风行蓝田乡里的古碑,上面刻着蓝田人的历史骄傲:“先贤过化之乡。”……
作者简介 张小军,1954年出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哲学(人类学)博士。现执教于清华大学,受聘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
李玉祥,1962年8月出生,江苏南京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视觉艺术硕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老房子》系列图集。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展出刊载。
媒体推荐 前言
蓝田,是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坐落于闽东古田县大东山区的谷地之中。历史上从宁德沿海至闽北的古道沿村而过,可以想见当年山路挑夫的矫健身影和溪边驿站的点点灯火。
如今,宁(德)古(田)省道从村落中央穿行,厚实的水泥路夹带着车轮扬起的尘土,将这个曾经十分富庶的僻静山村切割成两半。村西的大路下面,据说至今还掩埋着因宋代理学家朱熹到蓝田书院讲学,而使儒学风行蓝田乡里的古碑,上面刻着蓝田人的历史骄傲:“先贤过化之乡。”
1 0年前,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就读,因为做毕业论文来到蓝田。蓝田在古田县城东20里,又名杉洋。洋,在当地指山中平地,杉洋以山谷平川多杉树而得名。第一次到古田是在1987年底,随庄孔韶教授一起,到著名的“金翼”之乡黄村考察。《金翼》是我国著名人类学和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以自传体小说体裁写成的学术名著,1947年以英文发表。1996年,庄孔韶发表了续篇《银翅》,跟随林先生止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墨迹,继续笔耕至1980年代,亦是一本出色的民族志作品。1989年,我又曾先后两次到古田,随庄孔韶在因建设水口电站而即将淹没的闽江边老镇拍摄了一部《端午节》(Dragon Festival)的人类学影视片,该片于1992年在美国发行。这三次到古田的经历和对地方社会的初步了解,还有当地真诚的朋友们的帮助,让我得以方便选择了蓝田——这个早已闻名却从未达及的古村落做毕业论文。
10年前的蓝田,给人的印象还是浓浓的乡土气息。远远望去,黑色的屋顶连接起伏的封火墙脊,有种跳动的韵律。如今,短短10年的光景,乡土味已经淡去,那里的浮躁和张力,可从乡土文化的消失中感受出来。清代的建筑被乡镇干部随便拆毁,为的只是卖地盖房。而没有风格和品位的砖楼正在蔓延,成为年轻一代追求的时尚。那些对自己的村落文化失去记忆的年轻人,正在把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失望转化为走出大山的动力。几千人的村落,这个曾经在后代中繁衍出丞相、状元、几十个进士和成百国家大臣官吏的村落,如今已经有近两千人流落他乡,融入了中国大陆上亿人的打工大军。
当我和“乡土中国”丛书的编辑商定要写蓝田的时候,就一直在为写作的立意思考。这套丛书带来的清新和美感,的确才丁动着众多读者,而在我这个还算经常出入江南乡土的人眼里,它更像是一场场乡土“选美”。人类学的训练,一直让我保持着一种反省的目光。如今真要参加一场自己选择的“选美”写作,让乡土中人的真实生活和感受稀释在美妙的画面和词藻之中,心里多少感到几丝异样。
最初想写蓝田,并非出于“乡土中国”的考虑。因为可能出版一本博士论文的写术书,我总想有机会把学术著作中不可能细述的蓝田乡土生活写出来。很幸运,“乡土中国”给了这个机会,于是我随着丛书的“编者序语”,耐心地咀嚼和提炼这一“乡土选美“的内涵:一种美景浓缩的期盼?一丝乡土飘散的留恋?一片生命无奈的心碎?一腔血乳交融的呐喊?我似乎明白:“乡土中国”留住那些美好,虽然不是全部历史的真实写照,却已化作一种向国人的呼响。因为美好的乡土,正在被城市化和现代化中的垃圾和文化霸权无情地掩埋。本书正是在这条被掩埋的历史轨迹中,梳理出蓝田的所在。透过它,展现乡土的韵律和美感,并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对乡土中国的历史感受和思考,从中感悟乡土地的真,呼唤乡土的善,留住乡土的美。
以一个村落来展现乡土中国毕竟是一个尝试,作为一位人类学者的乡土学术漫笔,这种“选美”的刻意多少有些叛逆。但如果读者能够从中悟到些什么,就是笔者的快悟了。
编辑推荐   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传播中华本土文化的精髓,重现已逝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本书《蓝田》介绍蓝田地区的社会文化、建筑风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读者在领略地方风情的同时,欣赏艺术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光辉。
目录
前言
地图
壹 一泓流水淡描神
地理与农事 成为国家的村落 族群的变迁 山乡第一城
贰 先贤过化儒风延
朱熹和蓝田 李桐和蓝田 士大夫文化
……
文摘 书摘
  避世逍遥也是乡土士大夫文化的一个方面,亦反映了世道中官场的明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脍炙人口,许多人却可能疏忽了—个简单的事实:世外桃源乃是避世逍遥的结果。《桃花源记》中有:
村中有闻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正所谓是:“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唐宋诗举要》)
  避世,是中国士大夫在政治文化之下的一种无奈。世外桃源则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国。翻阅蓝田族谱,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各姓祖先都因避难到蓝田。为官——战乱——避难——迁居,是许多族谱记载先祖的模式。余氏第六代谳公《卜隐东郊》中的两首诗颇有味道:
自卜东郊隐,贤愚孰与分?风云虽一会,鸡鹤且同群。
晚烧遥村见,寒砧隔树闻,高堂凉气肃,勉学用膏焚。
自卜东郊隐,还乡懒送迎,花残知世态,金尽见交情。
薄暮山尤紫,寒潭水更深,争教名利辈,竟此濯尘缨。
谳公看破红尘的心态,对贤愚不分、鸡鹤同群、没有是非优劣的“难得糊涂”,那花残知世态、金钱尽处见交情的世态炎凉,是其隐居逃遁理的真实写照。
乾隆《古田县志》记载余氏第五代轩公,曾“仕南唐李氏为尚书法曹,以时政衰敝,解官归杉洋村,营别墅以终其身。浚池沼,植竹木,尝有句云:煎来前社茶芽白,酿出新春酒味酸;朱槛柳垂金缕细,碧波鱼跃锦鳞斑。怡然自得也”。
员外郎余仁春公奉诏宣授永贞县令,年老蒙恩不赴,放还林泉,遂成《还乡志十首》:
喜遂还乡志,林泉务耕种,幽窗松竹下,浅酌遣余生。
喜遂还乡志,春莺日暮天,啼猿深夜里,明月枕亟边。
喜遂还乡志,庭花好种栽,四时舒玉蕊,园引蝶蜂来。
喜遂还乡志,渔舟小涧边,家宽无别事,静听好鸣蝉。
喜遂还乡志,千山云雨收,邀僧煎绿茗,对客动觥筹。
喜遂还乡志,年光似箭飞,优游自养性,沉醉马蹄归。
喜遂还乡志,家贫身自安,有田三五亩,种竹作鱼杆。
喜遂还乡志,优游不计程,看经遣白日,忍听决人声。
喜遂还乡志,种耕需及时,供输王赋外,前路早支持。
喜遂还乡志,儿童尽乐情,亲朋相庆贺,年边免归京。
这样的竹枝词,在华南的乡土文化中实属平常。余氏诜公也曾题《狎鸥池》:
  事往池存莫问年,忘机谁肯孝前贤?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