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万花筒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21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532254259/9787532254255 ·条形码:9787532254255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人生的万花筒 |
 |
|
 |
人生的万花筒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21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532254259/9787532254255
·条形码:97875322542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
·图书品牌:海豚传媒
内容简介 《人生的万花筒》汇集了冰心奖获奖作家卢晓蓉的儿童文学作品,传承了儿童文学真、善、美的精神。用时间隧道这样的万花筒回望作者的成长经历,作者看见了像烛光一样长明在她心中的“花儿匠”、师长、英烈和敢为人先的思想者,看见了在苦难中给了她亲人般慰藉的农民和生产队长,看见了和她患难与共的知青朋友,和她分享好运的大学同学,也看见了被人为地割裂成两个阵营的中学时代。尽管有过屈辱和隔膜,但透过岁月的万花筒,她看得更真切的,还是曾经拥有的同窗之乐和手足之情……
作者简介 卢晓蓉,重庆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专业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最高职称为副研究员。曾在香港安通国际航运有限公司、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担任高层管理工作。
现为香港作家联会永久会员。曾在大陆和香港的报刊发表过多篇散文和文学及影视评论。先后三次获“冰心文学奖”散文大奖及散文奖,另获《中华散文》及《人民日报》 (海外版)征文奖等。曾有文章被选入《中国作家人生历程》、《电视电影纵览》、 《无声的群落》、 《名家谈语文学习》等文集和高考语文试题。2004年出版散文集Ⅸ水咬人》。
媒体推荐 繁星永照,春水长流。冰心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把真诚的爱心给予了一代代“小读者”。冰心奖,以文学家冰心的名字命名。1990年由著名学者雷洁琼女士、世界著名作家韩素音女士、著名儿童文学家葛翠琳女士创办。
编辑推荐 《人生的万花筒》作者是思想不老的人永远年轻:冰心大姐,她写了将近一个世纪,今天还紧紧握住手中那支笔。好几代的孩子读她的诗文,懂得爱世界、爱大海、爱星星。听她的话,年轻人讲“真话”写“真话”,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赤诚的心。作为读者,我敬爱她;作为朋友,我为她感到自豪。
——巴金
让我们在孩子们心中
培养对美好和艺术的热爱。
人类的创新精神是永恒的。
——韩素音
中国儿童文学之树根深叶茂。
——雷洁琼
目录 第一辑
我从梦里走来
祖母教我学刺绣
一件毛衣
慈母手中线
忆外婆
给“书虫”当夫人
母亲的搬家生涯
我有个爱做梦的弟弟
父亲的座右铭
第二辑
祖父的遗产
点石成金的卢作孚
花园世界的追梦人
巴山蜀水祭忠魂
天价地皮上的人间记忆
魂欣悦兮庆回归
青岛寻梦
第三辑
青草坝的故事
长明的烛光
江姐的遗书
水咬人
玉米听“长”
扛大枪的山里娃
红领巾情结
圆了大学梦
二十年后再相会
咏雪四题
第四辑
家,是什么?
人格的魅力
履历表传奇
人猴之间
情深义厚天有知
愿你在天国与“少中”诸公相会
闲话“京沪直达”
奥运与水运
第五辑
黄土地剪影
福州印象
巴黎冬天的太阳
幸福树
超级“门槛精”
金庸金秋神州行
和谐共存
冰心奖获奖感言
……
序言 耕耘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园地里的一代代作家,有谁不曾做过冰心先生的“小读者”?谁的心灵不曾被那盏闪烁着朦胧的橘红色光芒的小橘灯温暖过、照耀过?谁的情感和文字里,不曾接受过那涓涓春水的无声的润泽?谁的记忆里不曾珍藏着那宝石般晶莹的繁星的光芒?
寒来暑往,柳色秋风。散文家普里什文有一篇只有一句话的散文:“在那些春水奔腾过的地方,如今到处是鲜花的洪流。”我们愿意借用这句形象的话语,来祝贺“冰心奖”创办二十周年。同时,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纪念“冰心奖”遵循着冰心老人“铺路架桥”的嘱托所走过
文摘 慈母手中线
每逢我出门,母亲都会站在家门口送别,即使是老花蒙陇的眼里,也分明流淌着我从小就熟悉的眷念和期盼的清泉,滋润着我漂泊动荡的心。而我每次出差回来,只要飞机一落地,第一个拨通的就是母亲的电话,向她报平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唐诗,其实,“慈母手中线”又何止“游子身上衣”。自从我呱呱坠地,剪断了连接母亲身体的脐带,母亲和我之间就有了另外一根看不见、割不断的线。好比那天上飘逸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那线的另一头总在放风筝的人手里紧紧地攥着。
母亲很要强,在和我父亲结婚以前,她已经用自己挣的钱念完了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在生下我和大弟弟后,她又远渡重洋到加拿大深造。凭母亲的聪慧和勤奋,她在事业上应该前途无量。可母亲又很恋家,为了照顾父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她毅然中断了学业,回到我们身边。开始的时候,母亲在我家对岸的一间药厂找了份工作,因为我家和药厂中间隔着一条长江,当时也不像现在这样有桥有车,过河只有靠摆渡,母亲每周只能回一次家。每逢周六,我就坐在我家的窗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山下的小路,盼着母亲的身影早点出现。而母亲每次离家也总是依依不舍,连我们头一天玩过的地方、留下的脚印,她在上班的路上都会前去探看,以便留待下一周独处的日子里慢慢回味。
恋家的母亲何尝不希望我们天天团聚,永不分离。可偏又是她自己把我们一个个送上了浪迹天涯的征途,而且在她漫长的一生中,我们总是聚少离多。
就在母亲终于调进我父亲所在的工厂医院,不需要在长江两岸来回颠簸的时候,我小学毕业了。我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进重点中学,可是要住校,每周只能回一次家;另一个是读普通中学,天天可以回家。在我们家,我是长女又是独女,平时虽然说不上称王称霸,但娇生惯养不在话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头都是外婆替我梳,我当然愿意读普通中学住在家里享清福,但是父母却坚决要求我报考城里的重点中学。我是一丁点儿也不想上,可偏偏又给我考上了。第一个礼拜放学回家,我缠住母亲大哭了五次,说什么也要她替我转学。我一边哭,一边透过指缝观察她的动静,哪知她不愠不怒,态度像平时一样温柔,但“既定方针”却“寸土不让”。“背水一战”的我,只好把辫子剪掉蓄短发,进了那个重点中学,从初中读到高中,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正是靠了这个重点中学给我奠定的知识基础,我在中学毕业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