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两性 >

朱生豪情书

2010-04-21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346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806811958 ·条形码:97878068119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朱生豪情书 去商家看看
朱生豪情书 去商家看看

 朱生豪情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346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806811958
·条形码:97878068119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将全部书信分成1933年到1934年、1935年暑期以前、1935年暑期以后、1936年暑期以前、1936年暑期以后到1937年五部分,以及附录“1943年春一封未寄出的信”。
媒体推荐 编后记
将本书定名为《朱生豪情书》,是因为书中汇集了父亲朱生豪1933年到1937年间写给我母亲宋清如的306件书信。生性讷于言辞的父亲曾说,他“每年中估计起来成天不说话的约有一百天,每天说不上十句话的约有二百天。说话最多的日子,大概不至于过三十句”,但写起来却是笔下生花,极有文采。信中的语言无拘无束,父亲的俏皮、固执、苦恼,跃然纸上。
父亲早年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当时的正式校名是“之江文理学院”),在有着“山上的红叶歌鸟,流泉风涛,江边的晨暾晚照,渔歌荧火”的充满诗意的环境里,受到了良好训练,为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最后一年,父亲结识了我的母亲、比他低三级的宋清如,两人志趣相投,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苦恋。
1933年毕业以后,父亲进入上海世界书局工作,与母亲虽非天各一方,但也无法朝夕相处了,只能通过书信来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生活,倾诉双方的思念与爱恋。当然,也涉及到对各种社会现象,对爱情、人生、民俗、文艺、政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看法。1936年父亲开始投身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事业以后,对于翻译工作中的甘苦和心情的叙说也成了信中的重要内容。1937年”八一三”日寇进犯上海之后,父亲从相对安定的编译生活中被轰了出来,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母亲也离开了湖州,随全家去了四川,直到1941年夏天,才回到上海,与在中美日报社为抗击法西斯奋笔呐喊的父亲相会。然而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生活之舟再次面临新的飘泊,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亲举行了简而又简的婚礼,共同面对民族的灾祸与生活的磨难。1943年初,他们回到日寇占领下的嘉兴故居,深居简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埋头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工作,包括重新翻译一大批译稿已毁于战火的剧本。由于积劳成疾,加上贫病交迫,父亲不幸于1944年12月26日带着未能译完全部莎剧的遗憾,撒手人寰,年仅32岁。
经过十年苦恋,父母亲只在苦难中度过了两年半的夫妻生活,从1933年到1937年的这批书信,正是他们兼具传奇和悲剧色彩的爱情生活的见证。
母亲曾说过:“这些残存的信件,既非学术研讨,也没有政治宏论,时代的脉搏极为微弱,无非是个人生活的叙写,情绪的抒诉,以及读书的心得、电影的观感、工作的记述。但是,就前后综合而言,其中有着鲜明的发展变化。从颓唐、苦闷、无聊转而奋发努力,其中贯穿着的主导思想是他的事业心。”作为父亲生活中患难与共的知音、事业上坚韧不拔的战友,母亲是值得在后人的记忆中永远留下这份爱情的。
除了莎剧译著外,父亲留存至今的其他文字不多。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将父亲写给她的信件珍藏着,抗战逃难时曾散失了一些。解放后去杭州工作,她把多数信件藏在嘉兴老家,而
把一些与译莎工作密切相关的,以及录有父亲创作的诗词的信带到了杭州,准备抽空整理。结果,这部分信件却在“史无前例”的日子里尽遭灭顶之灾。总算老天有眼,留在嘉兴老家的信件得以幸免于难。
……
目录
导读 方平
第一部分 1933年到1934年间的信
第二部分 1935年暑期以前的信
第三部分 1935年暑期以后的信
第四部分 1936年暑期以前的信
第五部分 1936年暑期以后的到1937年间的信
……
文摘 书摘
今天他们去看《姐妹花》,回来十分称赞。我是已经看过了,那是张通俗的伦理片,略带一些社会意义的,演出的技巧很好,对白也清晰得可喜,获得太太小姐甚至于先生们的眼泪,大概不是偶然。在新光里已演了快四十天,哄动的力量,前此联华的《人生》还瞠乎其后。联华的片子,一般的说,在我们眼中虽还有些浅薄,然而已经有不大通俗的地方,《人生》如此,前次看的一张《都会的清晨》也是如此。天一的陈玉梅①,我还不曾敢领教过,一般人说她很坏,我只知道她是个难看的女人。
好片子不常有,然而往往容易错过,一张《吉诃德先生》不看很可惜,还有如Song of Songs,《梵音情侣》等,也是极富诗趣的名构。虽则一些极伟大热闹的歌舞片宫闱片,我并不以不曾看为憾事。
商务里有一批Modern Library,Every Man’s Library廉价发卖,因为身边不多钱,只拣了一本Swinburne6诗选,一本SflasMarner。读书也不容易,像我们简直没福气读新出的书籍。Silas Marner照理是应该早巳读过了的,况且George Eliot也算是我十分欢喜的人,可是我偏偏不曾读她的这一本代表作。两天工夫读完之后,有点失望,觉得并不像Mill on the Floss写得好,故事比较简单一些也是一个理由,总之很比不上狄更司。Mill on the Floss可真是好,我读时曾流泪,里面的女主角即是著者自己的影子,是一个好强好胜,想像丰富,感情热烈,玻璃样晶莹而脆薄易碎,带着不羁的野性的女孩子,她的恋人则属于很passive性格,有病态美的苍白少年,带有多量女性的柔弱,逗人怜悯的那种人。故事很长很复杂很错综,而且读了长久也已模糊了,但这情形想起来很动人。在维多利亚三大家中,Eliot长于性格描写,Dickens描写主角,总不及描写配角的出色,后者的好处是温情和谐趣的融和,以天真的眼睛叙述世故,把一切人都Cartoonon起来,但却不是冷酷的讽刺。文章也许是Thackerey
写得好。但小说在英国,无论如何赶不上法国同俄国,像Flaubert、Turgeney一类的天才,英国毕竟没有。
之江图书馆里英文书也是陈旧的多,可以看见近代文艺潮流的简直少得很。我还是喜欢读几本近代戏剧的选集,觉得读戏剧比读小说有趣得多。其实你也该用点功,想法子多看一点外国的东西。这是个人享受上的问题,不一定是为着自己将来的成就。我有一个成见,觉得女孩子特别怕看书,先生指定的东西也许翻得比男孩子格外起劲,但总不肯自己找书读。说是用功也全是被动的。
天又下雨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