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管理学 >

边缘琐语:人文与管理的对话

2010-04-20 
基本信息·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505413309 ·条形码:97875054133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边缘琐语:人文与管理的对话 去商家看看
边缘琐语:人文与管理的对话 去商家看看

 边缘琐语:人文与管理的对话


基本信息·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505413309
·条形码:97875054133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中国经济管理名家文丛

内容简介 这个集子里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比较正规的,更多的是比较随意的。陕西农民唱戏,有“本戏”和“乱弹”之分。所谓“本戏”者,正规搭台演出,有头有尾;所谓“乱弹”者,田野荒地里猛吼一嗓子,直抒胸中郁气,不求字正腔圆,只求自己气顺。纸质媒体往往是唱“本戏”的,而网络给那些喜唱“乱弹”的人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这个集子里的东西,有些是接近于“本戏”的“折子”,有些就是东一句西两句、唱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弹”。其中有些是作为论文写的,有些是根据讲课中的体会和想法整理的,有些则仅仅是一些相关思考的碎片。作为论文,有部分在期刊上发表过;作为随感,有部分在网络上张贴过。凡发表过的篇目,都在文后注明了原期刊。
管理不仅是技术,而且是文化,是历史,是人性的积淀。任何管理,最终要回归到人本身。人文底蕴是认知管理的第三只眼,它可以揭开技术构成的面纱。在技术至上的喧嚣里,人文精神和历史眼光可以给管理带来新的活力。文化如同绿洲,技术如同大漠;站在绿洲上才能感受大漠的壮观,站在大漠上才能体验绿洲的温馨。
作者简介 刘文瑞,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一个游离于管理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边缘的探索者。
主要著述:《继承与变革——中国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管理社会的杠杆——西方公务员制度》等。
媒体推荐 书评
刘文瑞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失去联系多年以后,三年前我忽然发现他经
常出入“学而思论坛”,跟网友们争论各种问题不亦乐乎,思维还是那么敏
锐。这敏锐,我想跟他经常同年轻人争论各种问题有关,跟他涉足历史学、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不同的学科有关,也跟他的多种边缘人身份(参见
作者自序)有关。他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各种立场、思想与言论的
冲突中,由于摩擦起火的缘故,因此能不断冒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管理学我没有专门研究,不敢妄加评论;但作者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和
活泼的文风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在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大部分并不怎
么专业,讨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活气息,文章的写法则介于
学术随笔和杂文之间。老实说我更喜欢作者的后一类文章,估计非管理学专
业的读者看了此书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秦晖
清华大学教授,《方法》、《中国学术》及《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
术刊物编委
编辑推荐 管理不仅是技术,而且是文化,是历史,是人性的积淀。任何管理,最终要回归到人本身。人文底蕴是认知管理的第三只眼,它可以揭开技术构成的面纱。在技术至上的喧嚣里,人文精神和历史眼光可以给管理带来新的活力。文化如同绿洲,技术如同大漠;站在绿洲上才能感受大漠的壮观,站在大漠上才能体验绿洲的温馨。
目录
自序
一、鸟瞰管理
管理学体系的思考
社会、文化、管理以及管理学
本土文化资源与现代化转型
泰罗制与阶级合作
……
文摘 书摘
一、社会组织的影响
中国的管理,产生于自己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的基本形式,在古代,
就是家族和血缘团体,在当代,就是“单位”。
中国的社会组织,一直未能斩断其与家族以及血缘结构的关系,古代自
不待言,民国的“四大家族”、各种派系,无不具有浓厚的家族血缘色彩。
当代的“单位”,如果撇开其他因素单单从组织结构分析,其实质就是家族
血缘组织的同构放大。从企业中强调“爱厂如家”,到对政府官员沿袭不绝
的“父母官”称谓,都反映了这一同构性。单位的成员如同依赖家族一样依
赖单位,一切都要依赖“组织”。单位和家族的同构,使中国的管理者面临
的是一种未经工业化洗礼、未剥掉温情脉脉面纱的组织环境。正由于这种同
构,在中国各式各样的组织里,绝大多数管理者并未经过严格的现代化组织
管理训练,只要具备了一个好“家长”的素质,就完全胜任管理需要。极少
数掌握了先进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先进分子,也会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所
掌握的所谓“科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不要说相信西蒙、杜拉克会处处碰
壁,就是相信泰罗、法约尔也会无用武之地,只有向传统的“治术”靠拢才
是惟一可行的现实选择。
在这种组织环境中,中国的管理始终以社会中固有的习惯方式为主。所
谓以《三国演义》治理工厂,以《论语》指导国家,以《孙子兵法》从事经
营,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传统惯性。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中,即使“引
进”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也无法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对杜拉克的
引进以及“目标管理”在中国的实施和变味,使中国的目标管理远远离开了
杜拉克的思路,就是这种“中体西用”的典型表现之一。但是,现代化的需
要,使管理的改革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于是,现代和传统的杂交造就了
中国管理的独有特色。有的学者把这种特色形象地称之为“管理青春期”。
尽管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仅仅把“管理青春期”放在私营企业范围内予以考
察,但仔细分析,从政府组织到国营企事业,虽然其“年龄”已不算短,却
没有经过由自然经济社会、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蛹变”,在建
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政府和国企,都没有度过这种“管理青春期”,与私
营企业相比,它们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在现代化过程中,这种“管理青春期”已经与现代化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由于社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