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页码:65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228115501 ·条形码:97872281155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
 |
|
 |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页码:65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228115501
·条形码:97872281155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文库
内容简介 北庭古城所在的新疆吉木萨尔县是天山北麓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古金附国、汉金蒲城、唐北庭军府驻地的庭州、北庭回鹘,到察合台蒙古都城别失八里,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一直闪耀着多元文化的奇光异彩。本书通过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的综合考察,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以吉木萨尔为中心的天山北麓东段古代文明的起源、变化、发展、繁荣、陨落的全过程。在“大北庭”的宏观历史背景下,结合整个西域史和吐鲁番学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作为“小北庭”的今吉木萨尔县古代历史文化。本书版本采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薛宗正(1935~),山东济南人,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北庭研究历史回顾
第一节北庭古城的发现
第二节北庭研究的起步
第三节北庭研究的扩大与吐鲁番学
第二章 山北六国及其考古文化
第一节兰州湾子、四道沟一小西沟文化
第二节 山北六国及其盟主蒲类
第三节岩画中的塞人图像
第四节匈奴与山北六国的衰落
第三章车师、车师后部与车师六国
第一节濒临蒲昌海的姑师、车师
第二节车师前部、后部的分化
第三节以车师后部为盟主的车师六国
第四节车师后部牙庭务涂谷
第四章 山北屯区与汉金蒲城、疏勒城
第一节从使者校尉到戊己校尉
第二节从金附国到戊校尉治所金蒲城
第三节耿恭驻守的疏勒城
第四节屯田戍边的汉军将士
第五章柔然、突厥与可汗浮图城
第一节柔然汗国霸权的兴衰
第二节 丁零一铁勒西迁与突厥
第三节石堆墓、草原石人与高昌北山
第四节粟特与山北平原丝路
第五节贪汗山王庭与可汗浮图城
第六章大唐庭州的创置
第一节可汗浮图城归唐
第二节庭州与瑶池都督府的创置
第三节汉人、高丽人定居天山北麓
第四节郡县化的庭州
第七章北庭前身及其建置沿革
第一节金山都护府
第二节北庭都护府与轮台县的创置
第三节北庭晋级为大都护府
第四节北庭伊西节度使与北庭道
第八章北庭号令万里疆
第一节兼主民事的大唐军府
第二节北庭三州与府兵、勋官制度
第三节北庭驻兵与军屯
第四节草原游牧族群:突厥
第五节西突厥羁縻州府
第九章北庭历史地理
第一节北庭五城与别失八里
第二节北庭东部重镇蒲类县
第三节碎叶路与轮台县
第四节北庭的交通与长行坊
第五节北庭与碎叶镇
第十章北庭多元文化
第一节 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文化
第二节汉传佛教与北庭三州诸寺
第三节吉木萨尔千佛洞与高台寺
第四节美术、乐舞与诗人岑参
第五节粟特商人与粟特文化
第六节突厥的草原游牧文化
第十一章大唐北庭日落
第一节北庭将士入关平叛
第二节从三道联防到结盟回鹘
第三节大唐北庭的悲剧前奏
第四节大唐北庭的历史尾声
第十二章唐朝末世的北庭
第一节[⻊夹]跌氏与回鹘汗朝易代
第二节 回鹘、吐蕃西域之争
第三节吐蕃统治西域与葛逻禄
第四节西迁回鹘重返北庭、安西
第十三章 北庭回鹘与别失八里亦都护政权
第一节北庭回鹘与仆固俊
第二节北庭回鹘的政治经济结构
第三节北庭回鹘的多元文化
第四节北庭佛教与僧伽萨罩都统
第五节北庭回鹘王家佛寺与民间佛寺
第六节西辽帝国统一西域
第十四章 蒙古黄金家族治下的别失八里
第一节畏兀儿归降蒙古汗国
第二节别失八里教案与亦都护迁居火州
第三节元朝建立与蒙古内战
第四节元朝汉军屯田
第五节察合台汗国接管西域与畏兀儿内迁
第六节察合台系蒙古治下的别失八里
附 录
一、大事记
二、参考文献
后 记
……
文摘 历史上的“北庭”是唐朝管理西域的两大军政中心之一:北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北庭节度府、北庭道的简称,治于庭州城,同治一城的还有瀚海军、金满县等重要军政建置。这座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古城由五座小城连接而成,突厥、回鹘称之为别失八里,意即五城,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吉木萨尔县护堡子乡,今已正名为北庭古城。同吐鲁番的高昌古城相侔若,为交河古城所弗如,规模之大,不仅在东部天山①,全新疆亦鲜有其匹。
今日吉木萨尔县,清代名为济木萨,并无“尔”字,其语音渊源于古金附国,汉金蒲城或汉金满城,唐代的金满县,乃天山北麓建城史的开端,北庭一别失八里的历史先驱。
后记 《丝绸之路北庭研究》从写作到出版,历时三年。全书由正文、图录和附录三部分组成,以文献学与考古实物相印证的方法,对北庭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且试一石激水,期望狂涛排天而至。
我生于齐鲁大地,泉城济南是我的父家,圣山泰岱是我的母家,但命运注定我的大半生都同北庭故境联系在一起。1958年我走出未名湖畔的母校,服从国家对毕业大学生的统一分配,来到奇台县,在那里生活了整整20年。1974年第一次考察了北庭古城,深深为这座雄伟的古城所震撼。“十年动乱”的坚冰消融之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的1979年,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以《北庭故城与北庭大都护府》为题发表在《新疆大学学报》上,当时我还是奇台师范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1980年,我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的公开招考,被刚刚成立的新疆社会科学院录取,一直工作到退休。此后我的一切研究工作都在北庭研究的起点上开始,北庭成就了我的学术事业,我与北庭存在着近似乡土情结一样的学术情结。
早在我踏上专业科研工作的20世纪80年代初,张广达师就曾教诲我不要再走纯文献学研究的老路,希望我充分利用在新疆工作的便利,多进行些实地考察,走考古、文献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突破性成绩。但我的工作单位是历史研究所而不是考古研究所,虽有此心,但限于经费并没有真正走出去,仍然只能被迫走单一文献研究的老路,致使旧作《安西与北庭》因为没有相应的遗址、文物相印证,仍存在不少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