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银行监管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2010-04-20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35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504946567 ·条形码:97875049465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银行监管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去商家看看
银行监管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去商家看看

 银行监管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35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504946567
·条形码:97875049465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银行监管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全部为我个人日常思考的一些成果,但在此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许多同志的帮助,特别是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的同学们、在西北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授课时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们、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期间的同事们的帮助,书中许多思想认识的形成都得益于与他们的讨论交流。我的学生高晓红同志在文稿整理过程中做了许多工作。在此,对于所有帮助过我的同志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简介 胡怀邦
1955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学术顾问。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现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监事长、纪委书记。曾任陕西财经学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学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陕西省分局局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事会工作部主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主要著作有《中国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1995)、《金融期货市场》(1996)、《金融工程与投资银行》(1999)、《金融发展中的衍生市场研究》(2000)、《中国西部经济金融发展研究》(2004)。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并被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国人民银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目录
银行改革篇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节点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面临六大挑战
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战略思考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与绩效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争论与启示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践对于农业银行改革的启示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监管理论篇
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为什么需要监管银行
银行监管目标的定位:理论分析与中国选择
监管体制变革与理念创新:怎样进行监管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正式制度的选择
在辩证思维与正和博弈中求解的监管理念创新:非正式制度的选择
银行监管机构的内部治理:监管主体的制度设计
风险为本的银行监管:技术层面的分析

监管实践篇
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变迁
银行业监管机构的良好治理与有效内部监督
基层监管机构的设置与人员整合问题研究
银行业案件与操作风险的防范:问题与对策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努力遏制银行业案件高发势头
全面加强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审工作
稳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监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与文明规范服务

国际经验篇
英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打击金融腐败的经验与借鉴
英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银行业监管机构内部治理的经验与借鉴
俄罗斯、韩国两国银行业发展与监管的经验及借鉴
法国、匈牙利两国银行业发展与监管的考察报告
监管环境篇

关于中国资产价格泡沫的思考
经济金融运行“三高”态势考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关于加强政策性银行立法的建议
关于加强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研究
关于加快合作金融立法工作的建议
完善金融法制体系 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中的法律问题及立法建议
建立金融机构破产制度迫在眉睫
遏制虚假贸易 防止“热钱”流入
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模式
完善监管体制 加强专业性公共资金监管
……
序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维护和促进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截至2006年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约60万亿元,是当年全国GDP的3倍,经济发展的金融相关比率达300%。其中,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有2.8万多家,总资产近40万亿元,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额的70%以上,在金融体系中居主体地位,为支持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管好、用好这些金融资产并进一步发挥好金融对经济的第一推动力作用,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服务一体化、金融技术信息化、金融制度自由化、金融工具多样化等浪潮风起云涌,深刻地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及其中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改变了金融风险的分布、积聚状态,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理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要求。对此,世界各国在重新审视传统的金融监管理念的基础上,纷纷改革和改进既有的监管体制、监管机构、监管方式、监管内容、监管手段和监管技术。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银行业监管体制也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调整。经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3月正式成立,独立行使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职能,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一起形成了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架构的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监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文摘 四、稳步推进公开上市工作,强化市场约束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公开上市发行股票,有利于增强其经营的透明度,强化对其的外部约束,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引进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其市场声誉与公信度,提升其市场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其长期融资,补充其资本金的不足;还有利于提高政府市场化的管理水平,解决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种外在干预问题。但在积极推进公开上市的同时,要切实注意以下问题。
(一)合理把握上市进度
坚持上市进度与质量相统一的原则,正确认识、稳步推进上市工作。股份制改革的目标是要通过上市对现有运行机制和股权结构进行彻底的改造,并接受资本市场的外部监督和市场检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实现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因此,上市不是改革的目的,片面追求上市的进度,只会影响上市的质量,最终欲速则不达。
(二)正确选择上市地点
上市地点的选择对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上市地点的选择也需要考虑资本市场发展状况、金融风险状况、相关法律规定、监管环境以及融资成本等多种因素。总体而言,国有商业银行不论是在境内上市,还是在境外上市,都应坚持这样几条原则:一是有利于实质性地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经营绩效的提高;二是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三是有利于国有股的流通变现与增值保值;四是有利于防范和控制相关风险。对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上市地的选择,考虑到当时国内资本市场改革尚未到位、市场容量有限、全流通问题尚未解决等现实情况,选择了先境外上市、后境内上市的模式,而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时,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股权分置改革接近尾声,长期低迷的市场逐步回暖,因而采取了境内、境外同时上市的"A+H"模式。
(三)科学设计上市模式
结合国企改革上市的经验与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为全面、系统地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应采取整体上市的改革模式。当然,考虑到各行实际情况不同,可以在坚持整体上市的总体思路下,区别不同情况具体设计各行的上市方案。比如,农业银行可以在分离政策性金融业务后整体上市。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