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7801093429 ·条形码:97878010934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丛书名:大众文化研究译丛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 |
 |
|
 |
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7801093429
·条形码:97878010934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丛书名:大众文化研究译丛
内容简介 大众文化是近期读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大众文化研究译丛”中的一种,劳拉斯蒙福德的《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耐人寻味地探讨了我们所关心的大众文化问题种种:观剧历史下文本的困境,所谓肥剧究竟是什么?隐私与肥皂剧社群的构成,隐私与肥皂剧社群的构成……等等。《午年爱情与意识形态》为"大众文化研究译丛”中的一本为珍妮弗克雷的《时装的面貌:时装文化研究》
《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是一本来自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蒙福德的有关专题研究电视剧文化意识形态的通俗易懂的书。作者以美国妇女所热衷收看的类似中国《渴望》一类的以虚构和曝光生活隐私为主要情节特征的肥皂剧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了当代社会文化主流的意识形态观念。
媒体推荐 序
李陀
阿尔图塞对20世纪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主体建构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论述这个关系的过程中,他详尽地分析了国家、教会、学校、家庭和司法等机构在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中所起的重要的“召唤”作用。他这一理论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现代国家和社会如何自我正当化的认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两个概念的相对自足性,在阿尔图塞的质疑下都成了问题。但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当中,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出现了种种阿尔图塞所不能预料的新的因素:商品和物的体系包围了人,并发挥着越来越多的意识形态功能。重要的是,与阿尔图塞所分析的国家、学校等机制的活动方式不同,当代意识形态的有效过程主要是通过日常消费的行为完成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正是以此变化为背景,一批被称为“伯明翰学派”的英国批评家开始了对当代文化批评的开拓,继而影响世界,使文化研究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
在阿尔图塞之后,英国的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托尼·贝内特(Tony Bennett)等一批理论家,不仅对以往有关意识形态的经典论述进行了批判和分析,而且借此对大众媒体与国家、个人的关系,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等问题,都作了新的讨论和阐释,或者提出了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活动深刻影响了文化研究的发展。在一个新的批评视野里,以精英文化为主体的诸种文化现象不再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主要对象,恰恰相反,这种分析和研究把注意力转向了被以往的理论活动所排斥或推向边缘的领域。大众文化,以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诸如广告、时装、电视剧、畅销书、流行歌曲、儿童漫画、新闻广播、室内装修乃至休闲方式都成为理论分析和批评的主要对象。因此,文化研究不是我们通常字面上所理解的那种对“文化”的讨论,也不是在各种传媒学科的名目下发展起来的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理论,而是特指近几十年以来,在英国的“伯明翰学派”推动下成熟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涉及到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而且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和新的结构性压迫的形成,涉及到它们和文化、经济生产之间的复杂关联。可以说,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对自己生活其中的当代社会进行反省和思索的一个最具批判性的认识活动。
近十几年中国最大的变革无疑是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这一发展中,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各个层面的变革又相互缠绕和渗透,形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更可注意的是,有很多迹象表明,虽然还远不够富裕和发达,但中国社会已经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时代,特别是大都市和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商品消费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形式,同时,大众文化如洪水般蔓延全国,广告、时装、流行歌曲不仅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亿万人形成自己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这一切都不能不构成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
……
目录 译者序
第1章 观剧历史与文本的困境
第2章 所谓肥皂剧究竟是什么?
第3章 公开曝光:隐私与肥皂剧社群的构成
第4章 故事如何收场:结局问题
第5章 设计生父情节:日间肥皂剧里找爸爸
……
文摘 书摘
播和一次或多次重播——这种习惯做法常见于公共广播公司的许多各地分支、音乐电视台、有线新闻网(CNN)、家庭信箱公司(HBO以及其他有线台。)但在联合王国,各地的播映会自每天一播至每周一播不等,其中差异就比较复杂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论证,在任何主要以每周节目循环为基准的电视体系中,正是单周内多集的体验表明着其间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重要意义。那么,比如说,英国的习惯做法是一周内播出某连续剧的三集,这就会代表多种相仿的预期模式,包括在观众的固定日程中加进某个节目系列,类似于美国肥皂剧每周五天播出所代表的模式。
我坚持“每天上映”的标准,于是,涉及另一剧目范畴的有趣的问题出现了,它关系到“连环的”系列剧,或曰每周播出五天甚至七天的系列剧:原本设定为每周播出一次的系列剧,仅仅由于改为每周播出五天就能“变成”肥皂剧吗?大多数情形下,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每天一环扣一环的情景喜剧或传统的警匪片依然不符合肥皂剧定义的其余标准。但是,如果考虑到有些系列剧也运用了错综的情节线索、重点关注个人关系等手法,在这些方面很像肥皂剧,答案就会相当不同了。如《三十几岁》和《洛城
法网》之类系列剧,聚焦于一个小型的、基本封闭的、朋友与亲戚或同事的社群,人们就得区分它们与肥皂剧了。《洛城法网》在每集末尾令问题悬而未决的倾向,《三十几岁》对性、恋爱和家庭问题的执著,以及观众与这些剧目及其角色情感交融的程度,都特别容易让人把它们划为肥皂剧。
我说过,观众“每天收看”,就能把一出戏嵌进她们的生活,这与每周播出一次的剧目天差地别。若我的这个看法不错,那么。每天与一部系列剧打交道,就会产生不少亲切感和熟悉感,这都与叙事本身的特定结构无关。它也无关乎原本设定的特定目标——时段安排在日间还是黄金时间,每周播出一次还是每天一次,电视台播出还是有线网播出,国内消费还是销往境外。我提出“每天上映”的概念,首先是要针对它对观众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每周播出五天的前景对故事发展、叙事结构、角色塑造以及其他制作特点没有影响。
例如,作者、导演、演员和其他参与制作过程的人员,每周都用五天的时间来发展一个故事、探究一个角色、表达一种理念、思考一个社会问题,诸如此类。他们能用上一定量的细节,这是那些每周播出一次的系列剧的制作人员无法企及的。也许缺乏经验的观众会觉得,肥皂剧的推进步调够折磨人的。但是,由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