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恶性肿瘤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49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9787801566591 ·条形码:978780156659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肺部恶性肿瘤 |
 |
|
 |
肺部恶性肿瘤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49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9787801566591
·条形码:978780156659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癌症译丛
内容简介 《肺部恶性肿瘤》的读者对象是所有诊治肺癌病人的医生,特别是外科医生、胸内科医生、放射肿瘤学医生和内科肿瘤学医生。我们致力于全面阐述肺癌的基础研究和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肺癌的生物学、病理学、流行病学、筛查、诊断、治疗、支持治疗和预后等方方面面。
目录 第一部 分流行病学、生物学和病理学
1 肺癌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
1.1 引言
1.2 肺癌变
1.3 肺癌的基因改变
1.4 分子表型和高通量技术
1.5 重要信号通路与肺癌的靶向治疗
1.6 支气管癌前病变的分子和细胞变化
1.7 总结
参考文献
2 临床可用的肿瘤标志物
2.1 引言
2.2 黏附分子
2.3 神经内分泌血清肿瘤标志物
2.4 非小细胞肺癌的细胞角蛋白标志物及其相应血清标志物
2.5 p53突变体和(或)量的测定
2.6 HER酪氨酸激酶受体胞外区检测
2.7 总结
参考文献
3 肺癌病理学
3.1 引言
3.2 浸润前病变
3.3 鳞状细胞癌
3.4 腺癌
3.5 小细胞癌
3.6 大细胞癌
3.7 腺鳞癌
3.8 伴有多形性、肉瘤样或肉瘤性成分的癌
3.9 典型类癌和非典型类癌
3.10 总结
参考文献
4 肺癌流行病学
4.1 引言
4.2 国际流行趋势
4.3 肺癌在美国
4.4 肺癌在欧洲
4.5 肺癌新的流行趋势
4.6 危险因素
4.7 总结
参考文献
5 肺癌和烟草:历史流行病学和干预
5.1 引言
5.2 吸烟、健康和社会学简史
参考文献
6 职业危险和环境因素
6.1 引言
6.2 石棉
6.3 其他职业危险因素
6 4 其他环境危险因素
6.5 对临床医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早期发现诊断和分期
7 肺癌的放射诊断学筛查
7.1 引言
7.2 胸部X光片筛查是否有效
7.3 肺癌的CT筛查
7.4 筛查方案
7.5 基线筛查的诊断分布
7.6 每年重复一次筛查的诊断分布
7.7 反复筛查发现的恶性疾病的可治愈性
7.8 总结
参考文献
8 肺癌筛查:支气管镜的作用
8.1 引言
8.2 痰检查
8.3 传统支气管镜和电子支气管镜
8.4 自动荧光支气管镜(AFB)
8.5 临床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9 肺癌的临床表现
9.1 初诊时的症状和体征
9.2 评估病情的临床检查作用
9.3 癌旁综合征
9.4 临床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10 鉴别诊断
10.1 引言
10.2 孤立肺结节
10.3 肺部肿块
10.4 癌性淋巴管炎
10.5 纵隔肿块
10.6 胸腔积液
10.7 临床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11 影像学
11.1 引言
11.2 局部分期
11.3 胸腔外分期
11.4 循证结论
参考文献
12 PET扫描
12.1 定义
12.2 肺部结节和肿块
12.3 局部区域分期
12.4 远处转移
12.5 疗效、预后和复发评价
12.6 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13 病理诊断
13.1 定义和目的
13.2 肺肿瘤的诊断方法
13.3 通过检查纵隔获取诊断
13.4 通过检查胸水获取诊断
13.5 通过检查周围淋巴结或转移病灶获取诊断
13.6 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14 纵隔分期
14.1 定义和目的
14.2 无创分期方法的价值
14.3 纵隔镜检查
14.4 胸腔镜检查
14.5 其他有创技术
14.6 诱导治疗后再分期
14.7 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15 对肺癌可手术性和可切除性的评估
15.1 定义
15.2 肺功能的评估
15.3 心功能的评估
15.4 一般状况的评估
15.5 临床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16 TNM分期
16.1 定义和目的
16 2 1997年国际分期系统
16.3 淋巴结图
16.4 前哨淋巴结
16.5 问题
16.6 展望
16.7 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17 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17.1 适应证
17.2 单一外科治疗
17.3 诱导治疗后的外科治疗
17.4 并发症
17.5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18 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辅助治疗
18.1 前言
18.2 术前放疗
18.3 术前化疗
18.4 术前化放疗
18.5 结论
参考文献
19 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治疗
19.1 引言
19.2 辅助性胸部放疗
19.3 辅助化疗
19.4 辅助放化疗
19.5 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20 单纯放疗
20.1 引言
20.2 定义和指征
20.3 不能手术的根治性放疗
20.4 医学上不可手术治疗的肺癌
20.5 局部控制
20.6 MILC的放疗刺量分割和体积
20.7 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
20.8 时问剂量和分割方法的考虑
20.9 适形放疗和高精度放疗技术
20.10 单纯根治性放疗
20.11 姑息性胸部放疗
20.12 临床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21 不能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
21.1 引言
21.2 预后因素与病人选择
21.3 不能切除的定义
21.4 序贯化疗和放疗
21.5 同步放疗和化疗
21.6 诱导化疗后同步放化疗
21.7 同步放化疗后巩同性化疗
21.8 联合放化疗的毒性反应
21.9 特殊措施
21.10 临床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2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
22.1 引言
22.2 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
22.3 有话性的细电毒性药物
22.4 一线化疗方案
22.5 二线化疗
22.6 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23 非小细胞肺癌的挽救治疗
23.1 定义
23.2 结果
23.3Ⅱ期临床试验
23.4 m期临床试验
23.5 靶向治疗
2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24 小细胞肺癌局限期的治疗
24.1 化疗与化放疗的比较
24.2 时间安排
24.3 治疗顺序
24.4 剂量和分割
24.5 药物和胸部放射治疗
24.6 病人选择
24.7 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25 小细胞肺癌广泛期的治疗
25.1 引言一
25.2 疗效与生存时间
25.3 有活性的单药
25.4 有活性的化疗方案
25.5 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26 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26.1 引言
26.2 孤立肺结节(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治疗
26.3 非常局限的中心型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治疗
26.4 挽救手术
26.5 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27 预防性头颅照射
27.1 定义
27.2 结果
27.3 随机试验结果
27.4 非随机试验结果
27.5 Meta分析
27.6 临床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28 小细胞肺癌的挽救治疗
28.1 引言
28.2 治疗有效的预测因素
28.3 单药
28.4 联合化疗
28.5 放射治疗
28.6 临床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其他治疗方法
29 内镜治疗
29.1 定义和目的
29.2 光动力治疗
29.3 近距离治疗
29.4 冷冻治疗
29.5 临床证据总结
参考文献
30 肺癌的生物治疗
30.1 引言
30.2 生长因子类
30.3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30.4 血管生成
30.5 基因治疗
30.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并发症与支持治疗
31 骨髓增生不良
32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治疗
33 并发症与支持治疗:气道阻塞
34 恶性胸腔积液
35 肺癌症状的治疗
36 肺癌患者的临终关怀
第七部分 预后
37 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
38 小细胞肺癌的预后
……
序言 本书全面介绍了目前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本从事肺癌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专业人员阅读的新书。本书详尽地介绍了肺癌的病因、流行病学以及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对临床医生了解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临床治疗,特别是放疗、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大有帮助,对更好地开展临床研究、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均有意义。
本书引用了世界最新肺癌临床研究成果,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肺癌的分期、外科治疗、化疗、放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在每一章节进行了临床试验证据总结,提出了目前的治疗指引。本书对我国肺癌临床工作者所进行的肺癌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有较大参考价值。
文摘 目前认为,肺癌是上皮细胞复杂基因突变及众多基因表型改变的结果,它导致其获得了很高的繁殖能力,抗凋亡能力,以及浸润正常组织并发生转移的能力。肺癌细胞通过一系列的基因改变获得上述特征。这些基因改变以其发生的时间,复杂性、影响细胞的解剖部位,以及影响的专门分了.通路而具有很高的异质性。在大量患者中定义这些改变,发明一些方法来检测这些改变,并利用这些改变来制订治疗方案,在不久的将来,在肺癌研究中部将具有令人敬畏的挑战性。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本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基础研究成果与肺癌及癌前病变等临床问题的相关性。另外,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以方便感兴趣者进一步查阅。
近求, 在肺癌变过程中洋细的分子改变特征和其最终导致了具有浸润和转移能力的恶性上皮克隆的形成, 为多阶段癌变的形态学提供了大量证据。下面足对这些改变的一个概览。
肺癌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明确病因(即长期吸烟)的癌症之一。烟草中含有4000多种化合物,它们通过许多分子机制而具有潜在致癌性。它们中的一些化合物可以直接与DNA反应而形成DNA加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