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209043969/9787209043960 ·条形码:9787209043960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科学与宗教:从哥白尼到达尔文(1450-1900) |
 |
|
 |
科学与宗教:从哥白尼到达尔文(1450-1900)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209043969/9787209043960
·条形码:97872090439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科学与信仰译丛
·外文书名:Science and Faith
内容简介 伽利略、牛顿、达尔文,这些伟人对于人类最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科学之丰功伟业令人永志不忘。然而。对于他们的人生和著作具有深刻影响的另一重要文化现象——宗教却每每被人遗忘。《科学与宗教:从哥白尼到达尔文(1450-1900)》将从思想,态度、行为和机构(制度)等方面,探寻自科技革命至19世纪末宗教与科学相互作用的诸多形式。《科学与宗教:从哥白尼到达尔文(1450-1900)》采用最新学术成果,以明晰的语言阐述了最近500年间科学与宗教间纷繁复杂的联系。
从对伽利略的审判到当年在学校中讲授进化论所引发的争论,再到当代关于干细胞研究的整个历史过程中,科学与宗教在许多方面相互联系着。许多人相信科学与宗教总是互相冲突,但是《科学与宗教:从哥白尼到达尔文(1450-1900)》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对于科学与宗教持续至今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相互影响的复杂形式,《科学与宗教:从哥白尼到达尔文(1450-1900)》将为学者与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合理的和可接受的总体看法。
作者简介 理查德·奥尔森(Richard G.Olson),美国哈维·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历史学教授。他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主要关注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宗教之间的关系。除了本书外,他的作品还有《科学之肯定与否定》以及《社会科学的产生:1642~1792》等。
目录 《科学与信仰译丛》总序
《格林伍德科学与宗教指南》总序
第一章 引言:伽利略与教会——科学与宗教如何相互影响
宗教与科学冲突之模式
伽利略事件
另外三起冲突事例
近代的宗教支持科学论
第二章 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宗教:基督教对实用知识的需求
起点:中世纪晚期科学
对中世纪科学的挑战
基督教人文主义和《赫尔墨斯文集》
帕拉塞尔苏斯生平及著作
基督教乌托邦与近代科学制度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中的科学与天主教,1550~1770
科学与特伦特宗教会议
耶稣会科学
天主教与机械论哲学:梅森、笛卡尔与伽桑狄
帕斯卡之特例
第四章 英格兰的科学与宗教。1590~1740
英国国教对自然主义神学的关注
清教徒了解自然知识之途径
机械论哲学之起源
反唯物主义者对霍布斯的反应
第五章 牛顿的宗教信仰
牛顿的科学与声望
牛顿与先知书的阐释
牛顿学派的宗教
洛克和自然神论的兴起
对牛顿学派自然神学的反动
第六章 宗教的科学理解及科学的宗教理解,1700~1859
人类学传统对待宗教的早期策略
宗教与情感
康德对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的区分
德国神学在康德之后的传统——施莱尔马赫和黑格尔
新宗教人类学——费尔巴哈
戴维·施特劳斯以及利用科学反对基督教新教派
孔德的“人性宗教”
苏格兰常识哲学观呼唤科学的宗教和宗教的科学
第七章 地球上的生命及人类的起源,1680~1859
摩西地质学
世俗地质学和地球时代
斗转星移
布丰
拉马克
《创世自然史之残迹》
第八章 如何对待达尔文?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盎格鲁血统的美国人在宗教方面对达尔文的初期反应
达尔文主义和对科学自然主义的关注
1875年后美国盎格鲁血统新教徒对达尔文的回应
盎格鲁血统的美国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对进化论的回应
结论
原始资料(Primary Sources)
参考文献(Annotated Bibliography)
大事年表
主要人名与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译后记
……
序言 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影响人们现实生活的两大因素。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科学的种子何以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代和国度萌发?如何看待宗教在人类迈入科学的现代世界后的地位?
曾几何时,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被视为对立的两极,此消彼长,水火不容。在20世纪中叶之前,这种“对立论”占据着不容置疑的主导地位。“对立论”的倡导者代不乏人,其中,19世纪的约翰·威廉·德雷珀(John William Draper)和安德鲁·迪克森·怀特(Andrew Dickson White)因其影响广泛的著作而成为代表性人物。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西方众多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和宗教学家,对宗教与科学的问题给予了空前的关注,大小不等、形式不一的研讨会、对话会接连不断,著作、论文层出不穷。“对话论”、“交流互补论”、“整合论”等学说纷纷出台亮相,昔日占据主导地位的“对立论”已经“退避三舍”。诸如此类的学说,伴之以颇具说服力的论证、说明和阐释,在今日西方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谓大矣。对此,21世纪初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乃至科学界,岂可视而不见?
和西方相比,我国学术界对科学与宗教的研究才起步不久,虽有译作,却不成系统;偶有论著,却乏于创新。可以说,要走的路还很长。那么,眼下的路当如何走?思之,时下所应做的还是“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移译西方佳作为要务。为此,我们组织翻译、出版了这套《科学与信仰译丛》,力求把西方最优秀的相关作品介绍给国内的广大读者,为推动和改进我国的科学与宗教(信仰)研究尽绵薄之力。
文摘 第二章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宗教:
基督教对实用知识的需求
中世纪主流科学观及科学知识的特征,与现代科学根本不同。一般说来,中世纪科学并非意在应用,除去为了理解与崇尚上帝的创造和培训医务人员所需。而且,中世纪科学也不注重实验研究,甚至连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也没有。它有的只是纯理论的东西,沉溺于纸上谈兵和无休止的口舌之争。与此相对,现代科学在大众观念中的突出特征就是其功利主义导向。社会热衷于此,是因为人们指望着将科学应用于国防事业和改善生活质量,无论从增长物质财富还是提高健康水平层面来说皆是如此。此外,实验室中的实验与科学领域的观察行为皆为增长科学知识和普及科学教育之重要活动。
本章将以简要论述中世纪晚期的科学作为开篇。然后,本章将专注于探究宗教领域中自然知识重心的转移——从专注于思索上帝的创世之功到如何利用自然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就此,本章将探讨基督教人文主义的作用,还有所谓《赫尔墨斯文集》(见上一章注释)的修复对自然巫术的促进和对实验科学的激励。本章将以论述中世纪炼金术士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作为例证,说明近代早期的宗教、玄秘术和科学是如何相互促进的。最后,本章将评述宗教思想如何藉由托马斯·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1568~1639)、安德亚(Johanne Andreae)和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等人的著作以及诸如塞缪尔·哈立布(Samuel Hartlib)等人的组织工作,从而促生了崭新的探索科学知识的制度性基础。
起点:中世纪晚期科学
回顾中世纪晚期科学,我们发现这一时期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作一统天下的局面。
后记 2007年,高校评估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坊间虽有议论,但尘埃尚未落定。想自己当时也为此做了不少劳心劳力的事,臧否难断,所做之事是否有价值也堪怀疑。唯一令我感到欣慰之处,乃是烦劳之余,仍坚持译了点东西。现在呈现在诸位眼前的这本《科学与宗教——从哥白尼到达尔文(1450~1900)》,便是这一时期所做的翻译中之一种。
说起这本书,先要谢谢编辑袁晖先生。因其联系我时,我所在学校正处于“迎评”的攻坚阶段,且手头还有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另一书剩了个尾巴,考虑到自己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首先的反应是婉言谢绝。袁先生并未放弃,电话中允我先把书拿来“翻翻看”。
当其时,得悉好友吴林近几个月恰好赋闲,便问他是否愿意练练手——心中其实是盼望他应承下来,因我深知吴林君译此书应是合适的人选。吴林君与我乃高中挚友,大学是在不同地方上的,但修的都是英文专业。与我认识的许多外文专业的人不同,吴林不单是在英语上下过功夫,中文上更是不输给中文专业的人,后来他去南京一著名学府读法律硕士,更是接连在学校的古典诗词写作大赛上折桂;此外他兴趣广泛,读书既博且精,除各色英文书外,从二十四史到霍金的宇宙学著作,也都在他的兴趣范围内。每次去他书斋探访,都见他往往以《史记》、《汉书》作枕,大隐于市,静心读书。
四年多以前,我手头译一本有关素描的理论书,头绪之繁杂超出我的预估,于是在得到编辑首肯之后,将艰难之译事托付吴兄一半。他并未立即接受,而是在一段时间内,不断译出几小段发来供我品鉴。而令我惊喜同时又令我汗颜的是,当时吴兄虽初涉译事,但译笔颇显老道,未受任何坊间译论影响而自有明确之译观,绝非当下充斥各个翻译学院的满脑子又是“信达雅”又是“归化”、“异化”的条条框框的“搞翻译”的人所能比。此番合作,坚定了我以后译事一遇难题便要拉他下水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