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页码:19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11276984/9787811276985 ·条形码:9787811276985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手机短信传播心理探析 |
 |
|
 |
手机短信传播心理探析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页码:19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11276984/9787811276985
·条形码:97878112769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传播心理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手机短信传播心理探析》从传播心理学视角,阐述在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所具备的媒介特质基础上,个体如何利用其进行自我表露,开展人际交流: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人的集体文化心理如何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探讨通过短信传播建构的新型人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并用事实证明,它对传统人际交往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短信传播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播现象之一,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业已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沟通方式——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区别于现实互动,短信交往给使用者带来了全新体验,并对传统人际传播产生着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倪桓,女,2000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研究方向为新闻心理学、传播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编辑推荐 《手机短信传播心理探析》:传播心理研究丛书
目录 总序/1
第一章 导论/1
一、研究背景
手机短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2
二、研究动机/3
三、研究对象/6
四、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的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11
五、文献与理论综述/12
第二章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概述/27
第一节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概念的提出/27
一、手机短信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27
二、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概念的确立/34
第二节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诞生的媒介形态变迁背景/36
一、面对面传播:示现媒介系统时期/38
二、延时传播:再现媒介系统时期/39
三、电子对话:机器媒介系统时期/4l
第三节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新特质/44
一、移动性/44
二、去现场性/47
三、私密性/50
四、可控的异步交流/50
第四节 短信人际传播对新型人际关系构建的研究思路/54
一、研究思路/54
二、研究内容/55
第三章 自我表露
手机短信人际关系构建的个体心理基础/57
第一节 构建短信人际关系中自我表露的特点/57
一、自我表露是人际交往的基础/57
二、短信人际交往中自我表露的特点/59
第二节 构建短信人际关系中印象管理的特殊性/77
一、印象与印象管理/77
二、印象管理的重要性/78
三、手机短信人际交往有利于印象管理/79
四、构建短信人际关系中印象管理的特殊性/81
第三节 构建短信人际关系中自我表露的效果: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88
一、一般人群/88
二、特殊群体/90
第四章 文化心理
手机短信人际关系构建的集体心理特征/92
第一节 民族文化心理的显性表征
行为特点对短信人际关系的影响/93
一、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行为特点/94
二、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局限性/96
三、短信人际交往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选择/99
第二节 民族文化心理的隐性体现思维特性对短信人际关系的影响/101
一、中国人的思维特性辩证思维/102
二、辩证思维对短信入际关系的影响/106
第三节 当代多元文化对短信人际关系的影响/115
一、短信人际交往的“无厘头”化/116
二、短信人际交往的娱乐化/117
三、短信人际交往的新旧文化冲突/119
第五章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构筑的新型短信人际关系/12l
第一节 短信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比较/121
一、短信人际关系的内涵/122
二、短信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差异/122
三、短信人际交往的优势与劣势与现实人际交往相比/127
四、短信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136
第二节 短信人际关系的新特质/138
一、短信交往情境的超时空性/138
二、短信交往主体的去社会性/139
三、短信交往中介的符号化/140
四、短信交往角色的半虚拟化/142
五、短信交往过程的选择性/143
六、短信交往对象的多情境切换/144
第三节 短信人际交往中的人际吸引/145
一、短信人际吸引中的情感性/145
二、短信交往中的友谊与爱情/147
第六章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的负面效应/152
第一节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与社交障碍/153
一、短信人际传播中社交障碍的表现/154
二、短信引发社交障碍的深层心理原因分析/156
三、过度使用短信与社交障碍的关系/162
第二节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的成瘾现象/164
一、成瘾与“短信成瘾”/164
二、“短信成瘾”的基本特征与表现/166
三、“短信成瘾”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危害/168
四、“短信成瘾”的成因/170
第三节 短信人际传播与信任/情感危机/176
一、手机短信降低了个体间的诚信度,产生信任危机/177
二、手机短信削弱了人们的情感关联,引发情感危机/178
三、短信弱化了个体对人际交往规则权威性的认同/180
结语:观点总结及研究的局限/185
一、观点总结/185
二、研究局限/188
参考文献/190
后记/195
……
序言 “传播心理研究丛书”终于出版了。在我国内地每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书中,至少到目前为止,以传播心理研究命名的丛书大概这是第一套。
这套丛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从宏观看,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的科学政策、社会体制、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心理科学就不可能从伪科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中断了十年的教学、科研之后又获得新生。同样,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社会背景,传播学也不可能从西方被引进到中国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显学。据此可以断言,作为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传播心理学也不可能在我国的学科领域里有其立锥之地。
从中观看,如果没有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校领导班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学校在1995年就开始招收新闻心理学(1997年改为传播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继而又于2003年招收传播心理学的博士研究生,2001年学校领导又批准成立传播心理研究所,就不可能完成传播心理学教学、科研的体制化(即在学科建设、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等方面得到落实),也就不可能为在中国传媒大学培养传播心理方向的专门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
文摘 插图:

刘伟的《手机短信的六种媒体优势》一文,将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新闻传播领域的势力,在与传统媒体做细致的对比之后,分析其媒体优势:短信集合了纸媒体的书写、可存储以及互联网交互的优点,还拥有无线传播的独特优势——移动、即时。短信将各种媒体的优势高度融合,并通过网络进行了延伸,是一种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优势的新媒体。
(3)短信传播的负面社会影响及监管
这一类研究多从短信传播技术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如黄色短信、垃圾短信、短信诈骗等)出发,关注目前监管措施的缺失,从而提出自己的建议。代表性较强的有:
张潇潇的《不良短信传播现象分析》一文,从不良短信的类别、传播特点和监管等方面展开论述。
易容、周晓丽在《新媒介时代的信息噪音和控制——对手机短信文化空间的现状分析》一文中指出,由手机短信构筑的“拇指文化”空间已经给人类带来手机信息噪音的困扰,进而从手机的传播特性来分析噪音(指手机短信中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危害公共安全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的信息)产生的根源并探讨控制对策。
李洋的《第五媒体何处去——手机短信的负面信息传播现象解读》一文对短信负面信息的分类及成因做了探讨。
(4)短信传播的社会政治经济功能
此类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的宏观探讨共有5篇文章,比较具代表性的是张文静的《新媒介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手机短信息传播分析》,该文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探讨短信息如何在中国社会中被建构、哪些因素促成这一传播渠道的形成、短信的传播范围和发展趋向,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和使用者产生怎样的影响。与之相类似的文章还有王凯波的《手机短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文。
后记 不知不觉,博士毕业已经三年。
三年很长,长到毕业后执教鞭的日子里,自己一直惶惑,是否可以将这篇不成熟的博士论文以书的形式出版。2004年开始着手论文的开题,新媒体的概念刚刚出现,手机短信在中国风生水起。作为一个新事物,业界、理论界对它开始产生好奇,但尚无有深度、有系统的研究。大家隐约感到手机短信可能一改现有的传播模式和格局,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独特景观。如今已过去五年,这五年,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手机彩信大范围应用,WEB2.0与手机的联姻,成为吸引研究人士注目的焦点。三年前这项关于手机短信的研究,从时间上看,已然不属于当下研究的热门议题,但研究的视角和思路,仍可在新媒体的其他一些问题上延续下去。皆因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媒介现象,就传播学整体发展而言,仍是沧海一粟,更何况在变化多端的新媒体领域。也因此对博士论文是否出版犹豫再三,直至刘京林教授和出版社策划了这套丛书,终于下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