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页码:7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229012635/9787229012632 ·条形码:9787229012632 ·版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 |
 |
|
 |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页码:7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229012635/9787229012632
·条形码:97872290126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媒体推荐 取材严谨,持论精确
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
矫傅会之恶习,具了解之同情
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陈寅恪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
今欲求一中国古代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其材料取用,具史学之通识,实近年。
吾国思想史之有数著作!
——陈寅恪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中国哲学史上》: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 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陈仲子
三、许行、陈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五、尹文、宋轻
六、彭蒙、田骈、慎到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二、老学与庄学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六、处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二、惠施与庄子
三、《天下篇 》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十一、《天下篇 》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十二、感觉与理智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变之哲学
四、何为幸福
五、自由与平等
六、死与不死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八、绝对的逍遥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三、论知识
四、论“辩”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学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七、礼论、乐论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二、法家之历史观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与韩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实
七、严赏罚
八、性恶
九、无为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六、关于孝之理论
七、《大学》
八、《中庸》
九、《礼运》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二、八卦及阴阳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五、易象与人事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一、儒家之六艺论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中国哲学史下》:目录
第二篇 经学时代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四、元、天、阴阳、五行
五、四时
六、人副天数
七、性情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十、灾异
十一、历史哲学
十二、《春秋》大义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一、纬与谶
……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第十三章 朱子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附录
……
序言 吾非历史家,此哲学史对于“哲学”方面,较为注重。其在“史”之方面,则似有一点可值提及。
中国近来,史学颇有进步。吾人今日研究中国古代史所持之观点,与前人不同。吾人今日对于中国古代之知识,与前人所知者亦大异。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吾人今日亦多已加以辨正。对于此种“古史辩”,王船山、崔东壁即已有贡献;不过近人更有意地向此方向努力耳。
吾于写此哲学史时,对于中国古代史,亦往往有自己之见解。积之既久,乃知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亦不能尽谓为完全错误。官僚查案报告中常有“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语。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近人皆知其多为“查无实据”者。然其同时亦多为“事出有因”,则吾人所须注意者也。
吾亦非黑格尔派之哲学家,但此哲学史对于中国古代史所持之观点,若与他观点联合观之,则颇可为黑格尔历史哲学之一例证。黑格尔谓历史进化常经“正”、“反”、“合”三阶级。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正”也;近人指出前人说法多为“查无实据”,此“反”也;若谓前人说法虽多为“查无实据”,要亦多“事出有因”,此“合”也。顾颉刚先生云:“反”之方面之工作,尚多未作。吾深信之。吾亦非敢妄谓此哲学史中所说之中国古史,即真与事实相合。不过在现在之“古史辩”中,此哲学史,在“史”之方面,似有此一点值得提及而已。
此书初稿成后,先在清华印为讲义,分送师友请正。其经改正者,及书中采用师友之说之处,皆随文注明。谨乘此机会,向诸师友致谢。
文摘 二、哲学之方法
近人有谓研究哲学所用之方法,与研究科学所用之方法不同。科学的方法是逻辑的,理智的;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其实凡所谓直觉、顿悟、神秘经验等,虽有甚高的价值,但不必以之混入哲学方法之内。无论科学、哲学,皆系写出或说出之道理,皆必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表出之。凡著书立说之人,无不如此。故佛家之最高境界,虽“不可说,不可说”而有待于证悟,然其“不可说,不可说”者,非是哲学;其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说出之道理,方是所谓佛家哲学也。故谓以直觉为方法,吾人可得到一种神秘的经验(此经验果与“实在”符合否是另一问题)则可,谓以直觉为方法,吾人可得到一种哲学则不可。换言之,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近人不明此故,于科学方法,大有争论。其实所谓科学方法,实即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之较认真、较精确者,非有若何奇妙也。惟其如此,故反对逻辑及科学方法者,其言论仍须依逻辑及科学方法。以此之故,吾人虽承认直觉等之价值,而不承认其为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与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亦仅有程度上的差异,无种类上的差异。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自逻辑之观点言之,一哲学包有二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以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此断案之前提。一哲学之断案固须是真的,然并非断案是真即可了事。对于宇宙人生,例如神之存在及灵魂有无之问题,普通人大都各有见解,其见解或与专门哲学家之见解无异。但普通人之见解乃自传说或直觉得来。普通人只知持其所持之见解,而不能以理论说明何以须持之。专门哲学家则不然,彼不但持一见解,而对于所以持此见解之理由,必有说明。彼不但有断案,且有前提。以比喻言之,普通人跳进其所持之见解;而专门哲学家,则走进其所持之见解。(参看William.James:The Pluralistic Universe,P13-14)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荀子所谓“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非十二子篇》,《荀子》卷三,“四部丛刊”本,页十二)是也。孟子日:“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孟子》卷六,“四部丛刊”本,页十四)辩即以论证攻击他人之非,证明自己之是,因明家所谓显正摧邪是也。非惟孟子好辩,即欲超过辩之《齐物论》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