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建筑 >

公共艺术

2010-04-18 
基本信息·出版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页码:3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11333978 ·条形码:978781133397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公共艺术 去商家看看
公共艺术 去商家看看

 公共艺术


基本信息·出版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页码:30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11333978
·条形码:97878113339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院校人文与法律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公共艺术》主要讲述了: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美的结晶,人的审美活动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活动之中。艺术教育不仅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发布了相关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
编辑推荐 《公共艺术》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部分 美术欣赏
第一章 艺术羹与艺术欣赏
第一节 艺术美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艺术美
二、艺术美的特征
第二节 艺术的分类及作用
一、艺术的分类
二、艺术的作用
第三节 艺术丑与艺术美
一、美与丑的关系
二、艺术表现对象的丑和艺术美
第四节 艺术欣赏
一、艺术欣赏及其特点
二、艺术欣赏的一般过程
三、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与再评价
四、如何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第二章 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造型艺术的要素
一、点、线、面
二、明暗
三、质感
四、透视
第二节 色彩
一、色彩的形成
二、色彩的多样性
三、色彩的分类与表示系统
四、色彩与心理
第三节 构图知识
一、构图的概念
二、构图的基本原则
三、构图的形式
第四节 图案
一、图案的构成基础
二、图案的构成法则
三、图案设计

第三章 绘画欣赏
第一节 中国绘画欣赏
一、灵巧多变的章法
二、奥妙无穷的笔墨
三、诗书画印一体
四、中国绘画史简述
五、六说法
六、中国绘画欣赏举例
第二节 西方绘画欣赏
一、西方绘画的题材内容和主题
二、西方绘画的色彩与笔触
三、西方绘画的流派
四、西方绘画欣赏举例

第四章 建筑与雕塑欣赏
第一节 建筑与建筑艺术
一、廷筑
二、建筑艺术
第二节 建筑艺术欣赏
一、中国建筑艺术欣赏
二、外国建筑艺术欣赏
三、典型建筑欣赏
第三节 雕塑艺术欣赏
一、雕塑艺术的特点和语言
二、雕塑作品欣赏技巧
三、雕塑艺术与绘画,摄影.建筑艺术
四、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五、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六、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
七、外国雕塑艺术作品欣赏

第五章 摄影艺术欣赏
第一节 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什么是摄影艺术
二、摄影艺术的特征
第二节 摄影艺术的造型手段和欣赏
一、摄影构图
二、用光
三、影调
四、摄影艺术的主要类型
五、摄影派别分类
六、摄影作品的欣赏方法
七、影艺术作品欣赏

第六章 书法欣赏
第一节 书法的演变过程
一、篆书
二、隶书
三、楷书
四、行书
五、草书
第二节 书法欣赏的特点
一、书法欣赏的再创性
二、书法欣赏的模糊性
三、书法欣赏的差异性
第三节 书法欣赏的标准
一、点画的线条美
二、结构的造型美
三、章法的整体美
四、风格的个性美
第四节 书法欣赏举例

第二部分 音乐欣赏
第七章 20世纪前的中国音乐
第一节 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第二节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第五节 宋辽金元时期的音乐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音乐
第八窜20世纪的中国声乐作品
第一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学堂乐歌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声乐作品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声乐作品

第九章 20世纪的中国器乐作品
第一节 器乐独奏曲
第二节 管弦乐曲
第三节 协奏曲

第十章 欧洲各个时期的音乐
第一节 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
第二节 中世纪音乐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第四节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第五节 维也纳古典乐派
第六节 浪漫主义音乐
第七节 民族乐派
第八节 印象主义音乐
第九节 现代音乐

第十一章 中国民歌
第一节 中国民歌概述
第二节 东北部平原民歌
第三节 西北部高原民歌
第四节 江淮民歌
第五节 江浙平原民歌
第六节 闽台民歌和粤民歌
第七节 江汉平原民歌
第八节 湘民歌和赣民歌
第九节 西南高原民歌
第十节 客家民歌

第十二章 流行音乐
第一节 流行音乐概述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
序言 美育同德育一样,旨在影响人的思想,培养高尚的品格,塑造美好的心灵,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培养人的思想、品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还能渗透于其他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美的结晶,人的审美活动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活动之中。艺术教育不仅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发布了相关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
早在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就印发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要求普通高校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开设艺术选修课,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提出: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并掌握一定技巧,1996年7月,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强统一规划领导,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开展课外文化活动,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并进行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试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2002年以教育部部长会的形式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划》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艺术课程应进行考试或者考查,,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将成绩计入学分,同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则对此作出了更明确、具体的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普通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或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力争经过3-5年时间,推出一批素质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类课程。要重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素质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材。
文摘 插图:


生命永恒的认识是中国传统墓葬观念的重要支柱。人们相信,当肉体死亡以后,其灵魂将脱离肉体而继续存在,长命百岁的永生愿望表现了朴素认识的本能希求。基于这种认识,陵园建筑、墓室构造,随葬明器,壁画雕塑等都向越来越满足愿望方向发展,向模仿和再现现实生活方向发展。中国古代称陵园雕刻为“石像生”也是这个含义,即“象征生命”的意思。它们均设置在供灵魂出入的神道两侧或通向墓地的门口,如同墓主生前一样.起着护卫、仪仗,驱逐威胁以及供役使用的作用。因此,这些人体雕塑决不是单独欣赏的艺术品种,而是生与死的转折点上的造型表意,当然,就个体而言它具有审美欣赏性,但其主旨在于它的一体性,附属性。在于它以整体形态充当墓葬观念的表达工具.在陵园雕刻艺术的环境——建筑——群体——个体这种多层次的创作意念指导下,雕刻创作者首先考虑的是环境层次,其次是根据精心选择的环境的特征巧妙布局建筑,再次根据建筑构局总体要求设置石雕群,最后才考虑每件雕刻品的具体处理,也就是说,陵园中人体雕刻艺术作品的面相、衣纹、刀法,立体效果,长宽比例,动态韵律,表情心理内容只是陵园雕刻艺术创作的最浅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作者所重视的是人体雕塑群作为生命人格的体现,而不是它的独立的审美意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