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

2010-04-1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页码:320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6月 ·ISBN:7806729240 ·条形码:97878067292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 去商家看看
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 去商家看看

 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页码:320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6月
·ISBN:7806729240
·条形码:97878067292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期《朵云》即以汉魏两晋南北朝南方佛教艺术为议题,结集近二十多年来中日学者在早期佛教初传和南朝佛教艺术课题上的研究成果。关于佛教初传,上世纪90年代,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教授做出了早期佛教造像“南传之路”的论证,并提出中国的佛像制作南方应早于北方。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赞同,但亦有不同见解,本期中“学术争鸣”栏目刊登了围绕这个话题各种不同观点的文章。关于南朝的佛教造像,本期中宿白教授的《南朝龛像遗迹初探》一文从现存的实物出发,结合文献进行了详细讨论。其他文章分别就南京、浙江和四川等地的相关遗迹,深入探讨了南朝佛教造像在造型和样式上的特点及其与北朝的交流。
媒体推荐 书评
  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数次受到外来样式的影响,其中,对印度佛教艺术的吸收与
改造,是将异域艺术样式融入本土创作的典型范例。
  中国佛教艺术肇始于汉晋,至南北朝开始走向成熟。从初传中土时民间零星的图像创作,演变成为社会上下普遍喜爱、众多名擅一时的艺术家积极参与的艺术潮流,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与本土艺术相互容纳转化的过程,它一方面为适应本土审美习惯而不断地掺入民族化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在艺术观念以及造型、技法上深深地影响和刺激了本土艺术的创作。因此,从整个中国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佛教艺术在这个时期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相关的研究,对于澄清相应阶段中国艺术风格流变,明晰其发展脉络有着重大意义。
  从佛教艺术本身的发展来看,汉魏两晋南北朝,也是一段亟待重新梳理和深入研究的历史。对这一段历史的新一轮研讨是和南方佛教艺术的课题紧密关联的。上世纪后半期以来,南方早期佛教遗物和具有南北风格融合因素的佛教造像的大量出土,正在矫正人们过去对这段时期佛教艺术发展面貌的总体认识,南方早期佛教艺术的大量存在以及南朝佛教艺术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已逐渐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与此同时,尚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比如早期佛教艺术是以何种途径与方式传入中土,它是由丝绸之路传入、由海路传入还是由西南滇缅道传入?而近年四川一些地区和山东青州等地南北朝佛教造像的出土,则引起了对于这一时期佛教艺术在风格样式上南北交流融合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本期《朵云》即以汉魏两晋南北朝南方佛教艺术为议题,结集近二十多年来中日学者在早期佛教初传和南朝佛教艺术课题上的研究成果。关于佛教初传,上世纪90年代,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教授做出了早期佛教造像“南传之路”的论证,并提出中国的佛像制作南方应早于北方。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赞同,但亦有不同见解,本期中“学术争鸣”栏目刊登了围绕这个课题各种不同观点的文章。关于南朝的佛教造像,本期中宿白教授的《南朝龛像遗迹初探》一文从现存的实物出发,结合文献进行了详细讨论。其他文章分别就南京、浙江和四川等地的相关遗迹,深入探讨了南朝佛教造像在造型和样式上的特点及其与北朝的交流。
  相对于过去多将视点放在以石窟艺术为主的北方,近年针对南方佛教艺术的探讨是一个重大进展。随着学术研讨的深入,那些存在于文献记载中的著名风格样式将会进一步得到证实,佛教艺术在中国初传及其民族化风格形成初期的具体面貌也将会逐渐呈现出清晰的面貌。对此我们满怀信心。
编辑推荐   本期《朵云》即以汉魏两晋南北朝南方佛教艺术为议题,结集近二十多年来中日学者在早期佛教初传和南朝佛教艺术课题上的研究成果。关于佛教初传,上世纪90年代,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教授做出了早期佛教造像“南传之路”的论证,并提出中国的佛像制作南方应早于北方。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赞同,但亦有不同见解,本期中“学术争鸣”栏目刊登了围绕这个话题各种不同观点的文章。关于南朝的佛教造像,本期中宿白教授的《南朝龛像遗迹初探》一文从现存的实物出发,结合文献进行了详细讨论。其他文章分别就南京、浙江和四川等地的相关遗迹,深入探讨了南朝佛教造像在造型和样式上的特点及其与北朝的交流。
目录
卷首语
汉魏两晋南北朝
  南方佛教艺术研究综述  费泳
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   阮荣春
早期佛像输入中国的
  路线与民族化民俗化   林树中
……
文摘 书摘
  王仲殊先生认为,三角缘神兽镜(包括佛兽镜)均由渡日工匠在日制作,其主要理由是:中国工匠从来没有在中国铸造过三角缘神兽镜,又怎能突然凭空设计、大量铸造呢?⑦但是吴地工匠既然在日本可以将同属吴镜的平缘神兽镜和三角缘画像镜结合起来,创作出三角缘神兽镜,那么在吴地本土为何不能将两者结合呢?(37)另外,对于两段关键性的铭文的解释似也有问题。一,大阪府国分荼臼山古坟出土镜铭“吾作明镜真大好,浮游天下敖四海,用青铜至海东”;二,滋贺县大岩山古坟出土镜铭“镜陈氏作甚大好,型模雕刻用青铜,君宜高官至海东”。王仲殊先生认为:“在中国大量铜镜上始终不见有‘至海东’之句,这就足以说明‘至海东’的镜铭是说东渡的中国工匠在日本制作三角缘神兽镜。”(38)
  “海东”或可解释为日本,但关键是对整段镜铭的理解。我以为这两段镜铭正好说明铜镜不是在日本制作的。一,我铸明镜真真好,随你浮游天下遨游四海,用此青铜镜,随你至海东;二,我陈氏作镜真真好,有型模雕刻且用青铜料,你(用此镜)可做高官或至海东。这里“至海东”是泛指还是实指不清楚,或与“浮游天下敖四海”、“君宜高官”相同,是带有祝愿性的吉利语。至海东的“至”,乃动词“去”的意思,若在海东,这儿根本用不着“至海东”了。另外还必须与“宜”字联系起来看,“宜”字在三角缘神兽镜上多处可见,如椿井三十面镜中即有“保子宜孙”、“宜孙位至侯王”、“宜远道相保”等。显然“宜”含有保佑或祝愿之意。可见,“君宜高官至海东”,具体地说是祝愿你升高官,保佑你(平安)至海东之意。把至海东与做高官并提,表明当时人们对海东的向往,海东是传说中仙人出没的地方,多少有些神秘色彩。吴主孙权,一向迷信神仙,黄龙二年(230)“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亶州。亶州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人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至此州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据考,亶州确为当时日本的一部分。
  也许就在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亶不久,即有吴地商人沿海岸线绕道到了倭国,或发现倭国人特别爱好中国铜镜,于是商人便往返吴地,向张氏,或王氏、陈氏诸作坊联系订购,并向他们提出大体的图案要求。当此之时,吴地流行供养神、佛,神与佛均能保佑人,均可求福
驱灾,其图像自然作为模制对象。于是便以神兽或佛为主要图像内容,参照平缘神兽镜与三角缘画像镜的作例,创制了三角缘神兽镜与三角缘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