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家庭 >

家教沉思录

2010-04-18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3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121079615/9787121079610 ·条形码:9787121079610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家教沉思录 去商家看看
家教沉思录 去商家看看

 家教沉思录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3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121079615/9787121079610
·条形码:97871210796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家长,儿童教育工作者
·丛书名:美迪心理讲堂/儿童教育

内容简介 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成长存在着内在的精神密码,因而正确的儿童成长教育应该遵循其内在的天性,家庭教育的主旨在于发现、促进、引导儿童的内在天性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破坏它。《家教沉思录》以蒙台梭利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的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度、现实的解读,对现今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冷静而又深刻的反思。
《家教沉思录》适合广大家长朋友以及儿童教育工作者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张爱卿,男,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心理学博士。长期从事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出版专著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6篇被SSCI收录。
李丽芳,女,红樱教育集团教研部主任,北师大教育研究生课程班毕业。致力于幼教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具有丰富的幼教教学与管理经验。
编辑推荐 许多为人父母者并不知道,孩子出生之后最经常遭遇的挫折往往就出自于他们。在他们的心里,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成人的塑造。父母习惯于借助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却不知道,他们这么做,实际上是在给孩子设置障碍。是在压制孩子的自由成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世界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人类似乎有两个胚胎时期,一个是在出生前,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另一个是在出生后,这一时期是人类所特有的,并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蒙台梭利所提到的“出生后的胚胎”,便是“精神胚胎”。正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存在,儿童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力,使他(她)从出生开始便知道如何发展并完善自己。
既然每个孩子都有“精神胚胎”,那么父母就什么都不需要做了吗?是否应该任由儿童依靠这种与生俱来的能量自由地发展呢?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成长呢?
《家教沉思录》将为你揭晓“精神胚胎”的秘密,展开一幅成功家庭教育的生动画卷。
目录
卷一
一 儿童与生俱来的能量
二 你不可不知的“敏感期”
三 神秘的秩序感

卷二
一 儿童的心理生活
二 “重复练习”现象
三 自由选择与纪律
四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卷三
一 智力从哪里来
二 环境引导儿童的智力
三 与智力密切相关的身体运动
四 “角色替换”效应

卷四
一 “脑呼吸”时代
二 破坏也是一种创新 三思维力决定孩子的一生

卷五
一 儿童独立的标志
二 活动使儿童自主成长
三 一个适宜的环境
四 性格的形成及培养

卷六
一 儿童热爱的是什么
二 父母的职责
三 工作者之间的矛盾
四 捍卫孩子的童年

卷七
一 儿童的语言表达
二 儿童可以自然地吸收知识
三 书写和阅读
四 给孩子探索和学习的机会

卷八
一 良好教养重在传承
二 爱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
三 给孩子一个简明的回答
四 孩子因思考停止哭泣
五 赏识教育,儿童希望的起点

卷九
一 体罚能解决什么问题
二 把犯错的权利还给孩子
三 利用非正式的机会教育孩子
四 管教的动机是爱与关心
五 积极认同孩子的挫败经历

卷十
一 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二 倾听是父母的必修课
三 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
四 家庭生活是孩子学习合作的摇篮
五 与孩子讨论任何问题
……
序言 尽管成人是由儿童成长起来的,但时间的流淌已经让成人远离了那个充满混沌和未知的世界,因而成人对于儿童世界的所知实在有限。
正是由于对儿童世界所知有限,所以当我们试图教养孩子时,常常以成人的观点推测孩子的内心,以成人的自大对待孩子,漠视了儿童成长的内在规律——这一点可以说明绝大部分人在教养孩子方面是盲目、未经审慎思考的,就像是一种麻木不仁的无序状态。
因此,我们总会犯下错误。
如果希望尽可能地减少错误的发生,成人就必须学会谦虚,必须学会耐心的观察,并找到理解孩子的途径。在这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而且绝大部分成果被证明是确实有效的。现在,你阅读的这本书,正是我们梳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并以此对家庭教育问题加以反思而产生的,是一本家庭教育心理指导的通俗读本。
文摘 当人类的胚胎作为一个生命的模式奇妙地形成的时候,它的里边同时蕴含了两个巨大的秘密:一个秘密是,在这个生命的胚胎中孕育着一个从细胞成长为人的密码;另一个秘密是,它同样孕育着一个人的精神的密码。换言之,儿童在母体中成形的那天开始,便诞生了两个胚胎,一个是“生命胚胎”,一个是“精神胚胎”。不同之处在于,生命胚胎的孕育期是0~10个月,而精神胚胎的孕育期是0~6岁。
关于这一点,誉满全球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有自己的看法:“人类似乎有两个胚胎时期,一个是在出生前,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另一个是在出生后,这一时期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蒙台梭利所提到的“出生后的胚胎”,便是“精神胚胎”。正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存在,儿童内在才蕴藏着一个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力,让他从出生开始便知道如何发展并完善自己。
当我们清楚地认识这些之后,又有问题出现了。既然每个孩子都有“精神胚胎”,那么难道父母就什么都不需要做了吗?就可以任由儿童依靠这种与生俱来的能量自然地发展吗?如何才能
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呢?
许多人并不知道,孩子出生之后最经常遭遇的挫折往往就是出自父母。他们习惯借助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么做,实际上是在给儿童设置障碍,是在压制他们的自由成长,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那么,成年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在父母的心里,孩子是一张白纸,是一个空瓶子,需要他们的塑造和灌输,他们认为这么做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能和潜力。然而,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么做只会让孩子的心灵受伤,违背其自然成长的定律,让其未来的人生出现破碎,也就是说让他不能更好地形成最终的“自己”。
每一个儿童内在的精神密码都不相同,他们会借助环境来破译精神密码。环境越和谐,障碍越少,儿童就越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自己”。在儿童0~18岁的成长过程中,“自己”会借助于环境越发展越大;“自己”越大,一个人就越容易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越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反之,如果儿童成长的环境是充满矛盾的、是不和谐的,他们既无法实施自己内在的密码,又不能改变这种能量,于是就会变得心理焦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如果这些生命体验是儿童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他人意志强加压制的结果,那么他们最终便无法成为自己。相反,如果这些生命体验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