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教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3版)

2010-04-17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5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040263039 ·条形码:9787040263039 ·版本:第3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3版) 去商家看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3版) 去商家看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3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5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040263039
·条形码:9787040263039
·版本:第3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3版)》全面科学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年来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和辉煌成就,材料丰富、叙事清楚、论证准确,合理吸收了共和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对新中国成立59年来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都作了清楚的叙述和公正的评价;对59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作了正确的概括和较为全面的总结。此次修订,又增写了1999年以后到2008年年底的历史,进一步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内容,使全书更加丰富和充实。全书文笔自然流畅,清新准确,是内容较为丰富和全面、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一部共和国史。
编辑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3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的准备
一、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二、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
第二节 新中国的诞生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二、《共同纲领》的制定
三、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
第三节 新中国的初步巩固
一、全国大陆的解放,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
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三、整顿经济秩序,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四、剿匪反霸,清除旧社会遗毒
第四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
二、对外关系的初步展开

第二章 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节 抗美援朝与各项民主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战略策略方针的确定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三、土地改革运动
四、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__
二、合理调整工商业与“三反”、“五反”运动
三、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第三节 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
一、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制定
二、旧有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三、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第三章 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三、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二、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阶段
三、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
一、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第四节 思想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的出版
二、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
第五节 国防建设与和平外交的成就
一、国防建设的初步开展
二、和平外交的重大成就

第四章 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二、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三、中共八大的召开
四、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的创立
五、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与“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二、“大跃进”运动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节 纠正“左”倾错误的开始及中断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一、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
二、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三、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
第四节 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斗争
一、在炮击金门中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斗争
二、西藏平叛和维护边界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中苏分歧的发展和在对苏关系上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五章 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八字”方针的制定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与开始贯彻
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整工作的初步展开
第二节 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调整十年建设的成就
一、“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各项经济政策的全面调整
二、政治、文化领域的政策调整
三、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四、十年建设的成就
第三节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召开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第四节 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
一、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最初设想
二、三线建设的展开
三、以战备为中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第五节 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反对霸权主义对外关系的发展
一、反对美国侵占台湾与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二、援越抗美的斗争
三、中苏关系破裂与反对大国沙文主义的斗争
四、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五、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第六章 共和国发展中严重曲折的十年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全国性的大动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二、上海“一月风暴”与全面夺权“二月抗争”及其夭折
三、国家政治制度的被冲击和法制的被践踏
四、国民经济的动荡与恶化
五、动荡中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
第二节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纠正“左”倾错误努力的受挫
一、中共九大的召开“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的合法化
二、中共九大后全国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三、林彪反革命集团抢班夺权阴谋的被揭露和武装政变的被挫败
四、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中断
五、国民经济在动乱中艰难举步
六、国防战线的斗争与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节 全面整顿的成效及其挫折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一、“批林批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组阁”阴谋的破产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二、全面整顿,国内形势明显好转“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及其恶果
三、天安门事件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及其历史教训

第七章 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
一、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三、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第二节 拨乱反正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的伟大转折
二、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
三、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政治关系
四、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农村改革的兴起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初步实施
三、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初步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加强
四、爱国统一战线的扩大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一、中共十二大的召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和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与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党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
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四、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
五、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队改革整编的成就
第三节 “六五”计划的完成与“七五”计划的制订反对资产阶级
自由化的斗争
一、“六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二、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七五”计划的制订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四节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对外关系的发展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二、中英、中葡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协议的签订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四、对外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关系的发展

第九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与贯彻
一、中共十三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
二、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的召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开始
四、1989年政治风波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五、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开始执行
六、外交工作的新格局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性突破
一、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发表
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和国家工作指导
方针的确定
三、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的召开
四、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和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
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方针
第三节 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
一、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二、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五、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六、军队建设和改革取得新成绩
第四节 “八五”计划的完成与“九五”计划的制订
一、“八五”计划的完成及其巨大成就

第十章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向新世纪迈进
第十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新局面
第十二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59年的光辉历程,研究、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崛起,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也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从中国的历史发展看,过去百余年来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变化的核心,正是围绕着建立和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而展开的,其集中表现是,中国由一个被奴役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大踏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的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概括地说,中国在20世纪的前半叶,主要是解决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是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时期。这期间,经历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特别是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几千年来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近百年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还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统一。所有这一切,为进一步建设国家、实现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条件。
文摘 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保证重点建设和经济恢复工作的进行,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随着这一运动的开展,各地揭露出大量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问题。11月,东北局报告沈阳市部分单位揭发出3 629人有贪污行为,东北贸易部发现贪污案件400起,金额达5亿(旧币①)元。11月20日,毛泽东在批转这个报告时,首次提出“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接着,北京、上海、华北局都反映了干部中发生贪污案件的严重情况,这向中国共产党敲响了警钟。关于“三反”斗争的意义,毛泽东在中央转发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的一个报告的批语中指出:反贪污反浪费是全党的一件大事,需要来一次全党的大清理,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事件,而着重打击大贪污犯,对中小贪污犯则取教育改造不使重犯的方针,才能停止很多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蚀的极大危险现象,才能克服二中全会所早已料到的这种情况,并实现二中全会防止腐蚀的方针。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随后又发出指示,强调必须把“三反”运动看作如同“镇反”斗争一样的重要,一样的发动广大群众,一样的大张旗鼓去进行;指出对贪污分子轻者批评教育,重者撤职、惩办、判处徒刑(劳动改造),直至枪毙一大批最严重的贪污犯,才能解决问题。12月7日,政务院开会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精简节约、增加生产、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并决定成立由薄一波任主任的中央人民政府节约检查委员会。1952年元旦,毛泽东又号召:全国人民和一切工作人员一致起来,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将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洗干净!一、二月间“三反”运动进入高潮。
后记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受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的委托编写的。编写组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校的13名教授组成;由何沁、梁柱、张绪潭、周鸿、陈明显5人组成编写组核心组,何沁任主编。
本书1997年7月第一版,共分九章。各章撰稿者分别是:第一章,鲁振祥;第二章,周鸿;第三章,吴敏先;第四章,朱育和;第五章,王文泉;第六章,王永祥(第一、二节)、汪其来(第三节);第七章,丁荫煃;第八章,贺世友;第九章,陈明显。第一、二、三章由周鸿统稿;第四、五章由张绪潭统稿;第六章由梁柱统稿;第七、八、九章由陈明显统稿。全书由何沁、周鸿、陈明显统一修改,对个别节、目进行了改写和增补,由何沁最后定稿。
1999年再版,又增补第九章第二节(三个目)、第三节和第十章,主要由周鸿执笔,陈明显补充,何沁修改定稿并对前几章进行了修订、增写了前言。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有关领导和许多专家的热情帮助和支持。国家教委社科司杨瑞森教授、高教司张琳同志、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启华研究员、中央党史研究室杨先材教授、中央党校党史部范守信教授以及高校部分教师对本书第一版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马景焘、于健航、周亚权、徐卓也等同志对本书编写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们一并致谢。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