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页码:10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807150777 ·条形码:97878071507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
 |
|
 |
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页码:10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807150777
·条形码:97878071507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1973年,大英帝国派往大清帝国的马戛尔使团到达中国,在热河行宫觐见了乾隆皇帝。
年轻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作为使团的随团画家,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世态风情的画作,随后在英国及欧洲风靡一时。
本书于1814年在伦敦出版,50幅精美的彩色版画,描绘了皇帝、兵勇、仕女、商贩、戏子……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作者简介 沈弘教授是北京大学英语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学过英、法、荷兰、拉丁等欧洲语言,也取得过一定的学术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在到世界各地讲学和访问之余,遍访北京、杭州、香港、哈佛、芝加哥、多伦多、伦敦、牛津等地的大学和公共图书馆,收集到不少有关近代中国的老照片,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沈弘教授陆续对这些老照片进行整理、研究,并向公众发表,引起了相当的关注。《抗战现场》是他关于老照片的第二本集子,而备受好评的《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则是第一本。沈弘教授现住在北京,他的家庭曾于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家庭读书藏书状元户”。
编辑推荐 1973年,大英帝国派往大清帝国的马戛尔使团到达中国,在热河行宫觐见了乾隆皇帝。
年轻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作为使团的随团画家,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世态风情的画作,随后在英国及欧洲风靡一时。
本书于1814年在伦敦出版,50幅精美的彩色版画,描绘了皇帝、兵勇、仕女、商贩、戏子……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人眼中那个久远而又多姿多彩的乾隆盛世。
目录 "他使欧洲更好地了解了中国"
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
[第一图]兵器陈列架
[第二图]乾隆皇帝
[第三图]捕鱼的鸬鹚
[第四图]家仆
……
文摘 书摘
1812年,另一位后来成名的印刷商约翰·默里接管了米勒在艾伯马尔街的印刷作坊,并于1814年推出了四册一套,题为《图鉴》的画册,亚历山大的《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一书即属于这套书中的其中一册。另一册《奥地利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的扉页注明了亚历山大也是该书文字说明的作者。大英图书馆的目录将这套书中的其他两本,即有关俄国人和土耳其人服饰和习俗的书中文字说明的作者也都归属于亚历山大。
《中国的服装》的出版似乎相当成功,因为1815年该书还在巴黎出版了两卷本的法语版。该书的插图被英国和法国的不少书籍所转载。不仅如此,这些以中国为题材的图画内容和风格还被其他的画家所模仿。能够反映出该书图片影响力的一个范例是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布赖顿的皇家行宫。那儿模仿马可·波罗对于大都的可汗皇宫的描写而设计的音乐厅墙上的壁画中建筑和人物均取自《中国的服装》和亚历山大为斯当东那本书中所绘制的对开本插图。在这个行宫的其他地方,如走廊两端的楼梯和长廊的窗户上也有出自亚历山大《中国的服装》和斯当东一书插图的人物画。当然,这些壁画和彩绘玻璃画是后来画家的模仿作品。
如今《中国的服装》这本书已经相当罕见,世界上只有少数的图书馆才有收藏。而相对来说,亚历山大的《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则还比较容易找到。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善本特藏部便收藏了这本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翻译介绍《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的原因。
《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一书中共有50张图画,除了第一幅是表现兵器陈列架和第四十二幅表现大运河北面终点通州的景色之外,其余的48幅全是人物画。这些人物画跟《中国的服装》中的人物画虽不尽相同,但是风格相似。人物刻画相当准确,服饰细节非常丰富。例如在描绘身穿官服的清朝官员时,画家敏锐地注意到了那官服胸兜上所刺绣的动物图案的不同象征意义、官帽顶子的不同颜色和材料、插在帽子上的孔雀羽毛、靴子的厚底、脖子上挂着的念珠等等。使人看了之后印象非常深刻。P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