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概况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9787105085842 ·条形码:9787105085842 ·版本:修订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概况 |
 |
|
 |
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概况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9787105085842
·条形码:9787105085842
·版本:修订版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适合研究人文地理相关人员使用。
·丛书名: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各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概况》为其中一册,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统一组织修订的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之一。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了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反映自治县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巨大变化和巨大成就。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特征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矿产资源
三、水资源
四、生物资源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二、民族
第四节 行政区划
第五节 名胜古迹
一、古迹遗址
二、文物
三、佛寺
四、碑刻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第三节 土地改革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
二、私营工商业改造
第五节 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二、对外开放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第二节 自治机关的建设
一、县人民代表大会
二、自治县人民政府
第三节 法制建设
一、加强民族立法工作
二、加强法律普及工作
三、加强执法检查与监督工作
第四节 民族关系
一、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关系日益巩固
二、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各民族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关系和谐
三、继承优良传统,宏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
四、各民族间的通婚现象日益普遍
五、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个人不断涌现
第五节 人民生活
第四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
一、生产条件的变化
二、农业科学技术
三、粮食生产
四、经济作物
第二节 林业
一、林地
二、林权
三、植树造林
四、森林保护
五、林产经营
第三节 畜牧业
一、畜禽品种
二、品种改良
三、疫病防治
四、畜牧政策
第四节 水产业
一、养殖水面
二、专业养殖
三、自建鱼池养殖
四、稻田养鱼
第五节水利
一、蓄水工程
二、引水工程
三、人膏饮水工程
第五章 工业
第一节 能源生产
一、水电建设
二、原煤开采
第二节 工业、企业
一、发晨历程
二、工业、企业改革
三、重点企业
第三节 特色工业
一、松香(脂)
二、虫胶片、色素生产
三、橡胶片
第四节 民族传境工业
一、 土陶器
二、农机修造
第六章 交通通信
第七章 财政金融
第八章 贸易
第九章 旅游
第十章 对外开放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后记
修订后记
……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
文摘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双江地云贵高原的西南边,横断山脉南部帚形地带的扩展部位,平面地貌形似桑叶。因邦马山脉古夷平面抬升、错断、河流侵蚀切割作用而形成地面破碎、高低悬殊和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形态。与耿马交界海拔3233米的大雪山是县境西北边最高点,县境东南的双江渡口为最低点,海拔669米,相对高差2564米。县境地貌分为侵蚀构造、构造剥蚀、侵蚀堆积,深岩地貌4大类型。全县地貌形态虽各式各样,但大致可分为深切中山河谷地、河谷盆地和“V”型中山窄谷山地三种。境内山脉属怒山系邦马山脉,东部的马鞍山由临沧县分水岭入境至天生桥北坡高峰后,分别向南北延伸。南支纵贯双江全境后落结于双江赛罕和那腊渡口,是勐勐镇、贺六乡与忙糯乡、大文乡、邦丙乡的分水岭。全岭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峰有忙蚌山、邦包山、秤杆梁子、邦迈山、星火山等20座。西部邦马山,自北向南沿双江、耿马县界延伸,落结于南部小黑江断层带。有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峰有大亮山、邦马山、滚上山、邦木山、云盘山、火石山等14座。邦马山南段又称四排山,是双江与耿马县县界分水岭。两山均呈阶梯状层叠,层上峰峦栉立,边沿破碎,层与层之间有陡坡地带。马鞍山自坝歪山到荨麻林地头属I级剥离面,荨麻林地头至三岔路营盘为Ⅱ级剥离面;四排山由坝卡亮山至三棵桩大白岩为I级剥离面,韭菜坝红岩头属Ⅱ级剥离面。
后记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概况》是根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总修订编委会的部署,按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要求编写而成在编写中,县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由县地方志办公室分章撰写。《双江概况》从宏观角度重点记述改革开放后双江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融科学性、思想性、资料性为一体,坚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吸收双江各民族所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为目的,以大量的资料客观记述双江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之成为为党为民立言,总揽一方全貌的信史。
编写中由邹桂莹撰写第一章,蔡忠撰写第二章、第三章,罗恒高撰写第五章至第八章、第十章,王学宏撰写第九章,马忠良撰写第十一章,徐正华撰写第四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最后由罗恒高、徐正华负责修改审定上报。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