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阳明学与佛道关系研究

2010-04-17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34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7524502 ·条形码:9787807524502 ·版本:第1版 ·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阳明学与佛道关系研究 去商家看看
阳明学与佛道关系研究 去商家看看

 阳明学与佛道关系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34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7524502
·条形码:97878075245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内容简介 《阳明学与佛道关系研究》以王阳明为核心,以王畿、罗汝芳、聂豹、罗洪先四人为重点研究佛道在整个阳明学的形成和分化中的作用。作者将王阳明归宗儒学后的思想发展历程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通过考察王阳明在这两个阶段中的心路历程和思想特征,阐明王阳明本人之前期思想更多偏向于吸收道家道教思想资源,而中年以后的思想则转向了融摄佛学。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探讨了佛道思想在阳明后学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指出认同王阳明前期思想的弟子们形成了以融摄道家道教思想为重要特色的学派,而受其后期思想影响的弟子则形成了有着儒佛融合特征的学派。
作者简介 刘聪,1973年11月1日生,安徽宿州人。2002年至2005年,在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攻读,获硕士学位。2005年至2008年,在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专业攻读,获博士学位。现执教于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人文系。主要从事宋明理学研究、明代三教关系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编辑推荐 《阳明学与佛道关系研究》: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项目。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现状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阳明思想与仙佛之学
第一节 早期阳明与神仙之习
一 王阳明早年与道教的因缘
二 未发之中与以无为本
三 静处体悟与不睹不闻
第二节 晚年阳明与佛氏之学
一 王阳明晚年与佛教的因缘
二 致良知与《起信论》
三 无善无恶与作用即性

第二章 二溪之学与瞿昙之秘
第一节 王畿与佛教
一 王畿与佛教的因缘
二 无善无恶与心体空寂
三 本体工夫与佛教修行
第二节 罗汝芳与禅宗
一 罗汝芳与禅宗的因缘
二 捧茶童子即道与自心是佛
三 近溪工夫与南宗禅法

第三章 江右王学与道家之气
第一节 聂豹与道家
一 聂豹近道思想的形成
二 归寂为宗与虚无之道
三 致虚守静与戒慎恐惧
第二节 罗洪先与道教
一 罗洪先与道教的因缘
二 归摄于静与学宗聂豹
三 主静无欲与收摄保聚
结论:佛道与阳明学的形成和分化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刘聪博士的著作《阳明学与佛道关系研究》已列入《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即将正式出版,邀我作序,我欣然应允。既向他表示祝贺,也为新一代学者的不断涌现和成长而感到高兴。自去年初以来,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这已经是我为自己的博士生写的第五篇序了。
去年春节,我曾为韩凤鸣博士的《解脱论——禅宗解脱哲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撰写了一篇序文。不久,我又先后为牟永生博士的《智慧与解脱——禅宗心性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和宇汝松博士的《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两部书稿的出版撰写了序。今年4月,何石彬博士的著作《(阿毗达磨俱舍论)研究——以缘起、有情与解脱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即将付梓时给我来函,我又应邀为之作序。而在此之前,薛明生博士的《先秦两汉道家思维与实践》(台湾文津出版社2007年版)、李晓红博士的《圆融二谛——梁武帝思想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以及同样收入《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的《中国律宗思想研究》(王建光博士著,巴蜀书社2004年版)和《(周易禅解)研究》(谢金良博士著,巴蜀书社2006年版),我也都高兴地为之撰写了序文。这些博士论文的出版,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繁荣,同时也是我本人最为欣喜之事。作为一个教师,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不断成长更高兴的事呢?
刘聪博士2002年进入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先后跟随我6年,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与宗教。在硕士生期间,他就表现出勤奋好学、踏实严谨的作风,在专业方面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2005年,他进入南京大学新设置的“东方哲学与宗教”博士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在继续关注儒学研究的同时,也把主要精力逐渐转向了儒佛道三教关系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本人近年来关注的重点研究方向。刘聪的博士论文选择以“阳明学与佛道关系研究”为题,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的。
文摘 “夜深忽起蓬莱兴,飞上青天十二楼”、“欲扣灵关问丹诀”等只能说明他早年游历寺庙的目的在于寻求道教的长生之道,而不能以此认为他早年对佛道都有信仰。
第二,王阳明“渐悟仙学之非”的时间不是弘治十五年,而是弘治十八年(1505)。根据上文所引《年谱》,王阳明在弘治十五年的五月,因厌恶“京中旧游俱以才名相驰骋,学古诗文。先生叹日:‘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遂告病归越。”《年谱》根据王阳明此后在筑室阳明洞中表达的一些对道教反感的语言而确定王阳明在该年“渐悟仙学之非”。但事实上,王阳明在弘治十五年归越以及随后的几年中,对道教的情怀依旧,这在许多诗文中都能表现出来。如上文列举的《游牛峰寺四首》、《化城寺六首》等属《归越诗三十五首》。据《年谱》记载,《归越诗三十五首》是王阳明于“弘治壬戌年(十五年),以刑部主事告病归越并楚游作”①。但其中的道教意味很浓的《姑苏吴氏海天楼次邝尹韵》和《游牛峰寺四首》中分别写到“晴雪吹寒春事浓,江楼三月尚残冬”和“偶寻春寺入层峰,曾到浑疑是梦中”,可见,这两首诗应作于三月初春、残冬尚未完全消退之时,而王阳明是该年五月“告病归越”,因此这些诗最早应作于次年(弘治十六年)春天,即《年谱》所说的“渐悟仙、释二氏之非”之后。可见,王阳明并未在弘治十五年悟出道教仙学之非。
后记 博士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我必须对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的种种帮助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感谢导师洪修平教授。自2002年开始,我师从洪教授,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洪师的博厚和严谨,宽容和敏锐,特别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对我影响至深。本篇论文从选题、提纲的撰写到内容的修改、定稿,都得到了导师的全力支持和精心指点,先生独到的见解和耐心的解释对我的熏陶,令我终生受益。六年来,先生的为人、为学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赖永海教授、徐小跃教授、李承贵教授、孙亦平教授、徐长安教授、董群教授、杨维中教授、白欲晓教授。他们都曾在学习过程中给予我许多中肯并具有启发性的意见,从他们那里我也学到了很多。
感谢我的师兄师弟们。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我终生学习,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永远难忘。感谢他们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这里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谢何石彬、张勇、刘鹿鸣、金小芳、陈红兵、许颖等为我提供的各种帮助!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