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

2010-04-17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214058685/9787214058683 ·条形码:97872140586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 去商家看看
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 去商家看看

 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214058685/9787214058683
·条形码:97872140586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内容简介:我学古琴的时候,还没有什么人学。我只是喜欢它的声音。怡园的花开得多么红啊,叶子也绿得安静。叶老师弹琴,裴老师吹箫,我唱《阳关》、《凤求凰》、《风入松》、《思贤操》。回想起那段时光,真是幸福。我抱着琴,跟着老师。指甲磨了老茧。和朴素的老人一起喝茶。我还没有学会使用华美的学术词汇。
作者简介 王咏,女,1972年生。社会学博士。现任教于南京大学。
编辑推荐 《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
在古琴艺术场域中,国家、地方与民间艺术界之间没有尖锐的对立冲突关系,而是一种强弱相长的博弈、互动甚至有时是交换合作的关系。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选题
二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理论框架
四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一章 从政治技术到民间艺术
一 “王化”——古琴“乐谏”合法性的来源
二 “音与政通”——“士”政治职能的审美外化
三 新文化运动中的古琴活动

第二章 新国家语境下的古琴艺术
一 新国家文化政策:为工农兵服务
二 古琴的时代危机
三 谋求合法性的改造策略

第三章 “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与“古琴之乡”
一 世界文化遗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二 洋知音·考级——古琴的普世想象与再生产
三“古琴之乡”——创建地方文化名片

第四章 复兴中的吴门琴社:改良与保留
一 变革的潜流
二 介入民间琴社的国家符号
三 分庭抗礼:山林vs学院

第五章 虞山琴社的繁荣:地方发展中的城市之声
一 考级基地与少儿普及班
二 古琴工作室——地方政府的回报与认可
三 两种民间声音的比较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一 和而不同:艺术场域中的国家与民间
二 “局内人”的思考:古琴艺术,你往何处去?
附录一 1950一1963年今虞琴社上海分社主要事件
附录二 苏州市音乐家协会古琴分会(吴门琴社)章程
附录三 吴门琴社1986—2002年重大活动
附录四 古琴分会(吴门琴社)2003—2004年主要活动
附录五 2003~2004年两年间虞山琴社(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汇报
附录六 2003—2004年虞山工作室的主要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另一种是强调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博弈性互动,关注民间社会的能动性。高丙中通过对“龙牌会”和北京花会的分析,提出“国家在社会中”的命题。①他的研究通过对仪式、象征符号的讨论,透视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他认为,一方面,国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成为民间仪式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力量,另一方面,民间社会在国家在场的情况下,也可以与之互动融合,或将国家作为发展的资源。国家和地方传统、政府和民众间的新型关系是相互承认、互融乃至共谋。郭于华在《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文中也将象征仪式作为探讨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途径,文章展示了作为权力实践的国家仪式在一个村落社区生活世界中的运作、变迁,分析了蕴于其间的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作者论断,在民间层面,仪式是生存技术,然而在国家层面,仪式则与权力技术高度勾连。该论文从仪式的微观角度,展现了权力技术取代了生存技术,国家权力与政治力量嵌入民众的生活世界中。
景军在《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一文中通过对两座孔庙重建的考察,从象征资本的角度考虑了国家和社会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代际的大川人和小川人均认同自己为圣裔。具有礼仪知识、文字技能的大川人精通古典知识体系和宗族组织的仪式,他们的权威就建立在这种历史性象征资本的优势上。
后记 没有一个地方如南京大学的南苑给我的记忆更多。她有限的时间长度却赋予了我无限的空间宽度。
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周晓虹教授。他给了我很多教导,并给了我很多机遇和宽容。我还记得先生对我说:不要懒,要多看书。感谢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全体老师,特别是翟学伟教授和风笑天教授,他们分别在理论和方法上对我提过宝贵的建议。还有我攻读博士期间的兄弟姐妹们,因为他们的帮助,让我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三年。
感谢苏州吴门琴社的汪先生、裴先生、杨先生、徐师兄,虞山琴社的朱先生,感谢他们为我无偿提供资料和接受我的访谈。还有我的好友王莺、晓棠,她们为我整理访谈和表格费了很多时间。感谢亦梁,我暑期云游之际,她却在溽夏为我孜孜编辑。不能忘记的还有南京陶艺兄,常被我午夜核对文献资料的电话惊醒,他给我的鼓励和帮助胜似兄长。
我对我的古琴老师叶名佩先生及其丈夫蒋祺先生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我在苏州学琴的几年里,每次上门学琴,先生必定为我沏上一盏绿茶。到南京学习工作以后,每次回苏州拜访两位老人家都不舍得离开,他们已经成为我的亲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