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十六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06788417 ·条形码:97878067884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英美十六家 |
 |
|
 |
英美十六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06788417
·条形码:97878067884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吴鲁芹作品系列
内容简介 《英美十六家》收录作者1980年访问或介绍英美16位作家的文章,其中不乏大家,也有今天不常见的若干作家。以作者一贯的娓娓道来的语气,再现作者与受访者之间相谈甚欢的场景,中间穿插作者对作家或作品的见解,文学研究者读来会受启发,一般读者则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到了吴氏恬淡从容的文风。
作者简介 吴鲁芹(一九一八——一九八三),字鸿藻,散文作家,英美文学教授。上海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贵州大学、台湾师范学院、淡江英专(今淡江大学)、台湾大学等,策划英译当代中国文艺作品。一九五六年与友人联合创办《文学杂志》。一九六二年赴美,任教于密苏里大学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美国去来》、《鸡尾酒会及其它》、《瞎三话四集》、《余年集》、《暮云集》及报道访谈当代欧美作家的《英美十六家》等。
编辑推荐 以东方风范面对西方文学的博学鸿儒,在闲逸的话语中有丰富的智慧和心灵的光辉,在信笔挥洒、嬉笑诙谐中见巧妙勾连和缜密严谨。
董桥、刘绍铭、李欧梵、余光中、陈子善、叶兆言、孙甘露、傅月庵深情推荐。
一位有学养、有风度的散文家,功力匀于字行间,情思入于化境。轻松地游走在中外优秀文章之间,既有西方的随笔传统,又有中国的散文精髓,非但处处都是学问,而且处处都有哲理。
他的作品是字斟句酌的艺术品,不是即兴挥洒,而是将储藏多年的学问、智能、幽默和性情融合而成。他无论写装电话、写买书、写自己的懒散、写卑微的小襟人物,都远超出看似狭窄的主题。他写的是一种抗拒轻、俗的人生态度。会心的读者能在他的“我”中找出自己。写的是生逢今世,面对各种“新世界”的讶异、抗拒,终于妥协的无奈,以“人的尊严”为最基本底线。
——齐邦嫒(台湾大学外文系名誉教授)
《英美十六家》的作者吴先生是小品文的大家,可以和梁实秋先生媲美,更是林语堂大师的传人。他流露在文中的幽默感,在我心目中和他翩翩的绅士风度配合得天衣无缝,令我这个新竹来的土包子可望而不可及,在真正的尾酒会上一其实我参加得极少一更不敢接近。其实鲁芹先生听说还是很随和的,而且温柔敦厚,满肚子学问,却从不露武功。
目录 杂七搭八的联想
自序
英国篇:
劳埃·傅勒
丹·戴文
约翰·魏英
乔治·布凯南
布列姬德·布劳菲
阶·比·普里斯特莱
金斯莱·艾密斯
大卫·戴启思
美国篇:
贝拉德·马拉默德
伊·碧·怀特
玛丽·麦卡赛
约翰·契佛
索尔·贝娄
罗柏·潘·华伦
艾琳娜·克拉克
约翰·欧普戴克
附录 读者投书
……
序言 这本集子里面的文字,去年(一九八〇年)在《中国时报》开始连载的时候,总题目是:“我谈、我访我喜欢的当代英美作家”。第一篇刊出的日期是九月十一日,我曾经写了简短的“卷首语”,现在先抄在下面:
看上去这一系列浮光掠影的“印象记”,势必成“卷”,谨冠以“卷首语”,作一交代。
今年十月,《中国时报》创刊三十年,创办人面嘱送一份贺礼,我哪里会写祝寿的文章,叨光两顿午餐之后,勉强得到一结论:就是我可写点我所喜欢的当代作家。每月一人,一年一打。凡是谈喜欢的事和人,作家与作品,都容易办。“我谈、我访”的“访”字,是为了增加一点真实感。
文摘 艾琳娜·克拉克是一九一三年七月在洛杉矶出世的,自小就住在新英格兰,她说她是百分之百的新英格兰人,她丈夫华伦是百分之百的南方人。我在谈玛丽·麦卡赛女士那篇文章里谈到著名的瓦萨女子大学,艾琳娜·克拉克也是瓦萨毕业的。“我们同一个时期,但是不同班,玛丽大约比我高一班。”毕业之后,先在纽约一家相当大的出版公司当编辑,二次大战期间,在华盛顿的战略服务处工作,也是文字方面的事,一九五二年与罗柏·潘·华伦结婚,那时华伦已经是耶鲁大学的教授,“所以我不需要离开我的新英格兰!”
接着我想问她夫妇二人都是作家,彼此是不是互有影响。我告诉她我在英国见到一位作家,是诗人,小说家,他太太也是小说家。这位英国小说家告诉我他们夫妇的习惯,是朗诵自己的原稿给对方听。听的一方如果对某一句或者某一段不满意,就提出意见,斟酌一番。“你们两位是不是也商量彼此的作品?”
艾琳娜·克拉克说:“我们是各人写各人的,互不干扰。你看到我们两人各有一间工作室,在谷仓的两端。就好像一间是在新英格兰,一间是在田纳西或者肯塔基,不过朗诵的事近半年每天晚上都有。我的眼睛不行了,简直就不能读书。他每天晚上读诗给我听,不是他自己的诗,是古人的,昨天晚上他就读了一点但丁的诗。”艾琳娜·克拉克的写作范围,只是小说与非小说两类。她的第三部小说,是以新英格兰的另外一州韦芒州做背景的。我问她何以放弃了她住了大半辈子的康州。她说:“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在韦芒外乡下有一座木屋。我们夏天常住到那边去,瑞德说那是他隐居的地方。事实上,他到那边去也还是工作,乡下的环境好,屋旁就有潺潺的小溪流水,我们在那边一住就是几个月,而且几乎每年都去,所以对韦芒州我也有熟悉的地方。”艾琳娜·克拉克的第三部小说,虽然是以韦芒州的一个小乡镇为背景,实在把这个故事移到凡是务农为本的小乡村,也都适用。现代社会的病症所带给小乡村的威胁,是共同的。只是新英格兰诸州的传统价值观念要深一点,引起的冲突也就更尖锐一点。书中的若干主要人物,并不是韦芒州的土著,他们不同的宗教信仰,或者觅取不同宗教信仰的体验,增加了这本书的哲学意味。有些是决非善类的过客,有些是青年人,受过好的教育,可是受不了社会上人吃人的那种竞争,逃避现实,逃到韦芒州来,以为那是世外桃源。另外做房地产生意的,坐了自备飞机在上空看了又看,他们不是来看这世外桃源的风景的,他们是为了开发这个地区,想造成像鸽子笼那样一小撮住宅,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