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净土思想的黎明:净影慧远的观经义疏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16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532549108 ·条形码:97875325491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中国净土思想的黎明:净影慧远的观经义疏 |
 |
|
 |
中国净土思想的黎明:净影慧远的观经义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16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532549108
·条形码:97875325491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8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觉群佛学译丛
内容简介 被尊为隋代“三大师”之一的净影慧远,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慧远的一部《观经义疏》,对西方净土理论的阐述多有见地,并产生相当的影响,但在中国净土宗的谱系里,慧远却未能配享祖师之位。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他的净土思想不为净土宗大师所接受,他的理论被历代净土宗行者所忽视或受到曲解。美国著名佛教教授、国际真宗学会会长肯尼斯·K·田中在《中国净土思想的黎明(净影慧远的观经义疏)》中,通过极细致的文献梳理与辨析,揭示慧远净土思想的特点,并进而对其在净土宗的地位予以重新评估。
目录 总序
译者序
前言
导论:对正统的挑战
第一章 净土思想在印度和中国前慧远时期的开展
第二章 慧远在中国北方佛教中的地位
第三章 《义疏》的文献背景
第四章 对《观经》的处理
第五章 往生:因行与品位
第六章 《义疏》对《善导疏》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书名缩写
参考书目
索引
……
序言 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人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德无量之善举前后持续了千年有余。特别是我国国民与天竺人民早有往来,其思想趋向也颇为接近,复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相互激荡、磨合,乃至酝酿、吸收,至隋唐而大成,创宗立派,鼎盛繁荣,前所未有。影响所及,朝鲜、日本、越南等邻邦亦多流行大乘佛法。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我国始终为大乘佛教之重镇,有“佛教第二故乡”之誉。此殆与我国僧俗两界人士究心于佛法义理密切相关。
佛理探究,自古以来即有僧伽、居士之分,虽无“研究”之名,而出于信仰之诚,寻求佛教精义者,彪炳史册,所在多有。降及近世,因科技发展之刺激,佛法潮流,亦屡有扩张。自19世纪德国学者马克斯·缪勒提出“宗教学”概念以来,欧美之宗教学研究方兴未艾。佛教,作为古老的宗教之一,海外研究也日见蓬勃,从东瀛至南亚,从德意志、法兰西至英吉利,于研究南传佛教圣典及历史文化方面卓有成效。尤其是在美利坚,自C,R,莱曼等创办《哈佛东方丛书》、奠定美国佛教研究基础以来,从地域上说,其研究范围已囊括南传佛教、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包括藏传佛教)、东亚佛教,举凡教理、经典、仪式、经济、政治等无不涉及,成果斐然。目前已发展至巴利文、梵文及藏文,横跨文献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在宗教学界已呈后来居上之势。就佛法源流而言,佛教从印度本土向南、北方向分别传播,菩萨高僧,筚路蓝缕,而成北传大乘、南传上座二极,于今因缘增上,不断发展,已趋于世界佛法之域,可谓千载一时也欤!
文摘 第一章 净土思想在印度和中国前慧远时期的开展
南方的礼拜与学术活动
随着《阿弥陀经》的传译,新《无量寿经》和《观经》的传译在南方引起了弘讲这些经典的学问僧的注意。例如,净土教义的信徒法度(500年卒)在摄山弘讲《无量寿经》①。梁朝首都建业知名的涅槃学者宝亮(509年卒)曾向三千多听众广弘众经,偏重弘扬的有《涅槃》、《胜鬘》等经典,同时弘讲《无量寿经》近十遍⑦。
除开这种关注,与《法华》、《涅檠》、《般若》、《维摩诘》这类更著名的经典比起来,相对说来净土经典是相形见拙的。没有什么讲师撰著过有关这些经典的净土论著或注疏。相反,《涅架经》在6世纪早期却有大量注疏,梁武帝敕令宝亮和另外几人将这些注疏纂集成一部71卷的注疏——《(大般涅槃经)集解》③。净土注疏的匮乏,表明人们对净土经典的学术兴趣很薄弱。在这种气氛中,净土传承的任何学术性宗派或法统都不会在南方兴起。
北方的礼拜与学术活动
相比之下,北方展现了大众性和学术性两种活动。北魏时期,大众性的净土活动基本上在由在家信众建造的石像中得到了体现。现存最早的两尊阿弥陀佛像是518年由在家女众建造的,是这个时期现存l2尊塑像中的两尊。这些塑像藏于龙门石窟,其中一尊的题刻记录了一个寡妇对他已死去的丈夫早日往生西方净土的祝愿。更早的塑像表现的是调和论者的礼拜,在这种礼拜中的塑像是弥勒、释迦牟尼或其他佛,但其题刻证实了对西方净土或极乐世界的种种愿望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