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云十方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4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 ·ISBN:7208071071 ·条形码:97872080710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留云十方 |
 |
|
 |
留云十方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4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
·ISBN:7208071071
·条形码:97872080710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上海云翔寺文化书系
内容简介 《留云十方》内容简介:这本散文集是《千年古刹云翔寺》的姊妹篇。打开《留云十方》,我们就能闻到这座千年古寺缕缕香烟中散发出的文化清香。该书不仅是一本集众多大家手笔的散文集,一开卷还会欣赏到大量精彩的佛教图片,读到很多通俗的佛教常识,从而大大提高了《留云十方》的可看性。
编辑推荐 《留云十方》:警世钟铭
佛陀为觉悟之众生,众生乃未觉悟之佛陀。圣凡之别,仅在觉与不觉耳。佛陀之觉悟。非比一般,其义为自觉而觉他,悟一切而无所不知,觉一切而无时不觉,故称大彻大悟,正遍知觉。所谓正遍知觉,过去一向如此,叠经时代之考验,现在到处如此,合乎环境之疏导,将来必然如此,可创新兴之境界,即于任何时代、任何环境,觉而不迷也。为欲使有情众生由迷入觉,佛陀随机教化,上求无上佛道而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而同离苦海。依佛经言,众生诸根之中,耳根最利。由耳入门,因闻思慧,返闻自性。念念返觉,始觉合本,便是修慧,由闻思修三慧而入三摩地,可证圆满。故而惭愧僧慧禅依佛陀本旨特建置警世大钟,就中领略如来大悲心愿。二六时中,应时扣鸣,钟声朗朗分明,袅袅远播,和雅圆润,冰清玉洁。触耳所闻,声声入耳,邪念尽去,净念相继,六根都摄,领略心次。警世钟声响起。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闻佛音,妄想尽除;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如尝法乳,背尘合觉:如乘宝筏,同登觉路;如灌醍醐,具足智能。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警钟入于迷梦,迷梦不得不醒。警世钟为顿圆之最极。转劫浊为清净界,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花生,转命浊为无量寿。钟声入耳,始觉顿生,常闻钟声,与本觉相合,久而久之,可成究竟之觉。
惭愧僧慧禅谨识
佛历二五四六年岁次壬午冬月吉旦
目录 序/觉醒
再建心灵圣殿/慧禅
自鹤南翔今留云
不尽长江滚滚流
世界·娑婆世界
名人和佛(一)梁启超“慧观”
一座寺院,一部史诗
禅院古韵
名人和佛(二)高吹万写《金刚经》
1500天,1500年
有特色的佛教文化
怫国巡游
名人和佛(三)欧阳渐信佛之源
今日古寺今日风
近代中国僧人朝圣弘法路线 沙弥
名人和佛(四)虚云和尚悟透禅关
云端梵唱李唐风
五体投地
名人和佛(五)杨仁山中兴佛法
唐风浩荡
留住唐风
名人和佛(六)圆瑛法师剃度明畅
名人和佛(七)韩国钓与宝莲僧一席话
拈花微笑
瞻仰唐式宝相
名人和佛(八)梁羽生借用苏东坡禅话
一座大佛寺
名人和佛(九)孟小冬与张大千画
名人和佛(十)商承祚了遂父愿
玄奘译“印度”国名
名人和佛(十一)朱镕基读伏虎寺楹联
如果
名人和佛(十二)胡适为《西游记》续
我的断想
名人和佛(十三)丁福保和《佛学大辞典》
每一面都是佛
名人和佛(十四)黄佐临自制卡片
名人和佛(十五)施蛰存取专栏名《无相庵笔记》
佛性
佛国秋游悟禅机
名人和佛(十六)许地山为老舍开佛学书目
天高云暖坪梵宫
名人和佛(十七)胡汉民集唐诗
名人和佛(十八)熊十力取自《大智度论》
日本唐招提寺
镇寺之宝
名人和佛(十九)刘叶秋《舟室铭》
龙华会
入门之妙
名人和佛(二十)宗白华的佛头像
下静心灵
名人和佛(二十一)瞿秋白少年抄经
采风半日记
名人和佛(二十二)张恨水说《啼笑因缘》
名人和佛(二十三)范文澜写《中国通史》
禅宗“五山十刹”
终于看见了
名人和佛(二十四)巴佥与张佛千联
名人和佛(二十五)王心运东岳庙题联
怡和养性——留云寺赋并序
名人和佛(二十六)马一浮三友
建寺两功臣
名人和佛(二十七)聂绀弩赠巨赞诗
名人和佛(二十八)来世仍做常书鸿
吠舍怯节(世界佛陀节)
我来此地结佛缘
香花桥的热闹
名人和佛(二十九)广洽法师救鸡
名人和佛(三十)蒋介石在南岳衡山
佛旗飘飘
名人和佛(三十一)盖叫天谈自己前世是个和尚
佛曲
五代砖塔遐想
名人和佛(三十二)鲁迅说阿Q的话
浮图
国宝话塔
佛塔联
名人和佛(三十三)周恩来为南岳僧人题字
名人和佛(三十四)文怀沙法门寺联
气宇轩昂青铜狮
“三教”溯源合一
山门二月风
名人和佛(三十五)毛泽东说大石佛是国宝
难忘金刚力士
韦陀
名人和佛(三十六)梁漱溟自修佛经
名人和佛(三十七)孙中山题赠“自由、平等、博爱”
禅宗都设有祖师殿
晨钟暮鼓,敲击我心
佛教全书(三藏)
名人和佛(三十八)邓拓谈佛语)
名人和佛(三十九)黄炎培读《金刚经》
警世钟声响起
四十二章经
仰观仰观
名人和佛(四十)张謇收藏观世音像
寺里有尊千手观音
名人和佛(四十一)谢希德解南普陀联
名人和佛(四十二)胡景翼画佛
名人和佛(四十三)宋教仁临死听《金刚经》
大慈大悲
与众不同的四大天王
名人和佛(四十四)陈铭枢释真如
招提
瞻仰大势至菩萨
名人和佛(四十五)赵朴初偈语
从文殊殿匾想起
名人和佛(四十六)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
大士
文殊与普贤
名人和佛(四十七)江泽民龙华寺问诗
名人和佛(四十八)田汉缙云寺题诗
佛教古文献编目
大雄宝殿广场
名人和佛(四十九)太虚出访写诗抒意
说大雄宝殿
名人和佛(五十)夏丐尊受刑诵《法华经》
大雄宝殿楹联
佛陀的微笑
如来
名人和佛(五十一)胡耀邦指示给僧人着的确良
十八罗汉
名人和佛(五十二)郁达夫游普陀题联句
气势恢宏的壁画
名人和佛(五十三)金庸谈真善美
大师
圣境乎?真境——观释迎牟尼说法图
名人和佛(五十四)高剑父临摹壁画
名人和佛(五十五)季羡林破解《弥乐会见记》
檀越
长廊漫步
名人和佛(五十六)陈寅恪讲课
万佛堂随想
名人和佛(五十七)吕叔湘题扉页诗
丈六佛像
心灵的殿堂:慈氏图书馆
藏经楼联 贝叶经
名人和佛(五十八)陈石遗南普陀题联
沉思的弥勒
名人和佛(五十九)饶宗颐写香港大屿山《心经》
古代写经和刻经
龙藏
名人和佛(六十)苏渊雷说《五灯会元》
书法,弘扬佛光
名人和佛(六十一)丰子恺为弘一绘像
放生池遐想
名人和佛(六十二)汤用彤的幽默
放生池联
别具一格放生池
名人和佛(六十三)章太炎观佛像文思如潮
金秋的七宝池
名人和佛(六十四)徐悲鸿绘《天女散花图》
八功德水记
名人和佛(六十五)潘光旦说禅
菩提
藏存心中的“禅”
舞动心问的翩翩禅字
南无 水陆道场
名人和佛(六十六)俞曲园灵隐寺联
探寻普同塔
名人和佛(六十七)赵元任敲木鱼
云翔寺外觅旧迹
名人和佛(六十八)唐生智以佛教治军
寻觅“海会堂”
名人和佛(六十九)弘一法师(李叔同)偈语
佛地四季
名人和佛(七十)胡寄尘译《佛学寓言》
灵境绿意
名人和佛(七十一)袁克文喜唱《千史戮》
佛牙
老桂、幼松及其地
名人和佛(七十二)沙孟海为灵隐寺题匾
名人和佛(七十三)马相伯寿联
名人和佛(七十四)巨赞鼓励读《水浒》、《三国》、《红楼梦》
火树银花般若天
浴佛
名人和佛(七十五)邓小平说鉴真
诵经人
名人和佛(七十六)爱新觉罗-溥儒舌血画佛
雨中香客
名人和佛(七十七)梅兰芳画罗汉图
戒疤的起灭
素斋
名人和佛(七十八)蔡元培大佛寺联
名人和佛(七十九)苏曼殊首译雨果《悲惨世界》
龚自珍信佛
褐黄僧衣
名人和佛(八十)钱化佛绘佛闭双目
名人和佛(八十一)老舍赠太虚法师嵌名联
佛经的“圆”
富有回味的腊八粥
名人和佛(八十二)刘文典读佛经挨打
名人和佛(八十三)沈从文谈《百喻经》
古狮舞
除夕听钟祈福
名人和佛(八十四)朱复戡为巨钟刻镌
名人和佛(八十五)吕碧城临终诗
明王
上元灯
名人和佛(八十六)立明命徒击翻俄国大力士
“精神助老”礼赞
名人和佛(八十七)陈垣谈寺与僧
名人和佛(八十八)吴佩孚书联
一元之缘
名人和佛(八十九)陈毅赠兄联
弘法新理念 节险、慈悲、植福、址道
名人和佛(九十) 严北溟弥留时谈
孟兰盆节
登常入室
名人和佛(九十一)王云五自寻基地
名人和佛(九十二)关昌硕赠荀慧生横幅
名人和佛(九十三)李烈钧仙人洞石刻
出世精神、入世功业
名人和佛(九十四)吴铁城求弘一墨迹
大雄宝殿
升光随想
名人和佛(九十五)聂荣臻和五台山
雨夏
名人和佛(九十六)李苦禅名字来由
名人和佛(九十七)杨度自称庐山看月大彻大悟
名人和佛(九十八)贞绪和尚送徒参军
春来佛缘在
名人和佛(九十九)郭沫若游天台国清寺
名人和佛(一○○)简照南床头常置《金刚经》
名人和佛(一○一)周学熙晚年日诵佛号二千声
最怜初来地,沪上第一家
名人和佛(一○二)周绍良主编《中国汉传佛教文献综录》
明人和佛(一○三)叶楚伧禅诗
名人和佛(一○四)金克木印度读经
海明携云翔,两岸耀怫光
名人和佛(一○五)梁实秋集杜诗
有情,无情
纸上烟云——谈《千年古刹云翔寺》
名人和佛(一○六)徐海东与罢花
名人和佛(一○七)林海音名自《海潮音》
弘法利生,打造和谐社会
名人和佛(一○八)朱德赠昆明昙华寺碑记
后记/王其兴
……
序言 千载南翔古道场,层楼杰阁冠诸方。千年古刹留云寺,始建于公元505年,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在上海市、嘉定区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留云寺于2000年着手重建。受上海市佛教协会委派,慧禅法师到留云寺主持工作。在慧禅法师带领下,留云寺两序大众,紧紧依托市、区有关部门的领导,积极凝聚广大佛教徒的心血,短短数年间,将一座庄严整齐、美观典雅的寺院呈献出来,成为嘉定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以华丽庄重的外表为载体,留云寺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寺院的道风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建设有口皆碑,展现了新时期佛教寺院繁荣勃兴的气象和旺盛的生命力。
寺院重建落成后,慧禅法师适时提出了“以文化传播佛法,以佛法净化人心”的治寺理念,留云寺的主要精力开始转向佛教文化建设事业。作为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工程,也是为了向社会平实介绍留云寺的历史概况和现实风貌,该寺于2006年1月编辑出版了《千年古刹云翔寺》,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社会反响较好。此后,留云寺进一步发挥文字般若的弘化功能,召集学者、作家及佛教界法师、居士,入寺采风、体验生活,撰写出数十篇有关留云寺的散文佳作。
前不久,慧禅法师送来书稿,提出想出《留云十方》散文集的想法,并邀我为散文集作序。接过书稿,尽管事务繁忙,我还是挑灯夜读了所有文章。读后掩卷,颇有感慨。
该散文集,语言清新、笔法流畅、叙事说理、深入浅出,内容涵盖留云寺的历史、传说、人物、建筑、造像、景观等方面,综合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文学手法,将留云寺的前尘往事、现世风貌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散文集的编辑出版,无疑为上海佛教文化建设事业再添成果。我们期盼上海佛教界能够有更多宣传佛教文化的作品问世,从而为广大信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摘 插图:

后记 《留云十方》(散文集)是《千年古刹云翔寺》的姊妹篇,两书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因为是姊妹篇,所以两者在版式设计和编辑风格上都保持了形式上的一致性。
打开《千年古刹云翔寺》,我们触摸到了一座江南名刹1500多年的岁月年轮,赏读《留云十方》,我们则闻到了这座千年古寺缕缕香烟中散发出的文化清香。
云翔寺住持慧禅法师是一位极注重寺院文化建设的人。他把寺院的建筑和管理都和文化紧密糅合。了解云翔寺的文化是解读云翔寺的一把钥匙。
《留云十方》散文稿的征集前后进行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许多同忐为该书的编辑出版都付出了辛勤汗水,特别是本书的特约编审盛巽昌先生,不但亲自写稿、编稿、审稿,还为我们约了不少稿子,尤其任编辑过程中为我们出了许多非常好的点子。所以,放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一本集众多大家手笔的散文集,—开卷还会欣赏到大量精彩的佛教图片,读到很多通俗的佛教常识,从而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可看性。与常见的散文书刊相比,这本书的知识含金量独高一筹,达也正是《留云十方》有别于其他散文集的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