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企管 >

高盛帝国(套装上下册)

2010-04-16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638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bkbkc04612 ·条形码:bkbkc046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高盛帝国(套装上下册) 去商家看看
高盛帝国(套装上下册) 去商家看看

 高盛帝国(套装上下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638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bkbkc04612
·条形码:bkbkc046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The Partnership:The Making of Goldman Sachs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高盛帝国(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简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高盛崛起为全球顶级投行?它如何能够与众多的合作伙伴合作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它如何能在众多竞争激烈的业务中力拔头筹?它如何在欧洲、亚洲、北美和南美一步步地登上领导者的位置?如何成为IPO、并购、外汇交易、债券交易、股票经纪、衍生品、对冲基金、商品、私人股权投资以及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作者简介 查尔斯·埃利斯,他在自己创立的格林尼治咨询公司中担任了30年的董事合伙人并且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一流金融服务机构提供过咨询服务。他曾是耶鲁大学投资委员会主席和受托人、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受托人、领航投资的董事、怀特黑德生物化学研究院的主席,并为亚洲、欧洲和北美的主要机构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他有14本著作,包括:《在失败者游戏中取胜》和《乔·威尔逊传记》。
媒体推荐 合伙人制度究竟对高盛意味着什么?是合伙人制度与生俱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凝聚力?还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融合之后带来的强大动力?抑或是合伙体制带来的灵活应变及低调务实的态度?读完这本书之后,相信每个人对于这些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王东明中信证券公司董事长
这部书以生动的语言摊开了高盛的成长发展史,娓娓细数公司多次突围求生和勇攀高峰的感人经历,从中可以领悟到公司精妙的制度安排、精当的管理艺术以及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完整的高盛,想要借鉴高盛的经验教训,此书无疑是必读之作。
  ——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这是我在新浪博客上专门推荐过的一部书。推荐的方式也很简单,把其中的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意思并且对我自己有启发的故事讲出来。因为我始终认为,故事本身的力量和魅力会远远大于任何对它们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对于这部书,我会让公司全体员工人手一册。
  ——王冉,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曾在高盛、摩根大通任职
编辑推荐 全球唯一一部全面讲述高盛屹立百年的企业传记。《高盛帝国(套装上下册)》是继《高盛文化》一书之后对高盛的合伙人历程进行细致描写的又一部佳作。作为格林尼治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作者埃利斯对于高盛的发展可谓了如指掌,而他的叙述也使得高盛的合伙人形象跃然纸上:精明而又积极进取的萨克斯家族成员、态度强硬和狂热并且不知疲倦地工作的格斯?利维、谦逊随和而又按照既定计划坚持前进的乔恩?科尔津……而埃利斯通过对高盛不同业务线发展历程的梳理,使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出其发展的脉络:为公司带来大量赢利的私人服务、为公司带来大量客户和良好声誉的并购业务、让公司陷入困境的研究业务等。
中信集团总经理常振明,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中信证券公司董事长王东明,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联袂推荐。
揭开高盛集团的神秘面纱
深入探究高盛集团的发展历程
目录
《高盛帝国(上)》目录:
中文版序
专家推荐
前言
白手起家
深陷泥潭:高盛交易公司的失败
回归路漫漫
福特:最大一单首次公开发行
过渡时期
格斯·利维
收拾宾州中铁破产残局
销售渐入佳境
大宗交易:气势磅礴的风险业务
执行业务的变革
业务原则
同名双雄
债券业务:起始时期
建立私人客户服务业务
丑小鸭杰润
收购防御:一条魔毯
善用与滥用
约翰·温伯格

《高盛帝国(下)》目录:
傻子出国记
先破后立
为何BP险些成为干井
换岗
转型 
投资管理遭遇滑铁卢
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来自地狱的客户
套利业务
指控
打造全球业务
史蒂夫辞职!
网罗最优秀的人才
乔恩·科尔津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政变
正确的投资管理
保尔森的原则
风险控制部主管劳埃德·布兰克费恩
译后记
……
序言 2008年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一年,先是贝尔斯登倒闭,随后雷曼兄弟破产,大批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高盛也在当年转型为银行控股金融公司。当时,从美国来的朋友给我带了一本书,这就是在华尔街刚一问世就十分抢手的《ThePartnership》。我拿起书随手一翻,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欲罢不能。
当听说公司的几个年轻人决定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时,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支持他们的决定。在该书中文版出版之前,他们邀请我为这本中文名为《高盛帝国》的翻译版写序,我很愿意谈谈自己的看法。
投行业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业务。与我国的投资银行不同,国外的投资银行现在面对着比较宽松的监管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对赢利点的关注也从传统的经纪业务逐渐淡出,商品交易、房地产、衍生品交易、大宗交易、并购咨询、资产管理等创新产品和业务逐渐成为投行赢利的主业。华尔街独立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算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而近几十年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资银行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研究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华尔街五大投行中最引人注目的可以说是将合伙人制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坚持到最后才上市的高盛。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上市融资往往被各企业,包括投行当做最终的目标。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存在的各种组织形式在其发展的历史时期都有其合理性,而这些形态各异的组织形式对于各种企业发展的促进效果不见得就比上市运作要差。即使是在现代,欧美发达国家中仍然存在不少家族式公司,不论是全球闻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还是法律行业神奇圈(MagicCircle)的几大律所(富而德、高伟绅等)都仍然采用合伙制。而作为投行的领军者,高盛的合伙人制度也同样对该公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书是继《高盛文化》一书之后对高盛的合伙人历程进行细致描写的又一部佳作。作为金融业知名咨询公司——格林尼治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作者埃利斯对于高盛的发展可谓了如指掌,而他的叙述也使得高盛的合伙人形象跃然纸上:精明而又积极进取的萨克斯家族成员、圆滑而又左右逢源的约翰·温伯格、态度强硬和狂热并且不知疲倦地工作的格斯·利维、谦逊随和而又按照既定计划坚持前进的乔恩·科尔津……而埃利斯通过对高盛不同业务线发展历程的梳理,使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出其发展的脉络:为公司带来大量赢利的私人服务、为公司带来大量客户和良好声誉的并购业务、让公司陷入困境的研究业务等。
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埃利斯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使得书中提及的投资银行专业业务不再枯燥,复杂的项目运作变得简单易懂。本书中讲述了多个具体的事例,例如高盛在收购商品交易商杰润的过程中涉及的各国储备的金条借用业务、牵涉诸多参与方的并购抵御业务等。这对我国投资银行的高管、前台人员、后台人员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作者由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与高盛数十年的合作往来,写出来的故事个个都引人入胜,从管理角度、业务操作角度翔实地记录了高盛由一个小票据商行发展成为投行巨擘的过程。书中也穿插描述了合伙人之间的冲突、斗争、家庭故事,甚至牵涉到了谋杀、情报机构等,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对与同行业的竞争、与监管机构的磨合、与客户的周旋等的描述,都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投行巨人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需要指出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高盛仍然是以经营美国本土业务为主的投行,但是在合伙人的正确决策和带领之下,高盛抓住了英国大变革的契机,在欧洲建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并且在与老牌投行,例如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以及华宝的斗法中屡占上风。同时,随着其国际化业务的发展,高盛在商品业务、并购业务、资产管理等各项投行业务中都独领风骚,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就发展成为全球金融行业的领军者。这对于我国尚处于成长阶段的投资银行而言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合伙人制度究竟对高盛意味着什么?是合伙人制度与生俱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凝聚力?还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融合之后带来的强大动力?抑或是合伙体制带来的灵活应变及低调务实的态度?读完这本书之后,相信每个人对于这些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尽管华尔街独立投行已经不复存在,但这并不能说明投资银行这个行业走到了末路。我认为这只能被看做华尔街投行或者美国式监管制度的自我调适和自我纠正。高盛的转型的确发人深省。不过,应当看到,高盛的发家史中也有过多次大起大落,它一次次地度过了诸如滥用研究报告、马克斯韦尔危机、宾州中铁破产等令人心惊胆战的阶段,越战越强,越战越勇,这都为这家百年公司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也磨炼出高盛强大的自我提升能力。谁能预言今天的高盛经过自身的调整之后不会再站上投行业务的制高点,甚至将其模式进行复制并在金融控股集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然,在领会高盛成功秘诀的同时也一定要对其经验去芜存菁。高盛的合伙人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而且由于不同时期的董事合伙人对于业务的兴趣点不同、对风险的理解和承受能力不同,以及个人素质和魅力存在差异,都直接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而合伙人制度的局限性对于高盛是否上市的争议,在本书的描述中也显露无遗。
总的说来,本书既是一本关于国际投行业发展的生动教科书,也是华尔街投行和不少国际金融机构发展的缩影。里面的种种情形看起来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投行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行人士而言,高盛过去经历过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我们将要经历的。因此,不论是对于投行从业人员还是监管者,甚至仅仅是希望对投行这个行业有简单了解的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
文摘 1907年11月16日,年仅16岁的西德尼·温伯格(SidneyWeinberg)为了求职而重返华尔街,这件本不起眼的小事却为高盛日后的崛起埋下了重要的伏笔。这片地界对他而言并不算陌生。更小的时候,温伯格曾经在这里每周为商家运送女士花边帽,一周能赚到两美元。曾有一段时间,他同时为三家零售券商做信使——直到每家券商都意识到他同时在为其他两家券商做一模一样的工作时,才被三家雇主扫地出门。
1907年的早些时候,温伯格在往返于布鲁克林与曼哈顿的渡轮上听一位好友说起华尔街正在发生恐慌。后来回忆起这个小插曲的时候,温伯格承认“当时这样的消息对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那一场恐慌引发了针对美国信托公司(TrustCompanyofAmerica)的挤兑,但同时也给温伯格创造了更多赚钱的机会——每天最多可以赚到5美元——他所要做的就是在前来取钱的焦躁不安的储户中排队。等他排到银行门口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位置卖给后来的急着取钱的人。然后,他又回到队伍的最后,重复做着这个买卖位置的小生意。为了赚钱,他干脆也不去上学了,就这样耍了一个星期的小聪明之后,学校也把他扫地出门了。这时他才意识到真的需要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来养活自己。
他的父亲平卡斯·温伯格是一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波兰裔酒水批发商,有时候还干些见不得人的走私勾当。作为11个孩子的单身父亲,在西德尼从学校辍学的这个时候他又给孩子们找到了继母。但是他的新妻子不愿意抚养家里排行老三的孩子——这个孩子在她的眼中太放肆无礼——于是西德尼只好自己出去打拼。作为从七年级中途辍学的孩子,他比同龄人只多了一点优势——一封由他的一位老师签名的言辞模糊的介绍信。信中说:“相关负责人:我很乐意为持信人西德尼·温伯格的经商能力提供证明。他只有在忙得脚不点地的时候最开心,并且他也总是愿意按照您的指令行事。我们相信任何雇用他的人都会对他能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
五短身材,口音浓重,而且布鲁克林区犹太人平卷舌音不分的毛病学了全套,温伯格就带着这些特征踏上了求职之路,当时任何一份正当的工作都能满足他。不过他还是决定从曼哈顿下城的金融区开始尝试,于是就有了他在各个高楼大厦中求职的身影。他后来也曾讲述过他在华尔街第一次取得成功的经历:“当时为了找一份正当的工作,我在早上8点钟的时候走进了交易广场43号。选择这栋楼开始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不过从外面看它是那么高大而光鲜。我坐电梯直达23层,从顶层开始,每个办公区我都走进去,用最谦卑
……
后记 当此书的译稿已经基本成型,翻译组的成员们正细细回味这个艰苦但是却充满乐趣的过程时,各大媒体正在争相播报伦敦G20金融峰会的消息。镜头前,国家元首们交谈甚欢,一片精诚合作、和谐共赢的景象;镜头后,抗议的人群堵塞了伦敦的街道,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总部的茶色玻璃窗早已被愤怒的群众砸得粉碎,有人高举着抗议的标语:“银行都是邪恶的!”
果真如此吗?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此举,加上之前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以及贝尔斯登的倒闭,意味着华尔街前五大投行已不复存在。它们的终结真的是源于自身的邪恶吗?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我们相信任何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都能看到一家经营有方的投资银行——高盛——是怎样成功避免破产的噩运,并且在整个金融风暴的风口浪尖避免成为众矢之的的。这本书写的是金融机构,其受众群也是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
中国现有的本土投资银行受诸多条件限制,基本上都还没有脱离“靠天吃饭”的证券公司赢利模式。根据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程博明先生在《证券业发展思考与案例解析》中的分析,“1993年《中国证券市场年报》中登录的49家证券公司中,到目前仍保留商号的仅有5家;2001年证券公司目录中100家公司,至今保留原商号的仅有33家。初步推测,中国证券公司15年生存率低于30%,中国证券公司10年生存率低于50%,最长寿命为20年。”要打破这个纪录,在中国做成一家百年老店,那么高盛所代表的华尔街专业精神、合规体系、风险控制制度以及投行文化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最好的教科书。
本书在纵向上跟踪了高盛的历史发展脉络,从1885年戈德曼与萨克斯家族创设合伙制公司开始讲述;随后由于个人原因导致了原创始家族的分裂;再之后,在公司诸多精英合伙人的通力合作下,最终打造出华尔街的旗舰投行:20世纪早期,它们承担了西尔斯(Sears)以及福特(Ford)等大企业的IPO主承销;在70年代主导了机构大宗交易;80年代主导了固定收益业务和杠杆收购;到90年代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巨鳄。在描述其成就的同时,作者并没有遗漏任何高盛曾经经历的艰难时刻,其中包括大萧条时期,后续的多次市场大幅下滑,以及多次内幕交易的丑闻。此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埃利斯把视线延伸到了最近的次贷危机,介绍了高盛是如何在早期就预料到危机的来临,并且巧妙地躲过这次灾难的。
在横向上,读者应该能透过埃利斯的笔触,借助高盛这块棱形镜看到美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作者通过高盛与社会各界的接触,向读者展示了包括政客、企业家、金融从业者,甚至大楼看门人在内的芸芸众生相。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机构,上到美国政府,下到机场的报摊。这种著述的方式使得身处金融行业的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金融与社会各行业、各阶层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同时,我们也体会到金融业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任何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公司都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而任何过于激进的创新也势必带来难以驾驭的风险。
此书记述了高盛作为华尔街一流投行的成长历程,其主要内容与之前埃迪里奇撰写的《高盛文化》有很多不谋而合的主题,但是二者的行文风格颇有不同。从马库斯·戈德曼于1869年从事第一笔短期融资券业务到公司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埃利斯的描述惟妙惟肖,引人入胜。相比之下,埃迪里奇的著作虽然更为精准,但却略显呆板和枯燥。埃利斯主要通过对人物对话等交互场景的巧妙运用,以及对人物思维、情感的细腻把握表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自己在后记中将这些元素称为精彩的润色。由于埃利斯本人缺乏在投行业务中的历练,很多董事会激烈的辩论有时会在他的笔下沦为类似家庭柴米油盐式的拌嘴,但是,这本书仍然是对高盛历史的精彩记述。对任何怀着好奇心,想要更深入接触高盛的人,了解高盛理念的读者来说,此书仍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非常荣幸的是,我们的翻译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领导们的关心和支持,中信集团总经理常振明先生欣然同意担任本书的推荐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先生也在百忙中为本书撰写了中文版序言,我们也要感谢中信证券董事会秘书谭宁先生给予的大力支持。这本书从最早有理念开始,直到最后译稿成型经历了大约半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安排一方面是为了能与时事保持一致,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我们的翻译质量。翻译组的三位成员在前期分别完成了不同章节的翻译:束宇(第1~9章、第11~13章)、卢青(第10章、第14~25章、第27章)、张玲(第26章、第28~36章)。初稿完成之后,我们在中信证券专业团队的帮助下,对书中涉及业务及运营管理专业操作的部分进行了修改。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交易与衍生品部汪定国、企业购并部孙直、债券销售交易部唐庚、投行专家组何亮以及法律部杜鹏等同事给予的鼎力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译者们都有本职工作需要完成,所以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总经理办公室和董事会办公室的同事们为我们分担了很多工作,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的中译本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地与读者们见面。翻译是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工作,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秉承忠实原文的原则,以追求最具可读性为目标,为读者们还原一张张鲜活的面孔,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和不当的地方,我们欢迎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希望我们能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找到未来的方向。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卢青张玲束宇2009年4月2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