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115204438/9787115204431 ·条形码:978711520443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管理之理:困惑与出路 |
 |
|
 |
管理之理:困惑与出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24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115204438/9787115204431
·条形码:97871152044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新曲线
内容简介 《管理之理:困惑与出路》针对许多习以为常的管理提法或做法,采取便于阅读的一事一议方式,探讨体现在管理论断或建议背后的隐含理念或理由,即前提假设与事实依据,揭示造成现实管理困惑的深层原因,帮助企业经营者寻求更好的破解之道。《管理之理:困惑与出路》各章所讨论的理所当然、自我超越、人际互动、商业伦理、战略构建、实力打造、瓶颈突破、知行关系、招无定式等管理分析框架与解题思路,可供从事企业管理的实践者与研究者参考,也可用作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战略”、“决策”、“沟通”等课程教学的补充读物。
作者简介 项保华,1957年8月出生,上大学前务过农、做过工、担任过中学教师。1982年、1984年、1991年先后获浙江大学工学电机学士、管理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1989~1990)年曾留学加拿大,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1996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负责国家各类基金与企业委托战略咨询等20多个项目的研究,连续6年担任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入学考试管理科目命题组组长。公开发表论文180多篇,获各类成果奖近30项,独著或合著《管理之理》(2009年)、《战略管理》(2007年)、《管理决策行为》(2005年)、《管理经济学》(1997年)、《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1992年)等著作16部。
现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研究。担任“公司战略理论”(博士生)、“全球化背景下战略管理”(EMBA)、“企业战略管理”(MBA)、“管理决策行为”(MBA、EMBA)等课程的教学.均受学生好评;为此,曾多次获复旦大学“MBA最受欢迎老师”、“EMBA优秀教师”等各类一等教学奖。
编辑推荐 《管理之理:困惑与出路》通过揭示隐藏在各种管理提法与做法背后的前提假设与判断依据,给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化复杂为简单,变理论为常识,以抓住管理关键,使想法成行动、见实效。管理者的最大困惑在于,面对纷繁的现实世界,资讯在握却找不出问题症结.,陷于庞杂的知识体系,妙方在手却不知道如何下药。针对这一现象。
目录 序
1 理所当然
管理之“理”
理性之“谜”
“傻帽”战略
跨期取舍之难
顾客理念的本质
你真的理解企业战略吗
2 自我超越
管理突破:自我超越16字
战略思考三层面
顺势而为话“打假”
建设性对话:管理者的必备技能
创新项目的论证之难
3 人际互动
忠诚是什么
“以貌取人、信者则灵”
“性善”、“性恶”的误区
将“狼”变成人
人际互动陷阱:负面暗示
战略与环境:五力竞争还是六力互动
竞合思维与产业集群
4 商业伦理
商业伦理浅析
商业伦理四则
战略决策的伦理准则
企业家l心态与代际传承
企业目标:状态与趋势
5 战略构建
企业战略管理构架:三问题、三假设、三出路
战略:精心设计?机缘巧合?
创造企业的未来
企业战略的内涵
解读波特“竞争三部曲”
谨防战略丛林之陷阱
6 实力打造
企业实力三要素:产品内涵、顾客偏爱、终端可获
企业资源与能力辨析
保持优势持续的六准则
企业优势/实力综合
模式、特色与创新
信息时代与企业战略创新
7 瓶颈突破
“挑担”、“瓶颈”与“木桶理论”
危机管理之危机
抓球游戏的启示
多元化发展试探
警惕大企业病
均值回归与“富不过三代”
购并悖论的启示
8 知行关系
想到不等于做到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创意与激情是怎么没的
激励管理三论
风险控制:谨防行为选择的心理陷阱
“抓阉”与企业制度
9 招无定式
战略无中心
电子商务的泡沫
咨询公司的作用
高顾客忠诚度不等于高业绩
慎用“80/20法则”
“国际通行”未必中国通行
……
序言 管理之理,从根本上看.就是指体现在各种管理提法背后的理念或理由。即隐藏在管理论断或建议中的假设或依据。管理的困惑在于,这些假设或依据,常常未经仔细推敲,就被看成是值得依赖的真理,不加质疑地宣扬与运用。
现实管理中存在的许多说法,乍一看,似乎都在理,细思量,发现均存疑。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对于管理,人们通常做得多、想得少,看法多、推敲少;久而久之,在无意中形成了习惯,以主观判断代替事实依据,以理论假设当作最终结论。
管理之难不在质疑批判,而在创新建言。本书针对许多习以为常的管理提法或做法,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试图阐明其潜隐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疑难,弄清体现在其背后的前提假设与事实依据,揭示造成现实管理困惑的深层原因,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本书的每篇文章,内容相对独立,既剖析困惑,也给出建议,可随意选读,无碍理解。各章的标题——理所当然、自我超越、人际互动、商业伦理、战略构建、实力打造、瓶颈突破、知行关系、招无定式,提供读者主题分类指引,便于按需查阅。
本书的最初想法,形成于笔者从事战略与决策的研究过程,当时产生的许多有意义的想法,因为既不能归入战略体系,也不适合决策框架,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主线,可以将这些想法串到一起,所以,就基本保持原状,作为小短文完成。
文摘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看,“理性”是指更有助于个体或组织“活得了、活得好、活得久”之目标的达成,它既可以在事后根据人们对于所追求的目标或结果的实现程度或水平来衡量,这被称为“实质理性”;也可以在事先根据人们对于所采取的手段或途径的满意程度或水平来评估,这被称为“过程理性”。简言之,实质理性关注行动结果的是否最佳,而过程理性则重视行动程序的是否适当。
现实中,如果能够真正把握事物运行规律,找到事先过程与事后结果之间所存在着的必然因果联系,则只要能够做到按照过程理性行动,自然就可达成实质理性的结果,也就是能够同时实现过程与实质的双重理性。一般情况下,常常出现这样的两种情况:有时遵循社会组织的过程理性原则,例如,按职责、规则、惯例等行事,并不一定保证最终能够取得预想结果;另有时遵循管理决策的实质理性原则,采取能够达成最佳行动结果的做法,却并不一定正好符合通行的办事程序与规范。
就具体对于理性程度的水平评估而言,如果说衡量“活得了、活得久”,主要关乎管理行为的科学性,尚可找到相对客观的指标,如凭借企业整体运行的盈利多少、效率高低等加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