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隐喻的心理学研究

2010-04-16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7500005/9787547500002 ·条形码:9787547500002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隐喻的心理学研究 去商家看看
隐喻的心理学研究 去商家看看

 隐喻的心理学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7500005/9787547500002
·条形码:97875475000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近二十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国内外对隐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绩的修辞学视角,进入了认知科学视角。现代认知科学认为,隐喻揭示了人类概念形成机制,隐喻是认知方式。《隐喻的心理学研究》不仅全面介绍了隐喻、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隐喻的映射机制、隐喻的表征机制、隐喻的理解机制、儿童隐喻认知和隐喻语言等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作者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及语言学视角,对空间隐喻的认知加工机制、儿童书面语中空间隐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隐喻语言事实的实例分析以及认知实验研究报告。《隐喻的心理学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读者提供独特的视角。
编辑推荐 《隐喻的心理学研究》主要介绍了隐喻、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隐喻的映射机制、隐喻的表征机制、隐喻的理解机制、儿童隐喻认知和隐喻语言等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作者还对空间隐喻的认知加工机制以及儿童书面语中空间隐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隐喻概述
一、什么是隐喻
二、隐喻的句法类型
三、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
四、空间隐喻
五、隐喻的新奇度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
一、认知语言学简介
二、什么是体验哲学
三、隐喻的认知意义
四、意象图式理论
第三节 隐喻的研究方法
一、词源学研究
二、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研究
三、对语言事实的语言学分析研究
四、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
五、脑神经认知科学研究

第二章 隐喻的表征
第一节 认知表征理论
一、双重代码理论
……
序言 认知研究的学科分支至少有三个: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工程。它们都是以研究认知为目标,但各有侧重。认知神经科学主要研究大脑中枢神经处理信息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它从大脑神经网络这一角度来研究认知。认知心理学侧重对心理过程的研究,它通过大量心理实验来假设和验证心理过程模式。认知工程主要指人工智能研究以及相关硬件研究。从语言研究的认知取向来说,认知神经科学形成认知神经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形成认知心理语言学,而认知工程形成计算语言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隐喻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似乎应该归为认知心理语言学一类更为合适。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隐喻研究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特别是Lakoff&johnson等人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后,影响就显得更为重大和深远。隐喻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建立投射的过程,就是把原域中的内容成分向目标域投射的过程,这种投射实际就是一种映射关系。认知是不同于感觉的范畴,认知包括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如推理、选择、判断、想象、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认知心理学研究如何加工信息,研究认知的结构和表征,而隐喻研究,是研究认知结构的一个途径,隐喻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有助于说明认知结构,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映射在许多研究者看来,已经不仅仅是具体描写心脑的意向图式,更是一种有效地总结和交流信息的工具。
文摘 插图:


这个结果与实验一进行比较后发现,儿童对时间“前”的认知较少受到物体自身有无前/后面的影响,而对时间“后”的认知,儿童更多的受到物体自身有无前/后面的影响,这个影响在3岁组和4岁组时表现最为明显。5岁时,儿童对两种情况下产生的对时间“前/后”的认知已经达到完全掌握的同步状态。
张丽娜的实验三具体考察对自身有前/后面的两个物体进行倒退赛跑时产生的时间的“前/后”的认知情况,即儿童在空间与运动方向不一致的情况下产生的对时间的“前/后”的语义认知情况。发现儿童对这种情况下物体运动时产生的时间“前/后”的认知起步比较晚,但是对此种条件下时间“前”的认知正确率仍然高于时间“后”的认知正确率。
该研究还表明,儿童对空间“前/后”的认知早于对时间“前/后”的认知。3岁时,儿童对空间任务“前/后”在各种情况下的正确率均已经超过80%,而4岁时,儿童对时间任务“前”在各种情况下的正确率达到80%,直到5岁时,儿童对时间任务“后”在各种情况下的认知正确率仅只超过80%。
张丽娜的实验方法很独特,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实验过程中控制了空间与运动方向一致以及空间与运动方向不一致的两种情况,较好探索了儿童对空间“前/后”和时间“前/后”的掌握。
钱萍(2006)则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学龄期小学至高中各年龄段儿童理解时序概念的认知模式。问卷由空间图式加丁任务和时序概念理解任务(时间域模糊问题)两部分组成。时间域模糊问题(如:“下周三的会议向前移动两天,那么会议安排在星期几?”)有两种答案:1.“星期五”。在“自我动”时序概念加工模式作用下,会议向“前”移动等于向未来移动,因此会议延迟了;2.“星期一”。相应地,在“时间动”加工模式作用下,被试认为会议提前了。根据被试不同的回答,我们可以判断其时序概念的加工模式。
后记 五年前,我有幸进入了上海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攻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师从齐沪扬先生。我在认知语言学的文献中发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事实:西方文献中有很多的心理学家长期从事认知语言学的实证研究,而在中国的心理学界,参与者聊聊。于是我一头扎了进去。
现在想来,当我把博士论文的主题确定为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研究时,真是冒险。为了这个冒险的决定,我的导师,我的师兄们,我的学生们都超额付出了心血。一个心理学专业出生的中年学者,涉足了语言学领域,尤如一叶小舟冒冒失失地下了水,能不能顺利上岸,没有人知道。
几年来,在学生们的硕士沙龙,我和研究生们每周研读一次西文心理学语言学实验报告,我把大家的感受、问题再带到语言学的博士沙龙上,心理学和语言学不断碰撞,不断擦出火花。
感谢我的导师齐沪扬先生,这么一位以严格著称的老师,在选题的问题上,对我这个跨专业学生十分宽容。我选择了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空间范畴,选择了语言发展性研究和心理现实性实证研究为研究手段。每周四的沙龙上,我被师兄弟们“狠狠地批驳”,是老师宽容的笑脸给我下次再踏进博士沙龙的勇气。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