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1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508724348 ·条形码:97875087243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单身老人的心理调适 |
 |
|
 |
单身老人的心理调适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1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508724348
·条形码:97875087243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老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丛书
内容简介 《老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丛书》针对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心理方面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适当的诠释,并配以合理的建议,帮助老年朋友对老年心理学有充分兴趣的朋友和关心老人的广大中青年朋友来了解老人,关爱老人,陪伴老人度过心理转变期,祥和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
每《单身老人的心理调适》以几个话题的方式着笔,通过实例开启并提供相关的专家分析和心理学测评,帮助老年人科学合理地掌控自己的心理。以极强的故事性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理论的剖析来进行疏导,以心理学测评来让读者进行反观,加强其实用性,来达到真正为读者服务的目的。
本套丛书坚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和老年朋友进行心理交流,让他们通过阅读解决心理困惑,降低心理疾病的危害,并帮助自己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安享晚年。
《单身老人的心理调适》为丛书之《单身老人的心理调适》,共包括三个话题。
目录 话题1 单身老人面面观
话题引入 孤独症困扰英国老人
一、丧偶:对单身老人的致命打击
(一)老年丧偶的心理调适
(二)再婚是疗伤的妙药
(三)老年人再婚的原因
(四)婚姻的功能
(五)乐观性格测试
(六)男子再婚几率测试
(七)单身老人需要“精神护士”
(八)丧偶老人期盼重返“伊甸园”
二、离婚:单身老人的切肤之痛
(一)婚外恋是老年婚姻的“杀手”
(二)婚外恋的原因
(三)婚外恋的产生方式
(四)婚外恋的处理
(五)婚外恋的负面影响
(六)避免婚外恋的良方
(七)性观念测试
(八)你是讨老伴儿喜欢的丈夫吗
(九)老年婚姻的潜在危机
(十)为什么总是怀疑老伴不忠实
三、退休:老年人的晚景凄凉
(一)单身老人退休后亟需摆脱的矛盾
(二)离退休综合征的困扰
(三)退休老人的人际交往困境
(四)你善于交际吗
(五)单身老年人多抑郁
(六)四成退休老人不满看电视做家务的休闲生活
(七)“离退休综合征”可诱发老年痴呆
(八)善交朋友
话题2 单身老人不可言说的烦闷
话题引入 单身老人需要“性福”
一、单身老人需要心灵上的伴侣
(一)“空巢老人”理应得到关注
(二)单身老人应学会与人相处
(三)安全感测试
(四)“空巢”老人的孤独
二、单身老人也需要性生活
(一)性是单身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年人解决性问题的方式
(三)老年人性犯罪不容忽视
(四)“性”趣测试
(五)孤独症与自闭症测试
(六)让老人不再孤独
话题3 单身老人的“第二春”
话题引入 老人再婚好处多
一、再觅知音携手相伴
(一)老年人再婚的障碍
(二)再婚老人的不同心理
(三)相关专家为老人再婚提出的十条建议
(四)老年人再婚须考虑的问题
(五)对异性的态度测试
(六)老人再婚要忘怀
二、寄情娱乐夕阳更美
(一)潜心书画可长寿
(二)学习书画是一种追求
(三)多听音乐益身心
(四)老年锻炼好处多
(五)体育锻炼可改善大脑,防老年痴呆
(六)老年人应该多出去走走
(七)老年人的旅游之道
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一)影响老年人记忆减退的因素
(二)减缓记忆力衰退的措施
(三)老年人智力特点
(四)老年人提高智力水平的办法
(五)记忆力测试
(六)老年人的健脑食品
(七)老年人的学习能力与创造力
(八)食补有益老年人的学习能力
(九)学习能力测试
(十)创造力测试
(十一)终身学习的“八大关键能力”
……
序言 一、老年心理学发展背景
关于老年心理学,在西方,霍尔最早对该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在《衰老》一书中,他以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思想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反对把老化仅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阶段的一种返归,强调人在老化过程中显著的个别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对心理活动老年化的实验研究及其他研究也急剧增多。据报道,在1951年~1980年这30年间发表的7篇有关老年心理研究的综述,共引用了247种杂志,1571篇论文。而1983年发表的一篇综述中,于1975年~1981年,仅六年间就查阅到4057篇有关成年发展和老年心理的文献。
在中国,心理学界一度出现过只重视儿童发展而忽视成年与老年心理的倾向。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毕生发展心理学观点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以后,老年心理学才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50年代以来,有关老年智力问题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记忆和学习问题。总的说来,老年心理学集中注意于认知过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后是个性、社会适应和态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强调心理生物学的研究,强调社会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有人把感觉和知觉与健康和生存的年龄变化联系起来研究。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对老年认知的训练研究。
当然,有关老年心理学和养生学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调摄情志以益寿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著述。如孔子强调“仁者寿”、“智者寿”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见解。在《道德经》和《庄子》中,明确提出了无欲、无知、无为的“返璞归真”思想。这对中国历代养生学有重要影响。又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载:“论日: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妙,寝处不安……”生动地论述了人在年老过程中的记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性格、情绪状态等的一系列变化。
二、懂得老年心理学的意义
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心理活动的衰退是个积累的过程。完全不服老,不承认衰老是生物规律之一,是不对的。
对于老年朋友来说,学点老年心理学,及时了解老年心理的知识和特点,是有利于正确处理家庭生活,有利于增进生活情趣,有利于防止身心疾病,有利于延年益寿,防止和延缓衰老过程的到来。在心理活动一旦出现衰退、偏差、障碍时,可及时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纠正,指导自己过好晚年生活,并增强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如果对老年人的心理变异缺乏预先的思想准备,其危害性不亚于体力衰退,常常成为脑溢血、脑血栓、心肌梗塞的始动因素,又会成为老年精神病的基础。
三、老年人如何克服心理上的变异
近代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因此,如何面对心理上的变异问题呢?专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正视自己性格有变异的可能性。要有自知之明。弄清楚可能出现的病理、生理原因以及变异的表现和趋向,自我克制、自我纠正,遇事三思。
其次是自我宽慰。承认衰老是人生必由之路,体力与智力不能与青年人相比。社会在前进,科学在发展,思想上难免有落后的一面,想法和看法与社会潮流可能有一定距离。这是客观存在,不必自卑、自弃,不要勉强做力不从心的事。
三是积极生活,丰富人生,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克服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充实生活内容,并结识一些老年和中青年朋友,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留心别人衰老后的性格变异,然后再反躬自省,就能克服变异。保持心理、精神上的卫生,才能有益健康长寿。
四、本套丛书的功能和特点
(一)立意
本套丛书针对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心理方面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适当的诠释,并配以合理的建议,帮助老年朋友对老年心理学有充分兴趣的朋友和关心老人的广大中青年朋友来了解老人,关爱老人,陪伴老人度过心理转变期,祥和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
(二)内容
根据互联网上热点讨论的老年话题以及社会上对于引起老年心理疾病的各种原因的日益关注,本套丛书分别从孤独、老年学习、情绪、性格、离退休心理、人际关系、交往心理、老年期性心理、审美心理、长寿心理和心理卫生等热点话题切入。通过本套丛书,指出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老年心理问题:黄昏恋、空巢老人、老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慰藉、癔症、抑郁症、老夫少妻、临终心理等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保健措施。
(三)叙述方式
每本书以几个话题的方式着笔,通过实例开启并提供相关的专家分析和心理学测评,帮助老年人科学合理地掌控自己的心理。以极强的故事性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理论的剖析来进行疏导,以心理学测评来让读者进行反观,加强其实用性,来达到真正为读者服务的目的。
总之,本套丛书坚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和老年朋友进行心理交流,让他们通过阅读解决心理困惑,降低心理疾病的危害,并帮助自己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安享晚年。
文摘 话题1 单身老人面面观
一、丧偶:对单身老人的致命打击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两个人正应心手相携、安度幸福晚年的时候,倘若有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会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国外医学家对老年人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孤独的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者的两倍。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孤独老人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两倍。
因此,应及时帮助老年人走出丧偶的悲痛,早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一)老年丧偶的心理调适
尽管人人都清醒地知道人必有一死,但当死亡真的发生在自己亲近的人身上时,我们还是很难接受。丧失亲人后,老年人易出现烦躁、不安、痛苦、抑郁等心理反应。此外,还会出现头痛、视力模糊、异常疼痛、便秘、尿频、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
据心理专家的相关研究,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自责
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2.怀念
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凄凉和孤寂。
3.恢复
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痛失亲人后,心理适应这3个阶段给老年人带来的痛苦是普遍的。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痛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