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31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11175516 ·条形码:9787811175516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农业技术经济学 |
 |
|
 |
农业技术经济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31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11175516
·条形码:97878111755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保持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以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措施的选择、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需要,为指导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编辑推荐 《农业技术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目录 1 绪论
1.1 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概念
1.2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
1.3 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趋势
2 农业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2.1 农业技术特征和功能
2.2 农业技术供给
2.3 农业技术扩散
2.4 农业科技与农业现代化进程
3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
3.1 经济效益原理
3.2 农业技术要素配置原理
3.3 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递减
4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4.1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内容
4.2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
4.3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程序与步骤
4.4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4.5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一般方法
5 农业技术应用的生产函数模型
5.1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及其作用
5.2 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5.3 比例报酬与齐次生产函数
5.4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6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分析
6.1 边际分析基本概念
6.2 单项变动要素合理利用
6.3 多项变动要素合理配合
6.4 农产品的合理组合
7 农业生产结构及优化
7.1 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及优化内容
7.2 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模型与方法
7.3 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
8 农业生产效率分析
8.1 农业生产效率概述
8.2 农业生产效率非参数估计
8.3 农业生产效率非参数度量运用实例
8.4 莫氏生产率指数
9 农业技术项目可行性分析
9.1 农业技术项目及其评价
9.2 农业技术项目可行性分析程序及内容
9.3 农业技术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
10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
10.1 农业技术进步内涵
10.2 农业技术进步测定
10.3 农业技术进步测定实例
附录 效率分析软件介绍
软件1 Frontier Analyst软件
软件2 DEAP软件
软件3 LINDO线性规划求解软件
参考文献
……
序言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开放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市场经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近30年的学科建设,尽管还在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总体来看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基本成熟的学科。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的初衷就是针对计划经济时代不讲究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只追求高产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以修正,并从理论上对实际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的理论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形成初期,仅仅是用现代的数量方法对技术措施、技术方案和技术政策进行经济评价,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性不断增强,实践性更加具有特色。
我们这次组织编写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保持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以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措施的选择、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需要,为指导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本教材由河南农业大学张冬平教授任主编,海南大学傅国华教授、河南农业大学负鸿琬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刘成玉教授、山西农业大学李富忠副教授任副主编。河北农业大学赵金龙、河南财经学院朱心来、河南农业大学刘旗和冯继红、沈阳农业大学张锦梅、山西农业大学孟志兴参加了编写。教材编写人员及其具体分工如下:刘成玉、张冬平编写第1章;朱心来编写第2章;孟志兴编写第3章;贠鸿琬编写第4章;负鸿琬、李富忠编写第5章;张锦梅编写第6章;张冬平、刘旗编写第7章;冯继红编写第8章;赵金龙编写第9章;傅国华编写第10章;冯继红、刘旗编写附录。主编、副主编对教材进行了统稿和定稿。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十分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对教材出版所作出的努力,尤其感谢魏秀云编辑从参与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申报工作到编写人员组织、教材统稿等一系列事宜所付出的劳动。
文摘 插图:

1.2.1.1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目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人们为了实现某个经济目标,常常有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技术措施或方案。究竟应该选用哪一个方案最有利,那就得首先比较各个技术方案实施所能带来的经济效果。实现农业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统一,是整个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把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的合理性结合起来,使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达到最佳的统一,从而获得最优的经济效果。在技术方面,选择的方案要具有先进、可靠、安全、灵活和耐用的性质,其应用的结果能给人们带来产量较高、产品质量较好的技术效果;在经济方面,它能实现最大的节约,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即生产的总产品扣除生产过程中劳动消耗之后剩余产品最多。具体到农业上,人们最佳方案的选择往往都是为了在同等条件下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收。一般来说,增产和增收是一致的,但也有可能出现增产减收的情况。在资源边际报酬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并不是产量越高,收入(产出-消耗)就越大。达到一定的阶段后,为生产一个单位农产品的所消耗的成本反而要大于把农产品出售后获得的收益。这时即使增加投入能有更多的农产品,生产者也是不会继续生产的。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形,那就相当于这种生产不但没有创造社会财富,反而浪费了社会财富。农用技术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分析研究,把投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此时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从而实现最好的经济效果。
1.2.1.2 寻求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农业的对象是生物,农业生产的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过程。它要求人们把遵守自然规律和遵守经济规律统一起来。首先必须遵守自然规律,才有可能进一步运用经济规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严格遵守生态平衡规律是遵守自然规律最重要的方面。如果实行掠夺性经营,破坏生态平衡,终必形成恶性循环,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选择技术方案必须以能保持生态平衡为前提。人们开展各种生产建设,总要对生态环境起到或大或小的影响。有的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效果就好,如种草、植树、增加有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等;有的会破坏生态平衡,如过高的复种指数引起地力衰退,乱伐森林、过度放牧等使植被遭到破坏。最常见的是对生态环境既有利又有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