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33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 ·ISBN:9787807001461 ·条形码:97878070014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关于这颗心 |
 |
|
 |
关于这颗心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33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
·ISBN:9787807001461
·条形码:97878070014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立品
内容简介 我不太晓得如何介绍这位我所见地的最有智慧的人才好。只要有他的地方,就有机锋与活力、率真与实话、庄严与亲密,以及幽默与严肃的戒律、动人的悲心与自然的解脱。
——杰克·康菲尔德
对阿姜查来说,以艰困的森林苦行里,支持他不放弃的是对死亡的拥抱和坦然。阿姜查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代大禅师,而在于他让我们知道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怕死,只是他能够让死进入到真实的拥抱体验里,因此能够有多一分的坚持与超越。
——释自鼐
对许多见过他的人来说,他似乎是这世上最快乐的人——这说来可能有些讽刺:他一生中从未有过性经验,没有钱,不曾听过音乐,每天经常得腾出十八至二十个小时待人接物、睡在一张薄薄的草席上,有糖尿病与各种疟疾症状,很高兴巴蓬寺有“世上最差的伙食”。
——阿玛洛比丘
阿姜查不断地重复强调: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六根里,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我们必须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光明、清静与喜悦。他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个步骤好像是一个连续、互相关联的过程。把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作为起始和核心,阿姜查指导我们如何超越、放下和不执著。
作者简介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yan,1918—1992),近代泰国最著名的法师之一。9岁出家,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1946年通过最高级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
1948年,他在森林中与20世纪最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了他的候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乡吴汶省巴蓬森林,追随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2002年,在泰国境内与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计超过两百座。
他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两者都是延续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阿玛洛比丘(Ajahn Amaro)等。
媒体推荐 ?
编辑推荐 平静祥和的心是人类成就的真实表征。
专业书评 ?
目录 推荐序 这本书将改变你的命运
导论 灭苦之道
前言 关于这颗心
PART ONE 戒
第1章 与法同住世间
第2章 使心变好
第3章 感官接触——智慧的泉源
第4章 了解戒律
第5章 维持标准
第6章 为何我们生于此
第7章 欲流
第8章 实相的两面
PART TWO 定
第1章 一份法的赠礼
第2章 内心的平衡
第3章 和谐的正道
第4章 心的训练
第5章 阅读自然之心
第6章 解脱之钥
第7章 修定
第8章 法的战争
第9章 只管做它
第10章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
第11章 正定——在活动中离染
第12章 死寂之夜
PART THREE 慧
附录 本书各部分文章出处
……
序言 我不知道如何介绍这位我所见过的最有智慧的人。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机锋与活力、率真与实话、庄严与亲密,以及幽默与严肃的戒律、动人的悲心与自然的解脱。阿姜阿玛洛(Ajahn Amaro)对本书精彩的导读,将他描写得很传神。
阿姜查的多数教导,是借由举例、譬喻与活泼的对话所作的即时开示。他的教导直接而诚恳,没有任何保留。“观察人世间的苦因,它就像这样。”他会如此说,而将我们的心导向实相。因为他是个拥有十八般武艺的巧师,他与每位访客都坦诚相见,对眼前的处境皆保持幽默与直观,因此,很难完全用语言捕捉他教学的活力。所幸他的遗产还包括近两百座寺院、许多活生生的优秀传法弟子、数百卷泰语录音带以及数百万个被其智慧感动的人。
在这些篇章中,你将发现阿姜查的另外一面,有条不紊与略微严肃的一面,它们主要是针对比丘、比丘尼与访客团体所作的比较有系统的长篇开示。在这些教导中,他邀请我们所有人省察教法的本质,思维它们,并将之谨记在心。在这本书中,他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无论我们是谁,生命的状态都是不确定的,“如果死亡在你里面,那么你可以逃到哪里去呢?无论是否害怕,你都一样会死:死亡是无法逃避的。”以这个事实为基础,他举出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之道。“这是重点:你应该持续思维,直到放下为止。那里一无所有,超越善恶、来去与生灭。训练这颗心,安住于无为法中。”他宣称,“解脱是可能的。”
那些遵循这位亲爱导师教导的人,都一定愿意探索他们自己的心,把结松开,放下执著、恐惧与我见。“如果你真的了解,则无论你过的是哪种生活,你时时刻刻都可以修行。为何不试试看呢?”阿姜查建议,“它将改变你的生命!”
愿阿姜查所传达的慈悲佛陀的祝福,能充实你的心灵,并利益十方一切众生。
献上我诚挚的敬意。
杰克·康菲尔德
2002年于加州灵岩禅修中心
文摘 第1章 与法同住世间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禅修的本质,他们认为行禅、坐禅与闻法即是修行。那也没有错,不过这些都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遇到感官对象时,感官接触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当他人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嗔恨便生起;若说的是喜欢的事,我们便感到快乐。这就是修行的所在,我们应如何利用它们来修行呢?这才是重点。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乐、逃避痛苦,我们可能至死都见不到法。当欢乐与痛苦生起时,如何运用佛法而从中解脱呢?这才是修行的要点。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有平静
当人们遇到不如意事时,通常会封闭自己。例如受到批评时,可能会回答:“别烦我!为什么责备我?”这是封闭自我者的反应,而那正是修行之处。当他人批评时,我们应该聆听。他们所说是真的吗?我们应该敞开心胸去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也许其中是有意义的,或我们自身确实有值得批评之处。他们可能是对的,但我们当时的反应却是恼怒。当他人指出我们的过错时,我们应心怀感激,并努力改进自己,这才是智者的作风。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会有平静生起:当以智慧洞察迷妄时,留存的就是平静。有些人非常自大,无法接受批评,且还会反唇相讥,这尤其常见于大人应付小孩时。事实上,小孩有时可能会提出聪明的见解,但若你正好是他们的母亲,将无法让步;若你是老师,学生有时会说些你不懂的事,但你会因身为老师而听不进去。这不是正思维。
有智慧的人不盲目相信
舍利弗尊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非常有智慧。有次佛陀正在说法时,突然转而问他:“合利弗,你相信这点吗?”舍利弗回答:“不!我还未相信。”佛陀赞叹他的回答:
很好,舍利弗!你是具有智慧者,是不盲目相信的智者。智者以开放之心聆听,然后衡量其真实性,再决定是否相信。
在此,佛陀树立了教师的典范。舍利弗所说是真实的,他只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对某些人而言,若说不相信,就会被视为质疑教师的权威,因此不敢说而只会附和与同意。但佛陀并不以为忤,他说你无须为不是错误或邪恶的事感到羞耻,对不相信的事表示不相信,这并没有错。佛陀在此的作为,为身为人师者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有时你也可能从小孩的身上学到东西,不要盲目执著于权威的身份。
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
无论行、住、坐、卧,你都可能从身边的事物中学习。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学习,采取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色、声、香、味、触、法,智者会思维这一切。在真实的修行中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