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职场 >

管好你的嘴

2010-04-15 
基本信息·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 ·页码:23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7801884442 ·条形码:97878018844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管好你的嘴 去商家看看
管好你的嘴 去商家看看

 管好你的嘴


基本信息·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
·页码:23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7801884442
·条形码:97878018844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现代人理性管嘴宝典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逆潮流而动"的随笔杂感。作者通过对长期以来弥漫在中国人当中"钟情于口头而惰于行动"的现象鞭辟入理的诟病,指出国人低效率的最根本原因是"把精神与意志品质混为一谈",中国人"天天在倡导口才与说话",恰恰是"口才与说话挤掉了我们应该用于行动的精力"。从而揭示了中国人面临的真正危机是"自上而下"的"说话精神可佳,执行意志欠缺"。是为警醒国人"管好自己的嘴",把浪费在说空话、大话、废话、假话以及呼口号的时间多挤点出来干实事。
  仅从书名看,就是一个能让广大读者的心灵为之一震的创意。作者将自己鲜明的观点付诸檄文,对国人"全民性"的"说的比做的多"的劣根性极具挑战性和冲击力,且不乏积极向上的理性内涵,故对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都能形成或多或少的震憾。
  中国自古就有"祸从口出"一说,在讲究个性张扬的年代,古人的这句训语早就被人遗忘,读罢《管好你的嘴》,你也许会理解古人的良苦用心。尽管《管好你的嘴》看上去仍未摆脱口才书的痕迹,但其杂文、随笔"流线式"的写法给人感觉焕然一新。在读腻种种乏味口才教科书的时候,这本书值得读者翻一翻。
作者简介   秦林(原名林蔚人)。福州市人,现移居北京。曾任某出版社任社科编辑部主任、策划部主任。1998年离任,并创办文化公司,兼自由撰稿人、出版策划人。已连续十年成功策划中央电视台国际国内大专辩论会图文出版,中国大学生毕业论文(全十册)出版,西方哲理精译文丛;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闻出版报等多家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已出版《男论语·女论语》、《快意大颠覆》、《雄辩韬略》、《双赢时代》、《朋友会咬人》等近水楼台20部专著,2004年初出版的《打死不做上海男人》被列入年度最受争议的作品之一。
媒体推荐 嘴的无耻与快感--从《管好你的嘴》书名想到的
嘴的无耻与快感--从《管好你的嘴》书名想到的
[老边]
近日网上甚传韩浩月写的一篇《打死我也不说》的书评。书评是针对秦林出的一本新书《管好你的嘴》而写的。《管好你的嘴》的作者秦林与《打死不做上海男人》的作者秦林是不是同一个"家伙"?在我还没见到这本书之前,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书名引起了我的一串联想。别的不去多扯,仅说说现在一些娱乐圈的嘴,给人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我用一句话概括,叫"嘴的无耻与快感"。
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如果在走向沦丧的同时,最大的无耻莫过于他总是能通过两片唇为自己的无耻寻找到一种合理存在的解释。嘴的无耻不但让玷污了人格的本源,而且一般热爱真诚的民众也不会苟同。当这种人出现在公众面前,以他的无耻嘴脸沽名钓誉时,尽管能给一些同样低俗的人带来喝彩,但更多的人都会为之而翻胃!不是吗?近年来一些地方电视台不断有无耻嘉宾、无耻主持人的"横空出世"就是例证。
某地方电视台经济栏目以搞智力问答而著称。其中有一期获胜方的嘉宾被主持人唤到台前领奖品(奖品是由一个青春靓女手托着的一台数字摄影机),主持人请该嘉宾对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说句话。该嘉宾就厚颜无耻地说:"我能不能放弃奖品,只要放奖品的那个架子?"此语一出,立即引得现场观众一阵哄笑,而那位嘉宾则在这阵哄笑中获得了无耻的快感。而如此无耻的"嘴痒",居然通过了电视台的终审,洋洋洒洒地照常播出。
电视台嘉宾、主持尚且如此,就更别谈进进出出于当今演艺圈的一些公众人物了。而今演艺圈绯闻不断,其中相当多的绯闻恰恰是来自于他们自己无耻的嘴所制造。但凡这号人不说话则已,一说起话来,自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是那家电视台,2004年在该台举办的第N届什么"鹰"新秀巡回拉票会的电视直播上,那位男主持人,居然要求一位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女选手"拥抱一下观众",这叫什么话?观众怎么拥抱?此时那位男主持则"落落大方"地"挺身而出":"我就代表一下了!"大有"逼嫩草送老牛口"般无耻,竟在台下观众大呼痛快。无奈那小女子"人在镜前,身不由己",只好是色狼是色鬼都只好"拥抱一下"了。与前面所说的"要架子"者一样,该期节目同样在那位男主持人无耻的快感中照常播出。我想如果当时那个女选手敢于正色一语"我可以因此丢失了选票,但我不能支持身为男主持人的这般无耻"的话,那么,她一定会获得绝大多数的选票,那期节目则会因为男主持人遭遇尴尬而夭折。
电视台嘉宾、主持尚且如此,就更别谈进进出出于当今演艺圈的一些公众人物了。演艺圈人士嘛,张扬个性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张扬才能受众。而今演艺圈绯闻不断,其中相当多的绯闻恰恰是来自于他们自己无耻之嘴所制造。但凡这号人不说话则已,一说起话来,自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惊人可以,但为什么总是露些厚颜无耻--让追星族们痴痴地学,傻傻的跟呢?
比如一位香港艺人在众人面前指着一个领口开低一点儿的女演员大叫:"哇噻,真是波涛汹涌啦!"没几天,"波涛汹涌"便"火"遍整个香港。然而这还不算无耻,真正无耻的是假装含蓄的自吹自擂。比如十几年前就号称"亿万富婆"的某女演员,有记者问她近来生意方面怎么样,她竟然能大言不惭地吹嘘说:"去年赚了八位数字,没有八位数字还做什么生意呢?"牛!我敢说有不少生意人听了此话要惭愧得吐血而死,结果呢,她还是为自己的无耻付出了代价--不日即被牢狱之灾撞闪了腰。另一个陈姓的演员也无耻到了家。他居然可以无中生"秀"地在媒体面前声称自己和另一个叫什么"芝"的女演员亲吻时对方太过用力,担心她咬到人,结果该女演员名声大受损害。
从电视圈到娱乐圈,都快成了无耻之嘴的肆无忌惮的表演舞台了。更为匪夷所思的是:这般无耻之徒总能霸着这"两圈"新闻点的最前沿阵地。他们有预谋、有计划地用罗织各种不惜降低自己人格的绯闻,你方唱罢我登场地愚弄大批有窥私癖的观众,既养活了一群因缺失道德底线而同样无耻的狗仔队,又满足了自己乃至观众的某种快感。无耻之嘴刺激着明星们永远不想管好自己的嘴,永远在想着如何把垃圾绯闻在无耻之嘴的快感中继续发扬光大。而我们的社会,却以千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宽让容忍着他们的无耻,在这种容忍中,征收着他们所给予的微薄的施舍,实乃悲哉!
世人的本性大概也与如上的主持人、明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社会所能给予无耻之嘴的平台有限而已。所以凡夫俗子量他嘴再痒,也就只囿于街头巷尾小打小闹,即便无耻至极仍也上不了"台面"。然而在很多时候,无耻可以共享,快感却未必可以共享。就像一个人文明,不可能人人都跟着文明一样,这世上能修炼成无情无欲无爱无憎的"特立独行"者毕竟怕是少之又少,所以一位同行在邀我去酒吧时才会道出:"男人在世,假如有酒不喝,有烟不抽,不说些有关女人的流氓话,还装作一本正经地活着,那还叫男人吗?不如一头撞死算了。"
无耻之嘴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语言技巧,不需要什么说话的艺术,只要敢于"无耻者无畏",把"正人君子"之脸撕开来,将脏的乱的下流的垃圾通过无耻嘴一股脑儿塞进去,快感就有了。
所以我要奉劝娱乐圈里里外外的无耻之嘴们,请管好你的嘴!

也说"嘴痒"--兼评《管好你的嘴》
也说"嘴痒"--兼评《管好你的嘴》
俞是夫
让我这个平常不善"嘴痒"的人谈"嘴痒"话题,这有点残忍!本来嘴就不善"痒",偏偏要对"嘴痒"发表感怀,这不是自己把自己当鸭子往架子上赶吗?其实不然:不善"嘴痒"并不见得嘴不会"痒",而是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毋宁"三缄其口",也不多说话,甚至不说话。我想我这个理由足已为我不善"嘴痒"开脱。不过,若是到了该"嘴痒"的时候,我敢说我是不会放弃机会的。就比如最近读了秦林的新作--《管好你的嘴》,我就忍不住要对"嘴痒"犯犯"嘴痒"。
《管好你的嘴》开篇便是一个大叩问:今天你"嘴痒"了吗?
这种叩问很蜇人,也很惊骇。许多读者对着这种标题都会不由自主地嘀咕一阵子:是啊,我今天是否"嘴痒"了呢?
我认为"嘴痒"本来是很中性的,它纯属人类的一种本能。"嘴痒"人人都会,但"嘴痒"的后果未必人人都能把握得准。很多人失就失在逢人逢事未动脑先动嘴,从而造成"祸从口出"上。秦林不赞成"言多必有失"的"必"字的绝对化,强调的是非理性"嘴痒""只要一句话就可能要你的命"!说明非理性的"张嘴即来",不但会改变"嘴痒"本身的属性,而且"祸必将至"。
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理性支配的。所谓语言艺术,就是理性支配下的说话技巧;如果不讲究语言技巧,一张嘴就像漏勺一样见什么就急于说什么,把性理思考的能动性搁置一边,那就无异于人格的一种自动蜕化。人格蜕化的产物就是本能!
严格的说,本能只是对事物感观的瞬间的本位反应。这种反应尚处初始化阶段,若未经理性过滤,"张嘴即来",自然不能被理性社会所接受。"嘴痒"之祸大都发端于此。如果大家平常都不讲究语言艺术的历练,逢人逢事都"唆唆唆"乱发"嘴弹"或"休休休"胡射"舌箭",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于没完没了的"嘴仗"之中。秦林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了诸多"嘴痒"的贻害,这对当今社会四处弥漫着的"嘴痒"现象是很有震撼力的;但秦林似乎没有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嘴痒"做深度的剖析,我认为这正是作品的一种缺失。这种缺失很容易给人带来这样一个误会:是不是好口才没有益处反倒有害处了?对于这种有可能的误解,秦林在本书最后一篇的"好言好语好社交"中已经做了释疑,但作为"流线式"的长篇随笔,为兼及标题的归类规矩而做出"分块式"布局,难免要有因为未够"遒道"而"补遗"之痕迹。所以我认为这种布局手法是值得商榷的。
我以为《管好你的嘴》的本意并不是要封杀人们说话的嘴。作品在明里教导人们注意把握说话长短、轻重分寸的同时,另一条暗线也贯穿着始终,那就是:语言技巧。语言技巧不就是口才吗?大多数"嘴痒"之失,除本能的非理性因素之外,与口才的贫乏也是不无关系的。从这个意义讲,《管好你的嘴》也就有口才书的意味,只是少了"肚子饿了该吃饭"式的说教,多了辛辣的现实主义批判而已。
恕我露怯,"嘴痒"了。

从《管好你的嘴》开始反思
从《管好你的嘴》开始反思
郭建勇
前两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儿带回一本说是公司老总推荐给全公司员工读的书。"该不是业务书吧?你是应该多读些业务书了,省得成天哈日哈韩的。"我说。
"我们老总说了,照这本书做了,比读三本业务书还管用。"女儿说。
什么书这么神奇呢?我接过女儿递过来的书一看:嚯--《管好你的嘴》!
端看书名,心就被震撼了一下;当晚,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包装得很精美的书。
我不得不佩服女儿的那位老总推荐全公司员工读这本书的举作。不说别人,只说我自己管理的百十来号人的公司。在此前我一直困惑的是:会议没少开,政策没少下达,员工们说起话来个个头头是道,但整个公司的任务指标怎么总是要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对着《管好你的嘴》,我觉得我应该开始反思了。
《管好你的嘴》给我一个提醒:"把说过的一句话做完整了,远比说过一百句话,每句话都只做一半强一百倍。"反观我的公司,每周五个工作日,管理层每周一和周五都被我召来在例会说话,剩下的三天也没闲着说话,本来和一个下属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话,在下属"很配合"下,总要占走个把小时,这样一来,整个公司看似很热闹,话声不断,但留给真正的干活时间却所剩无几,不加班加点那啊成?于是公司加大了成本,员工拿着加班费还要满腹牢骚说公司剥削了他们。
正如《管好你的嘴》中所揭露的那样:"中国人很看重精神的弘扬,因此口号喊得比谁都响,话说得比谁都多,但欠缺的正是意志品质。"在我的"带动"下,公司四处都是醒目的标语,而这些标语的光环罩住了一些员工惰性的本质,这种本质的恶性膨胀,自然就是意志品质的伦丧。俗话说:"什么官练什么兵。"我承认为了弘扬精神而开会,为了弘扬精神而不断说话,结果练就出的员工一个个都能油嘴滑舌,像《管好你的嘴》当中所点到的"十二种最难管的坏嘴",在我的公司统统可以找到,而真正的实干家反倒门可罗雀!
我不认为《管好你的嘴》中提到的"中国人为一件事应该怎么做还在呼口号斗嘴皮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把同样的事做完而且去领工钱了"的比较有什么不妥。中国人和日本人意志品质的差距恰恰就在这里。现在中国有很多公司经营状况很不理想,很大一方面原因就在自上而下的说大话、空话、假话、废话、套话占走了太多"本该付诸行动的时间",而真正的实绩不是靠精神说出来的,而是靠意志品质干出来的。光说不练,何来实绩?
当然,《管好你的嘴》"并不是要你不要说话,而是要有分寸、有适度的说话"。一句失度的话,造成"祸从口出",可能用一百句话还得不到有效的弥补,而且因此还会浪费更多本应该花在实干上的时间。由此可见,"慎言"在一个团队里(无论是对为官者还是对为兵者)是何等的重要!
看来我得以女儿的老总为榜样,得用《管好你的嘴》管管自己,也管管自己的员工了!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逆潮流而动"的随笔杂感。作者通过对长期以来弥漫在中国人当中"钟情于口头而惰于行动"的现象鞭辟入理的诟病,指出国人低效率的最根本原因是"把精神与意志品质混为一谈",中国人"天天在倡导口才与说话",恰恰是"口才与说话挤掉了我们应该用于行动的精力"。从而揭示了中国人面临的真正危机是"自上而下"的"说话精神可佳,执行意志欠缺"。是为警醒国人"管好自己的嘴",把浪费在说空话、大话、废话、假话以及呼口号的时间多挤点出来干实事。
  仅从书名看,就是一个能让广大读者的心灵为之一震的创意。作者将自己鲜明的观点付诸檄文,对国人"全民性"的"说的比做的多"的劣根性极具挑战性和冲击力,且不乏积极向上的理性内涵,故对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都能形成或多或少的震憾。
  中国自古就有"祸从口出"一说,在讲究个性张扬的年代,古人的这句训语早就被人遗忘,读罢《管好你的嘴》,你也许会理解古人的良苦用心。尽管《管好你的嘴》看上去仍未摆脱口才书的痕迹,但其杂文、随笔"流线式"的写法给人感觉焕然一新。在读腻种种乏味口才教科书的时候,这本书值得读者翻一翻。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今天你嘴痒了吗?
张嘴即来--此乃人之痼疾也
观棋必语--路漫漫其"嘴痒"兮
"难言"之灾--语者悟者各有其难
四类败嘴--无畏的嘴仗之源
……
文摘 秦林序言
几个月以前,我的一个同行在和我谈起出版业的社科选题面临的困境时,问了一句让我思考了几个月的话。
他的问话是:"你何不再写一些有关口才的书?"
我的思考结果是:一部《管好你的嘴》脱稿。
"口才"?"管嘴"?岂不是悖论?
我认为这不完全是悖论,坦白地说,是我对"口才"的一种逃避。
5年前,当我发现自己倾尽全力完成的《雄辩韬略》和《智辩空口道》(署名林蔚人)出版没几个月,内容就被"碎尸万断"后"移尸"在多本同类书里的时候,我的心碎了。自此,再接触"口才"二字,我就有一种被强暴后的欲哭无泪感。
我对写口才书再不热衷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类选题经过多年的市场喧嚣,仍没有给人们健康的语言交往注入多少理性的情愫,倒见得越来越多非理性的"嘴皮子"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著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如果育人不成反倒成了助长某种不良风气的帮凶,我看这种书少出点儿也罢。
其实,中国人向来就不乏说话能力;要说缺乏的,倒是对说话分寸与后果的考虑。韩非的《说难》与《难言》想要留给后人的,恐怕也不是如何耍嘴皮子的技巧,而是教人说话时应该怎样把握分寸。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恰恰不看重分寸与后果,往往为图一时的口舌之快而输掉了一生。
多说一百句话比多做一件实事容易一百倍。既然如此,为何不多说话少做事甚至不做事?国人的心态大致如此。因此世界上最难管的"祸嘴"在中国比比皆是。诸如三姑六婆、指点江山的谈资嘴;藏污纳垢、荣当国粹的垃圾嘴;光说不练、以讹传讹的寡头嘴;屡测屡误、屡误屡测的乌鸦嘴……嘴之难管,始于嘴痒。何以嘴痒?--"精神焕发"。
精神和意志品质远不能混为一谈。中国人很看重精神的弘扬,因此口号喊得比谁都响,话说得比谁都多,但欠缺的正是意志品质,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实干家"在中国反成"叹之为啧"或"啧之为叹"的"稀物"。而日本人在这一点上与我们唱了不偏不倚的"反调"。我个人认为,若要解读日本在"战后"经济飞速复苏的主因,只要从日本人身上找找务实的意志品质就够了。有人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性格做了比较,说是中国人为一件事应该怎么做还在呼口号、斗嘴皮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把同样的事做完而且去领工钱了。这种比较虽不免失之极端,但毕竟把"嘴皮子"与"实干家"的实际差距彰显得很淋漓。奇怪的是,我们天天也在批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怎么这种人会越批评越多呢?一言以蔽之--口头上无限度地夸大精神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