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ISBN:7501177112 ·条形码:97875011771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个改变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有效工作哲学和方法 |
 |
|
 |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个改变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有效工作哲学和方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ISBN:7501177112
·条形码:97875011771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个改变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有效工作哲学和方法》内容简介:据说当年飞人尼迈克尔·乔丹来中国访问中国篮球队时,曾有中国篮球官员问迈克尔·乔丹:“您认为我们的球员怎么样?”乔丹回答:“你们拥有非常优秀的球员,但他们只会打篮球,不懂得打篮球的哲学。”同量,工作也有工作的哲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是一个简单量化的工作标准,而是一个改变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有效工作哲学和方法。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代价最小,收效最大。通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人们可以达到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建立预防体系,实现无火可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哲学,是一个人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法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来源于“世界质量先生”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管理,但是它已经远远超越了“零缺陷”管理的界限,它适合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组织和个人,它属于全人类。
作者简介 杨钢
◆“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零缺陷管理中国研究院院长兼总裁、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享有“中国零缺陷之父”的美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质量与竞争力研究所副主任、中国国际名牌协会副会长、新华社高级经济分析师、中国质量协会《品质文化》编委会副主任。
◆北大、清华、复旦以及西北大学总裁班、EMBA客座讲师;《名家论坛》、《前沿》电视讲座、时代光华公司特约专家。
◆2004年度“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2005年度“中华管理杰出人物”。
◆在管理、法律、财务等方面拥有20余年的“动手”和“动脑”的经验,尤其在担任中外著名企业集团核心领导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经营管理实操经验,被客户誉为目前中国质量管理界的顶级培训师及管理咨询专家。
◆主要著作包括《质量无神》、《质量无惑》,以及零缺陷系列:《零缺无陷》、《ZD大道》、《质量无敌》、《零缺陷咖啡屋》等。
◆现场服务过的重要
媒体推荐 书评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组织中每一个人在工作中的
许多病症,并且给出了消除病症的最好方法。
——诺基亚
只有解决了每个人的工作态度哲学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整个组织的工作
质量和效能。
——中石化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关于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哲学,它跨越了国家一
民族和种族的界限。
——海尔集团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它不但应该成为每一个领导者的管理法则,而且也
应该成为每一个人工作的法则、生活的法则和人生的法则。
——三洋电机
在一个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无论是普通的公务员还是国家干部,都应该
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当作对自己的工作要求。
——中国电信
编辑推荐 第一部可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个人修炼的管理寓言,《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个改变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有效工作哲学和方法》讲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一个改变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有效工作哲学和方法,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许多病症,并且给出了消除病症的最好方法。它不但应该成为每一个领导者的管理法则,而且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人工作的法则、生活的法则和人生的法则。
目录 开 篇
德鲁克长老的预言
一次讨论课
第1章 事情可以第一次就做对
很多事,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就做对
第一次就做对:代价最低
菲利浦·克劳士比的故事
第2章 做对即“符合要求”
多包了一层塑料袋
从需要到需求
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
既要过程又要结果
说到做到——做已承诺、已同意的事
不符合要求的代价
预防,让某些事永远不发生
第3章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
完美
差不多先生
员工的素质决定企业的质量
厨艺、曲棍球和芭蕾舞
正确的工作标准:零缺陷
关注每个细节
协作,增加成功的机率
工作行为规范
开车上路
第4章 每个人的工作哲学
邮电所新来的年轻人
做人与做事
态度决定一切
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大海航行靠舵手
总结
尾声
……
文摘 书摘
邮电所新来的年轻人
“在新的课程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杨正在为蝴蝶的事苦苦
思索,克劳士比已经又开始了。
“有一位年轻的邮递员,刚刚来到一家邮电所工作,他决心好好工作,
成为一名优秀的邮递员。
第一天上班,主管交给他10件包裹.告诉他:要安全、高效地把这10件
包裹送到客户手中。他充满信心地出发了。前7件包裹投递很顺利。到中午
时,他只剩下3件包裹。
在剩下的2件包裹中.第一件他花了半个小时,第二件他花了1个小时。
第三件他花了整整4个小时!夜灯初上,他赶回邮电所,兴奋地向主管报告了
他的工作情况,主管拍了拍他的肩。
第二天,他又要去投递10件包裹。这一次,他又完成了。主管表扬了他
两句。
第三天,他又投递10件包裹。主管没有再说话……
现在,你们来猜一下这个故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比如说。在第15
天他会投递出去多少个包裹?”
克劳士比故事没有讲完,却提出了新的问题。
“全部投出去了。”盖瑞不假思索地说。
“他可能会逐渐对繁琐而重复的工作越来越不耐烦,可能越投越少,到
第15天时,可能只能投7个,或者6个。”比尔想了想说。
“不!事情完全可以相反!我们为什么要假设他的工作积极性越来越小呢
?事实上,随着他工作天数的增加。他投包裹的熟练程度会越来越高,他投
的包裹会越来越多。到第15天时,他完全可能投12个,甚至15个。”杨反驳
道。
“那么正确答案到底是多少呢?”克劳士比神秘地笑笑,拿起笔在黑板
上写下一个大大的“0”。
“为什么?”三个人顿时目瞪口呆。
“原因很多,在年轻人的同事看来,是因为这个邮递员破坏了规矩。在
年轻人来到之前,邮电所的工作规定是这样的:每人每天投递10个包裹,允
许带回3件难以投递的.可以下次再投,也就是说,制度允许他们只投递7件
。年轻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规律,于是制度就开始惩罚他:每个人都要把最
难投递的包裹交给他,到第15天,他手上剩下的都是一些永远投递不出去的
包裹。”
“哈,原来他为自己最初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杨的口气半是戏谑、半
是幽默:
“不是有句话‘文化淹死人’吗?实际上生活中和工作中有很多这样的
例子:一个沃尔玛工作的员工,一年贡献的利润可能100万美元,而如果派
他去了一家小乡镇上的小超市,他贡献的利润可能只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