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页码:21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9787507523713 ·条形码:97875075237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告别未成年: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 |
 |
|
 |
告别未成年: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页码:21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9787507523713
·条形码:97875075237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告别未成年: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中讲述的是北京高一女孩吕晗子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通过了国际教科文组织的“AYA”交换生项目,开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国“闯荡江湖”的经历。初到“举目无亲”的美国小镇,身为“英语聋哑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在爸爸妈妈身边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她乐观的性格让她逐渐克服了学习、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难,走过了一段洒满阳光和泪水的自我成长之路。
因为住在当地美国人家庭,小作者有机会以“家庭成员”的身份体验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亲情、衣食住行、节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她通过日常小事把自己的美国大家庭介绍给读者,也将美国普通民众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传达给了读者。
美国的青少年和中国的有什么不同?美国青少年和父母的关系是否如传说中的那么随意?美国的私立高中是如何申请?小作者在和美国同龄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个与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编辑推荐 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
“英语聋哑少年”孤身一人在美国“闯荡江湖”
我并不认为,读过《告别未成年: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再出国的同龄人,出国后就能避免我所遇到的不开心和委屈,只是希望那些准备出国学习的“战友们”能了解:“你不是一个在战斗!”
离开北京前,我开了自己生平第一个博客。那时候的我压根没想到.这个博客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仿佛成了我的氧气袋.那些屏幕上的留言和评论,像氧气样支持我走过了整整年……
也许就是因为当时写的时候从未想过以后会出版,所以我才可以诚实地诉说我所经历的切,像个幼稚的孩子样把自己的得意与失意、快乐与委屈、希望与彷徨通通发泄在博客上。不过我没想到的是,有许多我不认识的同龄人和他们的家长关注着我的博客,从中不断寻找出国或不出国的理由。
希望《告别未成年: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能让更多的同龄人和他们的家长了解一个最为真实的交换生生活。
如果您正在犹豫是否放孩子一个人单飞,如果你正为即将开始的留学生活而忐忑不安,如果你想了解除了在高三战场浴血奋战之外还有什么选择……《告别未成年:一个16岁北京女孩的美国交换生日记》,一定会给你所有的答案!
特别收录:独家解密美国私立高中申请全过程。
当我结束交换生生活,选择到美国的私立高中继续读书的时候,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其实出国不会改变什么!它只是一个催化剂,好的、坏的都会被催化,无论是前程似锦,还是碌碌无为,都与出国没有直接关系。
——by吕晗子
吕晗子,女孩子,北京人,1990年1月出生。原就读于北京十学校,2006年8月参加为期10个月的“AYA交换生项目,前往美国犹他州公立学校Layton High schoo就读,并寄宿于当地美国家庭。2007年3月,经申请被美国私立学校St.Anne's-Belfield School录取,于2007年8月入校就读至今。
目录 第一章 2006年1月—2006年7月
一、我的人生拐了个弯
第二章 2006年8月
一、中国小孩闯美国
二、我是天才我不怕
三、小镇的生活很新鲜
四、新学习时代
第三章 2006年9月
一、我爱上学
二、不想长大
三、温暖的家
四、相信未来
第四章 2006年10月
一、明天是自己的
二、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三、古人云的祸不单行
四、自由万岁
一、“美漂”心情
二、学习无难事
三、感谢上帝赐予幸福
四、告别11月
一、出征华盛顿
二、美国的青春期女孩
三、生活啊飞禽走兽般
四、我是不是一个幸运儿?
五、生活在别处
第八章 2007年4月—2007年5月
一、杂记
二、回到过去
……
文摘 我的人生拐了个弯
2005年底,正读着高一的我和全中国所有中学生一样,做着一摞摞的卷子,看着酸得掉牙的校园小说,写起作业就瞬间头疼欲裂,想起高考就眼前一片漆黑……
交换生?
某一天,班里的学习委员向同学们挥挥手里的一打A4纸,大声喊道:“有个叫AYUsA的美国交换生项目……有兴趣的同学中午1点到分层教室听一下介绍……”
“嘁!”听完她的话,全班同学齐声发出不屑的声音,每次听到学校组织活动的通知,大家的反应都会如此。交换生项目?呵呵,已经是高一学生的我们还有闲功夫去想这些?以前倒是零星地听到过与此有关的种种“传奇”,但那从来是个别优等生的特有专利,好像轮不到我们这种普通百姓的。我们学校就曾经有个非常优秀的学姐“交换”回来后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这跟我自己有什么关系。出国读书?那不是英语特棒的尖子生的事吗?我还是不要浪费感情了吧!
话虽如此说,但一向对学校通知没有兴趣的我,这次还是不知怎么了,鬼使神差般地记下了“中午1点,分层教室”这8个字。那时的我一定想不到,就是这笔记本上8个随随便便的字,竟然引出了后面半年的忙碌,10个月的美国之行,一年多的挣扎和近20万字的感悟……
大约从10岁起,父母曾先后多次带我出国旅游,对于国外我早已没有什么新鲜感,而且出国学习这件事从来没有纳入过我的考虑范围。我曾经甚至有过“打死也不出国读书”的豪言壮语。我一门心思地想到上海去读大学,因为很多校园小说里的故事都发生在那里,而且去上海就可以摆脱父母的“控制”,这是我能想象出来的最富挑战性的人生改变了(我一直认为,我根本不想早早迈出国门,可是,当我2006年6月拿到赴美签证后想反悔时,妈妈的一句话让我无言以对:“既然你那么不想出国读书,当时为什么要去听项目介绍?为什么还要参加那一次次的考试?”是啊!为什么呢?)。
走进分层教室,一个瘦瘦的男老师递给我一份材料,那上面介绍的交换生项目除了AYUSA以外还有一个叫AFS的项目。参加AYUSA项目的学生都是去美国的,而AFS项目则涉及到十几个国家;AYUSA的名额非常有限,AFS的名额却相对地多了很多。
回到家,我把它当成个新鲜事告诉了父母,他们的反应热烈得超出了我的想象,爸爸一个劲地说“Try!Try it!”,妈妈也说出国学习对我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到后来她竟跟我说起了出国后种种要注意的事项,好像我明天就要上飞机似的。看着他们俩兴奋的表情,我实在不好意思说“不”,心里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