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

2010-04-15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45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00477648 ·条形码:978750047764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 去商家看看
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 去商家看看

 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45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00477648
·条形码:97875004776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内容上《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上半部论述德国浪漫派的思想和文学。首先综述评介德国浪漫派的哲学、美学思想,介绍了德国早、中、晚期浪漫派各自的特点及其美学与思想上的共性,并指出其理论基础建构在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思想上。接着探讨浪漫主义与德国18世纪各种思想运动的关系,指出德国浪漫主义的延续性与创新性。作者又详细介绍浪漫派的哲学思想和诗学:本体的诗和文字的诗等等。同时作者也指出,浪漫派作家的文学创作并不一定符合其诗学追求。对于浪漫派的代表性作家诺瓦利斯、布伦塔诺、艾辛多夫《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作者予以了详尽介绍,对他们的作品予以深入分析,指出各自的特性成就,界定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深入探讨德国浪漫派诗人和诗歌后,《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进入对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探讨,认为中国词汇中虽有“浪漫”一词,但传统文论中没有与“浪漫主义”内涵相对应的概念与范畴。通过分析公认的浪漫大家庄子、屈原、李白、李贺的作品,归纳其浪漫特质,勾勒出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面目。在深入分析上述几家作品之前,作者先从浪漫主义的对极《诗经》谈起,认为《诗经》的形式、风格与内容,确立了中国诗学的正统;比兴手法与关注现实的风雅传统,是中国原生现实主义的源头。这些加上孔子及其后学的阐释,形成了儒家的诗学体系。它在内容上要求反映现实,艺术上追求中和之美,同时将文学功能化,成为载道教化的工具,正是这些规范着后世的诗歌创作。作者认为,道家的美学思想,否弃功利,以自然为美,奠定了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美学基础,而庄子的创作为此做了实践性的准备。作者接着深入探讨了屈原、李白和李贺三位中国代表性的浪漫诗人的美学思想、诗歌创作、艺术手法及浪漫特质,进而总结出中国浪漫诗歌的总体性美学趣尚。
作者简介 刘润芳,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1999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学习汉学和日耳曼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德国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曾在德国、中国发表专著、论文若干。
罗宜家,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历史学硕士,后在德国进修、工作多年,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史和中德比较文学的研究。
编辑推荐 《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德国浪漫派
第一节 德国浪漫派简述
一 早期浪漫派(1790—1801)
二 中期浪漫派(1801—1815)
三 晚期浪漫派(1820—1850)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与18世纪思想运动的关系:吸纳与反拨
一 与启蒙运动
二 与虔敬主义和感伤主义
三 与狂飙突进运动
四 与古典主义
第三节 浪漫派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 浪漫派的诗学
一 本体的诗
二 “文字的诗”

第二章 诺瓦利斯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诗歌创作
一 前期(1785—1797.3)
二 后期(1797.3—1800)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表现精神、思想
二 呈示心灵世界

第三章 布伦塔诺
第一节 生平事业
一 生平
二 评价
第二节 诗歌创作
一 概况
二 成就:民歌风的诗
三 代表作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传奇、神秘色彩
二 主观的诗
三 宗教情结

第四章 艾辛多夫
第一节 生平事业
一 生平
二 诗歌创作
第二节 诗镜中的诗人
一 世界观
二 政治立场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回归自然的主题
二 民族性
三 宗教情结
第四节 创新与诗史地位
一 系列意象
二 意境
三 与诺瓦利斯和布伦塔诺的比较
四 德国浪漫派的诗

第五章 中国原生浪漫主义
第一节 正统的确立
一 《诗经》与中国原生现实主义
二 儒家美学
第二节 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一 道家思想和美学
二 庄子的创作

第六章 屈原
第一节 时代和诗人
第二节 屈骚的孕生及其特点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狷狭之志”与“露才扬己”:激情与自我
二 “比兴之义”:象征
三 “诡异之辞”、“谲怪之谈”:想象
四 “惊采绝艳”:极致之美

第七章 李白
第一节 生平和诗学思想
一 生平
二 诗学思想
第二节 浪漫特质
一 主体的自我
二 想象
三 代表作

第八章 李贺
第一节 关于李贺
一 生平及思想
二 创作概况及美学诉求
三 心理与心态
第二节 浪漫特质
一 表现内心
二 想象创造诗境
三 李贺的意义
结语:与德国浪漫派的比较-l
一 名与实
二 “实”之异同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序言 本书作者刘润芳教授和罗宜家教授,一位出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位出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他们留学德国多年,攻读德国文学与历史,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学和历史的熏陶,又受过德国大学严格的科研方法训练,对中外文学、特别是对诗歌饶有兴趣,且功底深厚。他们为人与为学同样认真诚恳热情,并且肯思索,有见地。本书是他们在长期累积、长期思索的基础上历经几年辛勤工作而获得的成果。
做学问需要下工夫,需要长期点滴的累积;做研究要对研究对象有兴趣,要有问题意识,知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书体现了这些做学问的根本。更为可喜的是,本书展现了深深的人文修养和人文关怀。在现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中,学风也跟着浮躁,一蹴而就的心态和作风处处可见,人文关怀越来越欠缺。正因为这样,在诚恳扎实的学风中,带着对人类、对社会的关爱情怀者,就越加可贵。专心致志从事研究的人都甘于寂寞,刘润芳和罗宜家两位在寂寞中默默工作,在寂寞中奉献,于是我们有幸读到《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德中浪漫诗歌的美学探索》这部著作。副题告诉读者,这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作者必须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研究,也必须大量阅读、深入研究德国浪漫派理论和诗文著作,才有可能动笔写作。
文摘 四 “惊采绝艳”:极致之美
屈骚不论词采、意象、诗境乃至精神,都体现出一种对极致美的追求。刘勰极力称道屈骚的“自铸伟辞”,并分别说明:“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招隐,耀艳而深华;……故能气往轹今,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其“惊采绝艳”及赞语中的“金相玉质,艳溢缁毫”成为对屈骚辞藻美的定评,被后人反复征引。就连对屈原为人及文章都不无尖刻的班固也肯定屈骚的文采。他说:“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而当屈骚的词采与象征、夸张等手法相结合,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呈现诗人天上人间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时,它就已经超出表层的文章美,不仅有内质的精神美,还特别体现出一种对极致之美的追求,一种彻里彻外的绝美。由此也就形成一种与儒家之善、道家之真鼎立而三的新的美学理想,确立了中国美学的新的审美维度。表现于诗本体,它创造了一个以抒情主人公为中心的绝美境界。这可以《离骚》为代表。
《离骚》塑造了卓然立于天地之间的绝美的诗人自我形象,他不但集内美、外美于一身,而且与其相关的一切,包括环境、饮食、骑乘等也都无所不美。从而在庄子的“至人”之外塑造了一个绝世的“美人”。《离骚》的开篇自叙: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
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
曰灵均。
后记 本课题的题目是在多年的学习工作中慢慢浮现出来的。先是在国内读中文系,学中国文学,知道李白、郭沫若是浪漫主义;学外国文学,有所谓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分;学毛泽东文艺思想,又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云云,于是形成了自己所理解的浪漫主义。后负笈德国,听德国人讲浪漫主义,才发现此浪漫原来不同于彼浪漫。而本课题试图解决的就是这个久存于心的问题,现在所呈献的就是一点研读探索的心得。
为了完成这一题目,笔者曾亲赴德国收集资料,更与学界师友进行了多方交流。得到了德国特里尔大学阿尔特豪斯(Dr.}tans Peter Althaus)教授、格尔哈特(DrChristoph Gerhardt)教授、俞灵斯(D r.Herbert uerlings)教授、刘慧儒博士,波恩大学顾彬(D r_wolfgang Kubin)教授等人的诚挚帮助。他们对提纲中的相关章节乃至研究方法都提出了重要的、有益的意见。对此谨致深深的谢意。笔者也曾到罗马、魏玛、耶拿等地,以亲身感受歌德从狂飙突进到古典主义的美学转向,以及魏玛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实际内涵。在浪漫派的发祥地耶拿,参观了浪漫派博物馆。该馆是当年费希特的旧居,除了历史文物、思想介绍,还展示了浪漫派的沙龙。让人在理性的认识之外,能实际感受到他们所追求的自由、诗意的生活。它与歌德故居所呈现的高贵典雅的“古典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此,对资助我成行的德国科学交流基金会(DAAD)致以深挚的谢忱!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