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欠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3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08051335/9787508051338 ·条形码:978750805133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罪与欠 |
 |
|
 |
罪与欠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3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08051335/9787508051338
·条形码:978750805133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罪与欠》讲述了:九十年代初我在巴塞尔读书时,老师Heinrich Ott教授开设《存在与时间》研讨课,我报名领得第58节“领会召唤与罪责”(Anrufverstehen und Schuld)一节作课堂研读报告,以便进一步摸清一个困惑多时的问题:既然海德格尔已经明确拒绝“基督教的人类学概念”,为什么他还要在这里讨论“罪责”——通过研读第58节,我感到海德格尔借助现象学的思考方式努力要从“罪”这个基督教的在世理解脱身出来,返回到基督教之前的、西方思想原初的(也就是古希腊的)在世理解——尼采已经指出过这条返回的路径:“罪”的原义应该是“欠然”,所有的受苦都应该从欠然的角度来理解(alles Leiden unter die Perspektive der Schuld;《论道德的谱系》第三章,28节)……自那时起,“罪”与“欠”的现象学差异。
目录 前记
舍勒论负罪之在与信仰之在
祈求与上帝的应答
灵知人马克安的现代显灵
保罗书信中的“身体”初探
《约伯记》的文学形式与个体信仰
哲人王俄狄甫斯
……
文摘 悲剧性现象只发生在一个价值秩序与个体行动的关联中,对于悲剧性现象来说,两者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在“魔鬼的世界”没有悲剧性现象,那里不存在一个价值秩序;在“神祗的世界”也不会发生悲剧性现象,那里没有偶在的个体行动。然而,什么样的个体行动与价值秩序的关系构成了悲剧事件的关节点(“悲剧结”)?是个体行动的“创造价值和毁灭价值的因果序列”(同上,69页)。
个体行为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怎么会陷入既创造价值、又毁灭价值的境地?既然这种悲剧性境地就是无辜负罪,个体行为何以不设法避免?澄清这些疑问,负罪的在体性基础就明了了。
如果个体行为在实现或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避免毀灭价值,悲剧性就可以避免。但舍勒论证说,在某种个体行为中,价值毁灭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个体行为可称之为“自由行动”。身位的创造或实现价值的行为是“自由行动”介入自然因果领域的行为,个体的自由本质在意志力量支配下干涉自然进程,或者说,在“自由行动”时遇到自然因果进程的抵抗,价值的毁灭就不可避免。以约伯事件为例,他自由地按上帝的道德指令生活(实现价值),却遇到自然进程(种种偶然的灾害)的抵制,这些灾害的出现,对自然进程来说,是自然而然的,或者说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