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页码:27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4月 ·ISBN:7806864652 ·条形码:97878068646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说泉 |
 |
|
 |
说泉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页码:27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4月
·ISBN:7806864652
·条形码:97878068646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中国茶文化丛书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大凡提到茶事,总是将茶与水相提并论的。承扬古代哲人的思想,精茶与真水的融合,才是至高的享受,才能有至上的境界。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讲得更为透彻:“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宣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可见水质直接影响着茶质。
茶文化是一种大众生活文化,雅俗共赏,少长成宜,香播九州。社会各个阶层、不同职业人群都有各自的喝茶品茗方式,他们又各自以所擅长的文学艺术手段,记录或抒发自己的茶情、茶趣和茶中的感悟,《中国茶文化丛书》将这些散落的茶文化的串联起来。这套丛书并非严肃的专著,而是融学术性于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之中,其宗旨是介绍茶文化的有关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本书是系列之一,内容为古往今来的咏泉颂茶的佳作。
编辑推荐 茶文化是一种大众生活文化,雅俗共赏,少长成宜,香播九州。社会各个阶层、不同职业人群都有各自的喝茶品茗方式,他们又各自以所擅长的文学艺术手段,记录或抒发自己的茶情、茶趣和茶中的感悟,《中国茶文化丛书》将这些散落的茶文化的串联起来。这套丛书并非严肃的专著,而是融学术性于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之中,其宗旨是介绍茶文化的有关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本书是系列之一,内容为古往今来的咏泉颂茶的佳作。
目录 序一 阮浩耕
序二 于冠西
一、从来佳茗宜佳泉/1
精茗蕴香借水发/l
陆羽品水排等次/3
宜茶之水何处觅/7
……
文摘 书摘
历史上皇帝编撰茶著者,宋徽宗也。宋徽宗工书画通百艺,也以嗜茶著
称。他嗜茶、品茶、斗茶,精于评茶品水。在他撰写的《大观茶论》中,提
出了泡茶用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的观点,这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比较
客观全面的评茶论水的理论。
“清”,就是要求水质无色、透明、无沉淀物。如果说“清”是以肉眼
来辨别水中是否有杂质,那么“轻”则用器具来辨别水中看不见的杂质。最
著名的例子就是乾隆以银斗量天下泉水。其实,这也不是乾隆的发明,明代
泰西熊三拔“试水法”已云:“第四称试,各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
称之,轻者为上。”古代有“以水洗水”之说。乾隆皇帝出巡时以玉泉水随
行。“然或经时稍久,舟车颠簸,色味或不免有变,可以他处泉水洗之,一
洗则色如故焉。”洗的方法是:以容量较大的器具装若干玉泉水,在器壁上
做上记号,记住分寸,然后倾入其他泉水,加以搅动,搅后待水静止时,则
“污浊皆沉淀于下,而上面之水清澈矣”。因为“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
体轻,故上浮,挹而盛之,不差锱铢”(《清稗类钞》)。这就是借助于水质
轻重的不同来以水洗水。前面提到陆羽辨别扬子江南零水的真伪,历来人们
以为不可思议,实际上用的也是这种方法。从这个古人品水的角度来审视,
这是相当科学和智慧的。
“甘”,要求水有甜味。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云:“下山汲井得甘冷。
”(《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古人品水觅泉,尤崇甘、冷。水一人口
,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感觉,颇有回味。明人屠隆说:“凡水泉不甘,
能损茶味。”这句话倒过来说就更准确,即凡水泉甘者,能助茶味。
P8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