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页码:25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801747136 ·条形码:97878017471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黄帝内经之情志养生 |
 |
|
 |
黄帝内经之情志养生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页码:25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801747136
·条形码:97878017471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之情志养生》将《黄帝内经》中的食物养生进行了精辟详细地阐述,观点新颖有其独到之处;内容严谨有其科学依据;文笔生动有其通俗易懂之妙。可谓“一看就懂,一用就灵”的养生智慧。
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之情志养生》:中医认为,恐则气下,所以恐惧过度的时候,肾气不固而气泄于下,肾精不能上奉,出现心肾不交的情况,那么,在病理上就容易出现二便失禁、精滑遗泄、坐卧不安等严重的症状。这个时侯,采取的方式就是“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也就是人们平常所用的,在一个人恐惧的时候,告诉他们要“思前想后而后行”来安慰和劝服恐惧者。
情志致病更治病。,一个人如果活动适度,情志如常,身体自然就会健康。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认为《黄帝内经之情志养生》为你铺就的不仅是健康之路,还有人性的感悟,更有为人处世上的意外收获。
目录 序言 经穴:长在身体里的灵丹妙药
第一章 病由心生,情志决定人体健康
第一节 抚今看昔总说情志养生
今朝,人的烦恼为什么与日俱增
往昔,《黄帝内经》之情志养生
祝由,早期的心理治疗
第二节 心主神明,情志滋生百病之气
为什么吃亏还是福
紫禁城女子为何多有肝病
“气死我了”,看看为何气也杀人
第三节 情志养生,解码七情与五脏
爱什么也别“爱发脾气”
情志病,查不出来的“怪病”
大病初愈,为什么很多人就看开了
心与喜:为什么老年猝死多
肝与怒:缘何秦可卿因肝丢命
肺与悲:林黛玉多半有肺病
脾与思:废寝为什么会忘食
肾与恐:为什么大惊就“失色”
第四节 “情志”不谐乃健康警讯
情志太过防“脏”伤
中西医的情志共识
第二章 喜过伤心,情志养生之恐胜喜
第一节 福之祸所伏,解码情志之喜
人生四喜与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之梦说健康
第二节 大喜坠阳,心病还需心药治
善恶总有报,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大喜坠阳,慎防婚后沉默症
第三节 恐胜喜,紧张是过喜的镇静剂
水克火,喜乐过甚神惮散而不藏
第三章 怒过伤肝,情志养生之悲胜怒
第一节 五行与情志之怒
为什么生气就会乱扔东西
夫妻,为什么越吵越离不开
怒伤肝,周瑜“吐血”而亡
第二节 大怒破阴,肝气壮人胆
情绪佳、疏泄好,不生病
酒伤肝,为什么还可以壮胆
第三节 悲胜怒,让泪水灭怒火
水生木,当心恐生怒
为什么生气的人都喜欢大呼小叫
悲胜怒,情志养生之补泻相益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第四章 悲过伤肺,情志养生之喜胜悲
第一节 情志之悲,人生载不动许多愁
情理,中国人悲伤之源
节哀顺变,哭与健康话悲忧
多愁善感,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第二节 大悲内崩,人活一口气
悲痛欲绝,防止身体涝灾
气贵和,避三气伤悲有节
防情伤,君子之交淡若水
第三节 喜胜悲,好心情是长生妙药
悲喜交加,让内心波澜不惊
思生悲,世界文豪自杀之谜
五音养生,调理悲情五季
第五章 思过伤脾,情志养生之怒胜思
第一节 思则气结,解情志之思
思则气结,是故思贵有度
天若有情天亦老,谨防相思病
第二节 大思伤神,脾气好身体就好
呕心沥血,防止思则气结
思伤脾,情志养生之谈思说脾
第三节 怒胜思,生气的养生智慧
思想者,为什么喜欢托下巴
脑力劳动者,过思猝死的主力军
情真意切,致怒的养生之道
第六章 恐过伤肾,情志养生之思胜恐
第一节 情志之恐,害怕因为怕被害
从择偶的标准说“安全感”
屁滚尿流,戏里戏外之说恐
第二节 大恐生狂,养身也需养脑
孩童嬉闹为什么叫“恶作剧”
为什么怕怕怕,终究会挨一下
第三节 思胜恐,思路决定健康出路
保重,其实应该是“重保”
恐过伤肾,情志养生之说肾
第七章 情、欲、志——情志养生过三关
第一节 情过伤神,恬淡虚无看开别看破
顺应自然,本色做人更健康
清心安神,剔除心中的“污渍”
第二节 欲过伤志,做个精神内守的“圣人”
舍得,是心境还是一种毒药
成事在天,心宽就能“体棒”
逆于生乐,七损八益说房事
第三节 志过伤气,事业健康双行线
志在必得:心躁之下健康潮起潮落
紧张伤肾,考生多成事后诸葛亮
第八章 尊老爱幼——情志养生因人而异
第一节 宝宝足阳,谨防背负情绪债
教养无方,让孩子从小背负情绪债务
粗暴止言,孩子从内向到“作奸犯科”
过分重成绩,孩子从撒谎到“圆滑”
第二节 成年体壮,多动脑体少动心
想不开,并非都是无知惹的祸
勤动脑体不动心,为什么心安就能理得
第三节 老年气衰,“服老”有益健康
更年期,男女情志调养的一道坎
情志失调,身体衰老来得早
第九章 四气调神——情志养生顺时调神
第一节 春亢,阳气生发提防“性致高扬”
春季养生:养心在乐神在安
夜卧早起,养肝在睡
纵欲,并非“忘我工作”就优生
第二节 夏躁,人心之浮源于夏气之躁
夏主心,小心心脏病复发
无厌于日,让不良情绪和出汗一起流动
第三节 秋悲,秋天情志调养“与鸡俱兴”
秋高气爽,为何男子还悲秋
秋季养阴,先灭燥气之火
使志安宁:慎防秋风秋雨愁煞人
第四节 冬抑,情志调养“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冬日养生无扰乎阳
保养保养脚,快乐养生胜吃药
敛阴护阳:闭藏进补正当时
第十章 情志疗法,不用药的“良药”
第一节 别样民俗,土生土长的情志疗法
歌舞:轻松剔除情志的疾患
秦腔:早期精神病的心理按摩
第二节 情志疗法面面观
心惑不解之言语开导法
焦虑症之心理暗示法
紧张不寐之意念催眠法
空巢老人心理综合征
第三节 闲话养生,病症里的情志疗治
糖尿病之舒心疗法
痛经之移情疗法
第四节 说情言志:医说红楼人
妙玉:心高气傲的才女
凤姐:思虑太过的女强人
宝玉:寻愁觅恨的“情种”
……
序言 如今,很多人特别关注健康,并非仅仅是因为医药费的昂贵,老百姓都“看不起病”,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是梦想和成功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你人生的一切等于零。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最大的特色是“治未病”,但跟现代人略有不同的是,在上古真人看来:病,是身体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而身体的小问题,他们看作是“疾”。现代人将身体的大小问题通称为病。当然,有些小毛病我们也有另一种说法,即“不舒服”或“亚健康”。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在“不舒服”、“亚健康”和“疾”这三者之间划上“约等于”符号。这样一来,就更加明确了上古真人的主张:在病还没有生成的时候,就将那些不健康的“胚芽”扼杀在摇篮中,防止小疾成大病。
之所以在说情志养生的时候,我们提到了亚健康,是因为这些连医生也查不到原因的“不舒服”,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病”的征兆。而情志与健康的关系更是如此,它的作用不仅被很多普通人忽视,即使是很多专业的医生都不知道情志是一把利刃,是致病的根源,可以杀健康于无形。而情志又是一把双刃剑,虽能致病也能治病,很多无药可医的疾病,只要开上一付“情志妙丹”,马上药到症除、疾病全无。那么,这些情志到底是如何影响人体健康的呢?按照《黄帝内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喜伤心,恐胜喜可养心
尽管在五种情志之中,喜属于唯一一种良性的情志反应,但过喜则能伤心。《黄帝内经》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说的就是如果一个人嘻笑不休的话,可出现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进而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病症。成语“得意忘形”,实际上也是在说一个人因为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的生理现实。这就是中国人经常说“乐极生悲”的道理所在。
大家都知道水火不相容,也就是五行中说的“水克火”,恐在肾属水性,而喜在心属火性。那么,当出现喜伤心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治疗的方式就是“恐胜喜”。什么意思?就是“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说得明白点,就是吓吓过喜患者。让其从那种欣喜若狂的病态中解脱出来。这一点,为大家熟知的“范进中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当范进在中举之后,狂喜至“疯”,对此,其岳父的当头棒喝以恐疗治而使其恢复如常。
第二,怒伤肝,悲胜怒可养肝
怒为什么会伤及肝?《黄帝内经》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薄厥”。也就是说人在暴怒的时候,肝气就会勃发,气血就会上扬冲击头脑,轻则眼冒金星、头昏脑胀,重则胸闷气短、昏厥死亡。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影视作品中见到的情景或许印象更深刻。古战场上,主军帐内,一个正在疗治金疮的主将,在听到自己手下的爱将投奔敌营之后,往往是怒发冲冠,金疮破裂,命悬一线。
对于怒,我们至少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人如果在发了怒气之后哭了,那么,这次生气大体就算是过去了。这种情形特别在女性朋友身上表现的比较突出。怒在肝属木性,悲在肺属金性,因为“金克木”,所以“悲胜怒”。所以,对怒症的治疗原则是“悲胜怒”,治疗方法是“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即用悲伤心情和诉说苦衷之情的方法来消其怒气、软化怒症者,对方大多会在“爱的呼唤中”被感动,从而于事于健康而“相安无事”。
第三,悲伤肺,喜胜悲可养肺
通常人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两件事情要告诉你,一件是好事一件是坏事,先听什么。你去观察,大多数时候,中国人都会选择先听坏事,喜欢好事在后头,很多人将此理解为一种“先苦后甜”式的做人做事风格。实际上,在这见惯不惊的事例中还蕴含着养生大道,即喜胜悲。坏事引起悲伤,而好事可以引起欣喜之情,人在悲伤的时候,需要好的情绪即喜来平和,从这里你就感知中国人的智慧。
之所以是如此,喜在心属于火性,而悲在肺属于金性。“悲则气消可伤肺”,《黄帝内经》说:“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悲伤过度的时候,就会因为正气的消散而生病,出现一种心灰意冷,甚至悲观厌世的心境。而这个时候,如果还是老一套,一本正经地说一些劝慰的话,大体是白费口舌。只有用喜来平和,这就是民间很多地方,在失去亲朋好友或者失意沮丧的时候,会有“冲喜”做法的原因。《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过度悲伤,因郁郁寡欢而早夭废命。而同患悲气的贾宝玉,因开心快慰之“冲喜”疗法,则起到了明显的缓解作用。否则,以宝玉之情种,如何能躲过此关?
第四,思伤脾,怒胜思可养脾
思则气结。从病理上看,思虑过度而至劳神,则伤损心脾,引起气机郁结,身体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脾气不运的情况,继而出现心神失养等疾病的症状。这就是很多科学家在潜心研究一个东西的时候会废寝而“忘食”的生理原因,也是很多相思的女孩,脘腹痞胀,能三两天不吃饭地呆在闺房不出门的道理所在。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拿身边常见的失恋来看,一般会有这样的画面:姐姐、妈妈等轮番上阵,说一些“两个人的事情,哪能想怎样就怎样,事情已经如此,总不能不吃饭呀”之类的话。你去观察,往往是苦口婆心没有什么效果。而爸爸却生气地并狠狠地说一些:“身体是自己的,这么久一封信一个电话都没有,为这样的男人值得吗?”之类的话,渐渐地,失恋女孩的那扇门就会被打开。
这是为什么呢?怒胜思。怒在肝属于木性,思在脾属于土性,“木克土”而怒胜思。爸爸的话,是在孩子“过思”的时候,调集了其身体内的“恨”,让其气结的情志得到平抑,进而从思虑的病态中走了出来。中医上甚至讲“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就是说,还可以采用激将法、欺辱等方法触怒思症者,不仅是相思病,现在的疑心病、强迫症等都可以用。
第五,恐伤肾,思胜恐可养肾
如果见到过被吓到的人,你就会发现,那些受到恐吓的人,往往在瞬间脸色就会变得苍白。被恐吓的人几乎没有面色红润的。不仅是脸色有变化,甚至还有吓死人的事。所以,惊恐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很严重。
如金元时期有一位叫张子和的名医,曾治疗一位女病人。该妇人因夜宿客栈时,遇盗贼放火抢劫而受惊恐过度,从床上摔下来。从此以后,只要听见有一点响声,便会惊倒,不省人事。用各种药物治疗一年多而不见效,迫使家人行动都蹑手蹑足,不敢碰出一点声响。张子和认定其为惊恐所伤,采用“思胜恐”法治疗。他叫两个侍女,抓住病人的两手,按在高椅上,面前放置一小茶几,说:“娘子请看这里。”便用木块猛击小茶几,病人大惊,张子和忙解释:“我用木块击茶几,有什么可惊慌的呢?”待她稍平静后,又击一次,引起的惊恐就轻缓些了。再等一会儿又持续击了三五次。以后又用木杖击门,进一步叫人在她背后敲击窗户,病人逐渐变得安定。当天晚上又叫人敲击她的窗子,病人也逐渐习惯,不再晕倒。一两天之后,妇人即使听到打雷也不惊惧了。
中医认为,恐则气下,所以恐惧过度的时候,肾气不固而气泄于下,肾精不能上奉,出现心肾不交的情况,那么,在病理上就容易出现二便失禁、精滑遗泄、坐卧不安等严重的症状。这个时侯,采取的方式就是“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也就是人们平常所用的,在一个人恐惧的时候,告诉他们要“思前想后而后行”来安慰和劝服恐惧者。
情志致病更治病,从喜、怒、悲、思、恐出发,我们知道:心属火,在志为喜,喜悦则心和;肝属木,在志为怒,怒息则肝泰;肺属金,在志为悲,悲解则肺舒;脾属土,在志为思,思静则脾健;肾属水,在志为恐,恐安则肾萌。五种情志首尾相接,前后相应,组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健康“呼啦圈”。“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宅”。就像生活要安居才能乐业一样,只有“五主”(喜怒悲思恐)在其正位,才能安其“五宅”(心肝肺脾肾)。所以,一个人如果活动适度,情志如常,身体自然就会健康。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认为《黄帝内经之情志养生》为你铺就的不仅是健康之路,还有人性的感悟,更有为人处世上的意外收获:
展现中医文化,破解喜怒哀乐背后的养生之道;
直击人性弱点,呈现为人处事背后的方圆之道;
纵论男女情爱,保鲜阴晴圆缺背后的婚姻之道;
打开心灵智慧,回味酸甜苦辣背后的人生之道。
刘从明
己丑年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文摘 祝由,早期的心理治疗
早在数百年前,在西方还没有开始关注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之前,《黄帝内经》已经在较为系统的层面上开始阐释情志养生了。撇去那些先后的顺序不说,情志养生也算是中西医纷争的一个较好的“劝架”的话题,因为在情绪对身体影响这方面,二者也算是小有共识。
近来,一些学校一些医院开始有了正式的心理诊疗,在前几年,这还被很多人当作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事实上,利用这种方式来帮助恢复人体的健康,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自然,那时候人们不叫“心理治疗”,而是叫“祝由”,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听我们慢慢给你说来。
祝由,“祝”即“咒”,“由”即病的原由。可以看作是祝说病由的简称。病由就是病的缘由,这很容易明白,至于祝说,我们现在不妨对当时的情况做这样的理解,就是当时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阎王是掌管人生死的,所以,人要健康,就必须跟以阎王为首的大小鬼们打个招呼,或者上点贡品,或者说点好话。就跟那些找人帮忙要请人吃饭洗桑拿,或者要送礼是一个道理。当时的“心理治疗师”就是通过自己对于鬼神的祝祷和打点,从而帮助世间病人消灾免难,以解除病人疾患。从当时的“临床经验”来看,祝由之法,是在一些中草药辅助的基础上,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
当然,这在当时的确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对于那个生产力相对比较低下的年代,人们普遍地比较“迷信”的年代,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这就像我们有的年轻妈妈,夜里为了让特别兴奋的宝宝睡觉,就会说有鬼来抓不睡觉的小孩一样。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后面要说的情志相胜治疗法,古人的“祝由”之法是用“思胜恐”的方法消除了人们对于自身疾患的担心,而年轻妈妈们则是采用“恐胜喜”之法来防止孩子的过度兴奋和不眠。
不仅仅是古人如此,也不仅仅是现在的小孩子如此,事实上,人食天地之气所以生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然而,黄帝曰:“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除了七情、六淫外,还有尚未被认识的治病因素,那就是“鬼神致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