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46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802337367 ·条形码:9787802337367 ·版本:第1版 ·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作物光温生态 |
 |
|
 |
作物光温生态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46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802337367
·条形码:97878023373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作物光温生态》以我国主要作物为主要对象,以我国学者近90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对作物发育光温生态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进行探讨。《作物光温生态》依据大量实验结果,对作物发育光温生态外在表现基本规律进行的理论创新主要有以下3点:①着重阐明了作物发育光温生态特性时空递变现象,阐明了作物光温生态型原生分布的时空递变与其原产地光周期和温周期条件时空递变的对应性,及不同作物不同光温生态型品种异地异季种植时生育期等性状的时空递变规律,提出按品种光温生态递变过程中光温生育期稳定性大小进行动态的光温生态型分类,还提出了作物品种光温生态特性和光温生态型分布的时空递变表。②研究论证了作物光温生态时空效应的叠加现象,在作物品种光温生态型形成过程中,在作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在作物异地异季引种过程中,都存在光温生态时空效应复杂的叠加。③研究论证了在作物个体发育全过程中光温生态反应随光温条件的季节性递变而发生相应的阶段性递变,指出不是只在营养生长期才存在对光周期和温周期的特定的阶段性要求。《作物光温生态》还对20世纪曾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李森科植物阶段发育理论进行了讨论和客观评价。
《作物光温生态》分为10章,前5章分别对我国有代表性的、具有不同光温生态特性的24种作物(其中突出水稻、小麦和大豆)近几十年来的光温生态研究主要成果进行简介、归纳和分析;第六章是对所有作物共同的光温生态外在表现基本规律的初步探讨;第七章进一步对作物光温生态变化的内在动因即基因调控和生化机制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简介;第八章对作物生育期的光温生态定量研究即模拟模型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简介;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对作物光温生态研究成果在我国作物育种和栽培上的应用进行讨论。前5章关于24种作物的综述都可以独立成篇;第六、七、八三章着重对一般性原理进行探讨;第九、十两章则着重联系我国的作物生产实际讨论应用。
《作物光温生态》参考并引用了一些相关文献,其中的主要研究成果分别扼要录入《作物光温生态》有关章节。为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还将重要文献列于文后。同时,《作物光温生态》还有5个附件,向读者提供了一些与作物发育光温生态有关的常用数据和资料,还简介了其他30种作物的光温生态特性。
作者简介 严斧,1938年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1981年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水稻生态),农学硕士。吉首大学教授。1959—1978年曾长期在湘西从事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1982年以后,曾先后任教于湖南农业大学和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原武陵大学),主讲过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旅游地理学、生物专业英语等课程(本科生、研究生)。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在作物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和长江生态等应用生态学方面。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研项目9项。发表过5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两部(《农业生态学》,与骆世明、陈聿华合作编著,1987年出版;《旅游生态学》,2004年出版)。
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给“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证书和奖章。1993年起成为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西部综合开发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张家界市科协名誉主席。曾任湖南省张家界市第一、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第一、二届市科协主席。
编辑推荐 《作物光温生态》以我国主要作物为主要对象,以我国学者近90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对作物光温生态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进行探讨笔者在自己的试验研究中和多年搜集、研读大量有关各种作物光温生态研究的文献时发现,看似纷纭复杂的作物品种的光温生态现象,其实是有共同规律可寻的……
目录 第一章 水稻光温生态研究
第一节 中国野生稻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光温生态特性
一、稻属的野生种和栽培种
二、中国野生稻资源考察、研究与利用
三、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四、普通野生稻种的光温生态特性
第二节 栽培稻种的起源、传播和分布
一、世界栽培稻种的起源和传播
二、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传播
三、水稻生产分布和生态区划
第三节 栽培稻种的生态分化与基本生态类型
一、生态分化
二、基本生态类型
三、亚洲与非洲热带水稻品种生态型
第四节 中国水稻品种资源及其光温生态特性演变概况
一、中国水稻常规品种资源概况
二、中国水稻常规品种与杂交水稻光温生态特性演变概况
第五节 水稻光温生态研究历史的回顾
一、关于常规水稻品种阶段发育的研究
二、关于水稻品种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高温短日生育期)的研究
第六节 水稻常规品种的感光性
一、与水稻品种光周期感应有关的概念
二、品种感光性分级
三、品种地理纬向分布与感光性的关系
四、品种熟期性与感光性的关系
五、籼、粳品种感光性的差别
六、光温生态效应互作
七、光周期反应与稻株器官的关系
八、光周期反应的叶龄与秧龄效应
九、两重光周期反应
十、第一光周期反应和第二光周期反应
十一、光周期效应的可逆性
十二、日长变化趋势和日长幅度与品种光周期反应特性的关系
第七节 水稻常规品种的感温性
一、品种感温性的概念与分级
二、品种地理分布与感温性的关系
三、品种熟期性与感温性的关系
四、籼、粳品种感温性的差别
五、水稻发育与积温
六、地温与水温对水稻发育的影响
第八节 水稻常规品种的短日高温生育期(基本营养生长性)
一、概念的发展
二、短日高温生育期的分级
三、品种类型问短日高温生育期的差异
四、短日高温生育期与品种感光性和感温性的关系
第九节 中国水稻常规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
一、光温生态型(光温反应型)
二、气候生态型
三、中国区域性地方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
第十节 水稻常规品种光温生态特性的时空递变
一、地理性递变
二、季节性递变
三、从光温生态递变的观点来划分水稻品种光温生态型
第十一节 杂交水稻光温生态研究
一、杂交水稻及其亲本的光温生态特性和光温生态型
二、杂交水稻光温生态特性与亲本的关系
三、杂交水稻光温生态特性的时空递变
第二章 小麦光温生态研究
第一节 小麦的起源、传播及其生产分布和生态区划
一、小麦属的种
二、小麦的起源和传播
三、小麦的生产分布和我国小麦气候生态区划
第二节 小麦光温生态特性和阶段发育
一、小麦的春化特性和春化阶段
二、小麦的光周期反应和光照阶段
三、小麦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的始期与末期
四、小麦发育与积温
五、光温生态效应互作
六、冬型小麦品种春化过程中的短日光周期效应
七、小麦不同发育阶段对光温条件的反应
八、小麦主茎总叶数与光温条件的关系
九、小麦幼穗分化与光温条件的关系
十、光温条件对小麦株高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普通小麦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分类
一、中国小麦品种资源概况
二、普通小麦品种生态型的研究进展
三、分类依据
四、分类方案
第四节 小麦光温生态特性的时空递变
一、地理性递变
二、季节性递变
三、从光温生态递变的观点来划分小麦光温生态型
第五节 对T.李森科阶段发育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评论
一、T.李森科植物阶段发育理论的产生和基本观点
二、对T.李森科植物阶段发育理论的简要评论
第三章 大豆光温生态研究
第一节 中国的野生大豆
一、中国野生大豆资源及其空间分布
二、野生大豆光温生态特性及其时空递变
三、野生大豆的光温生态类型
第二节 栽培大豆的起源、演化、传播、分布和生产分区
一、起源地
二、野生大豆向栽培大豆的演化
三、栽培大豆的传播及我国大豆的生产分布和区划
第三节 中国栽培大豆品种资源概况和品种熟期组与生态型划分
一、中国栽培大豆品种资源概况
二、大豆品种熟期组划分
三、中国大豆品种气候生态型分类
第四节 栽培大豆品种的光温生态特性
一、光周期反应
二、感温性
三、“长青春期”、“短青春期”和扁茎大豆品种的光周期反应特性
四、光周期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五、区域性大豆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
第五节 栽培大豆品种光温生态特性的时空递变
一、光温生态型的纬向递变分布和季节递变分布
二、不同熟期品种生育期等农艺性状的时空递变
第六节 栽培大豆开花后的光周期反应、前期光周期处理的后效应和开花逆转
一、栽培大豆开花后的光周期反应
二、大豆前期光周期处理的后期效应
三、大豆后期长日处理发生开花逆转
第七节 大豆结荚习性及其与品种光温生态特性的关系
一、大豆结荚习性
二、结荚习性与品种光温生态特性的关系
第四章 其他禾谷类作物、油料作物和棉花光温生态研究
第一节 玉米光温生态研究
一、玉米的起源和传播
二、中国玉米的生态分布和生产区划
三、中国玉米品种的基本类型和资源概况
四、玉米的感温性与有效积温
五、玉米的光周期反应特性
六、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玉米种质对光周期反应的差异及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七、玉米的器官形成与品种光温反应特性的关系
八、玉米地方品种的气候生态型
九、玉米生育期等植株性状的时空递变
第二节 高粱光温生态研究
一、高粱的起源、传播和分布
二、高梁的光温生态特性
第三节 谷子(粟)光温生态研究
一、谷子的起源、进化和传播
二、中国谷子的生态与生产区划
三、中国谷子的品种资源概况
四、谷子的地理生态群
五、谷子的光温生态特性
六、谷子生育期的时空递变和叠加变化
七、谷子的生育型
第四节 黍稷光温生态研究
一、黍稷的起源、进化和传播
二、中国黍稷的生态与生产区划
三、中国黍稷的种质和品种资源概况
四、黍稷的光温生态特性
五、中国黍稷品种的光温生态型
第五节 大麦光温生态研究
一、大麦的起源、传播和生态分化
……
第五章 麻类,薯类,糖料作物和烟草光温生态研究
第六章 作物光温生态基本原理探讨(一)
第七章 作物光温生态基本原理探讨(二)
第八章 作物生育期的光温生态模型
第九章 作物光温生态原理在作物育种,引种和良种繁育上的应用
第十章 作物光温生态原理在作物布局和栽培上的应用
附件
参考文献
……
序言 阳光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能量源泉;光周期是诱导作物进行生长发育的自然信息;自然界的温度是对作物生长发育外界能熵环境的量度,这种能熵虽不能被作物同化,但却是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即任何作物的任何生命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人们一直十分重视对阳光和温度与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关系,即作物光温生态的研究。
作物光温生态研究的范畴很宽广。就光照而言,可以从光周期、光质、光照强度等多个方面去研究光照与作物的生态关系;就温度而言,可以从温周期、积温、气温、水温、土温等多个方面去研究温度与作物的生态关系。就研究的侧重点而言,如果侧重研究光温与作物光合生产的关系,可称为作物光合光温生态研究;如果侧重研究光温与作物产品品质的关系,可称为作物产品品质光温生态研究;如果侧重研究光温与作物育性的关系,可称为作物育性光温生态研究;如果侧重研究光温与作物发育的关系,可称为作物发育光温生态研究。本书所讨论的作物“光温生态”,只限于作物发育光温生态。作物发育光温生态的研究,是作物生态学和作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地的各种作物及其品种,都在各自特定的由气候、土壤、生物等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和特定栽培条件下生长发育。在众多外界生态因子中,以光周期和温周期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大。各种作物及其品种,在不同光温生态条件下经历了长期的系统进化过程,适应形成了各自对不同光温生态条件的特定要求和特定反应。这种特定的光温生态特性,表现为各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在相同的光周期和温周期条件下,有不同的生育期、不同产量形成过程和不同的产量结构与产量,以及同一作物品种在不同的光周期和温周期条件下,也有不同的生育期、不同产量形成过程及不同的产量结构和产量。因此,作物品种的光温生态特性与作物生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文摘 插图:

二、中国水稻常规品种与杂交水稻光温生态特性演变概况
我国水稻良种选育推广工作和品种格局的变化,从1949年以来,大致上经历了4个阶段,在这4个阶段中,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育种目标和推广品种(组合)的光温生态特性,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以评选利用地方良种和从地方品种中进行系统选育为主。品种光温生态型构成基本上保持了传统格局,即东北、华北、西北稻区以对光周期钝感或弱感的早、中粳稻品种为主;南方各稻区以对光周期钝感或弱感的早、中籼稻品种为主,但感温性、感光性均强的低产的双季晚稻地方品种仍占有相当比重。这一阶段中系选出的著名良种有陆财号、南京1号、莲塘早、水源三百粒、老来青等,都曾大面积推广,对当时水稻增产起过重要作用。这一阶段中偏重于早、中稻良种的选育,60年代初在长江流域曾研究推广将早、中稻品种改作连作晚稻栽培,但在选育感温性、感光性均强的双季晚稻良种方面无重大进展。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南方稻区以培育矮秆良种为主。南方各省培育了几百个早、中籼矮秆良种,例如:二九青、广陆矮4号、湘矮早9号、原丰早、广场矮、珍珠矮、窄叶青、桂朝2号等,由于这些品种的光温生态适应性较广,因而推广面积都很大,例如:珍珠矮的最大年推广面积近200万hm2。20世纪70年代中期,矮秆品种的播种面积超过3500hm2。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晚稻则大力推广感温性、感光性均强的主要来自太湖流域的晚粳良种,形成了大面积的早籼晚粳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