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页码:17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21303829X ·条形码:97872130382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也曾笑看吴钩 |
 |
|
 |
也曾笑看吴钩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页码:17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21303829X
·条形码:97872130382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也曾笑看吴钩》内容简介:历史从来都不可能只有一张面孔,《也曾笑看吴钩》呈现的是它鲜活的一面。从富有传奇色彩的先秦剑客,到千古留名的帝王将相,作者的视角新颖独特,为读者展开了一卷清新生动的历史人物画卷。《也曾笑看吴钩》事给你的不仅是阅读的快感,更多的是全新的历史体验。数千年历史就像是一部男人史。那些“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的英雄们被神话太久了,《也曾笑看吴钩》解读的是一种人性的本真。
作者简介 曹鸿涛,1980年出生于安徽无为,2002年毕业于解放军理工大学。曾在机关做过文字工作,后来供职多家报社。出版有长篇历史随笔《老子博客》、《大明遗事录》等。
目录 第一章 刺客卷
一、鱼肠数寸锋,座上流将血——专诸刺王僚:智力与武力的完美结合
二、杀妻事吾君,断臂刺庆忌——要离的剑客生涯
三、门客家臣义莫俦,漆身吞炭不能休——豫让毁容杀人秀
四、知遇剑出鞘,泄仇自毁容——聂政行凶疑案
五、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风度翩翩的失败者荆轲
第二章 猛士卷
一、涿鹿未销初败血,新安顿雪已坑魂——盐商蚩尤的军旅生涯
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的特异功能
三、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死于数学问题的“齐国三杰”
四、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装——铁血男儿项羽的情事
五、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吕布的职业生涯
第三章 狂士卷
一、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接舆理发记
二、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祢衡骂人艺术
第四章 才子卷
一、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完美策划案
二、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曹植《洛神赋》背后的故事
三、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与大小周后的爱情故事
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奉旨填词柳三变
……
序言 历史从来都是二手三手甚至成百上千手的,一手的历史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刚刚过去的那一秒历史,也是语焉不详的。用历史学的专业术语来说,有所谓第一历史和第二历史。而我不是学历史的科班出身,甚至一直没有和历史有过瓜葛,我所做的,只是按照我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来讲一些故事。
这本书就是我讲故事的结果,尽管它表面看上去带有很明显的大话味道,但我在写的时候是严肃的。
林贤治先生十年前在“流亡者译丛”的总序中说:“什么是历史?它是与人类尊严密切相关的伟大的集体记忆。……甚至可以说,那些袒呈的个体生命,千疮百孔的灵魂,比历史学家的关于民族、国家、政党的一鳞半爪的记载,或者梳理得整整齐齐的材料更真实、更可靠。”我向来害怕所谓伟大,但是如果上述对历史的界定成立的话,即使我的文字再糟糕,它们也属于“伟大的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可以为我的这个结论做一个佐证。
我一直相信这种集体潜意识的存在。所谓正史,由于太多与政治的瓜葛,使得其与第一历史的接近程度显得面目可疑,即便其中所说的都是些史实,但其选择性和功用性让正史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工具。在那里,太多高大全的存在让人阅读的时候不得不心生疑窦。正是如此,我更为追捧的是鲁迅的《故事新编》和王小波的《红拂夜奔》,我宁愿相信这是历史的真相,因为它们更加人性化一些,也更具合理性。
《也曾笑看吴钩》原名《士说新语》。“士”本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的称呼,后来也慢慢演变为对男性的统称,与女性相对——“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士说新语”,无非是拿些历史上的男人来说事,无论是作为刺客的侠士,还是猛士、狂士和才子们,选取他们皆是看中他们生活中的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既是“新语”,就不同于正史的严肃叙事,当然也并非毫无根据的“大话”,无非是想以一种轻松的笔调讲述那些年代久远的故事。其目的并不在于一定要重现这些人的原貌,只是为了让史书中的人物更鲜活丰满一些。
譬如书中说到的荆轲,在《史记》的记载中,留下了太多的疑点,有时候细读起来,甚至会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一个传说中那样豪气冲天的侠客。“风萧萧兮易水寒”两句,更多的也是一种悲怆和凄凉,而与侠士的开阔胸襟相去甚远。基于此,书中对荆轲一贯的形象进行了较大的“篡改”。好在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专著,它只是一本小说,我希望带给读者的,是一个在我笔下显得丰满合理的荆轲,他甚至和历史上的那位著名侠客无关。
数千年历史就像是一部男人史。而那些公侯将相也好,百姓庶人也罢,文治武功,千古风流,都已被雨打风吹去了。如今面对这些已被风干的名字,我们似乎很难想起,他们也曾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功过与成败,我们都无力评价,唯有对着历史,空发一声长叹。
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和周为军先生,让我的这些狂想和慨叹得以印刷成册。
2008年4月曹鸿涛作于大兴
文摘 一、鱼肠数寸锋,座上流将血——专诸刺王僚:智力与武力的完美结合
(一)
遇到专诸的时候,伍子胥正在逃离自己的祖国,那时候他的内心充满了忧伤和仇恨。
伍子胥出身楚国名门,是个高干子弟。同时他又不是一般高干家庭的那种纨绔子弟,而是个光耀门楣的好苗子。少年时期他不仅天资聪明饱读兵书,而且孔武有力,也算是文武双全。
就在伍子胥即将长大成人,可以在楚国做个骁勇善战的上将军时,他的家族遭了些变故。这些变故是乏善可陈的,无非是他的父亲伍奢出于某种原因,或者是太过显摆得罪了政敌,或者是说错了什么话得罪了楚平王,总之后来是招来了杀身之祸。不仅老头儿自己丢了性命,儿子伍尚,也就是伍子胥的哥哥,也陪着被押去刑场受了一刀之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场变故,造就了伍子胥这位后来赫赫有名的军事家。
当伍奢父子被绑缚在刑场的时候,伍子胥仓皇逃离了楚国。作为一个有志青年,逃离自己的祖国改投别国是需要勇气的。然而伍子胥别无选择,楚平王不是傻子,他深知“斩草除根”的重要性。如果留在楚国,伍子胥只有死路一条。
就在离开楚国的一瞬间,伍子胥的内心已经背叛了自己的祖国。他的脑海里想到的,只有父兄之仇;他想要做的,就是要去往吴国,引兵来推翻自己的祖国。
就这样,他遇到了专诸。
(二)
关于当日伍子胥遇到专诸的情形,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即使是学识最为渊博的历史学家,也不能完全呈现那时的每一个情节,甚至连说个大概也不能。而对于说不清楚的事情,人们总以为神秘,总是试图去探究,非要搞个水落石出不可。这样便促使一些投机取巧者在找寻历史真相的道路上一无所获时,便信口开河编造了些完美情节,这些情节完美无瑕,妙趣横生,自然很快就被人们口口相传。
一种说法是伍子胥离开楚国后,便雇了条船顺江而下。一则可以避开陆路处处关卡的查问,二则也好沿江看看风景。那时候的长江两岸还没有今天这么多楼房,江水也没有被污染,伍子胥尽管心怀父兄被杀之仇,被这些青山绿水一陶冶,心情倒也就慢慢好起来。当他在无锡走马港登岸的时候,不幸遭到了驿卒的刁难。
驿卒以伍子胥身份不明为由,要拘捕他,实际目的则是看这位公子衣着华丽,想必出身富贵,想要敲个肥竹杠。伍子胥哪里懂得这其中的潜规则,他在楚国的时候久居似海侯门,恐怕陌生人去他府上都要给他门上人递个一两二两的“红包”,才能获得通禀机会,他哪里曾为这等小事给过别人好处。他只当吴国的风气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