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第1辑)55:通典·职官典(上下)(全文注音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页码:78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538723781 ·条形码:97875387237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第1辑)55:通典·职官典(上下)(全文注音版) |
 |
|
 |
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第1辑)55:通典·职官典(上下)(全文注音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页码:78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538723781
·条形码:97875387237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编选这套《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丛书的过程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披沙拣金的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彻底梳理,力求使广大读者能够系统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准确地把握中华民族绵绵不息的古代文脉以及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包罗万象的宏大气派。多年来,我们组织了诸多人次的相关调研,从中了解到,广大读者一直都在以极大的热情期待着能够看到一套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全景的丛书。为此,这套《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丛书以前所未有的庞大容量,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这套《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丛书的特点是:所有文字都注以汉语拼音;所有,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化都会在这里相继亮相;所有文献全部幂用中文简体横排,尽最大限度地将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文献以一种极其便利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相信,上述这些特点 将会不同程度地提高中国古代文化在社会中的普及率。
目录 上 册
第一卷
历代官制总序
要略
官数
官品
设官沿革
封爵
三公
宰相
三老五更
禄秩
第二卷
三老五更
三公总叙(四辅二大附)
太师
太傅
太保
太宰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马
总叙三师三公以下官属
第三卷
宰相(并官属)
门下省
侍中
侍郎
给事中
散骑常侍
谏议大夫
起居
补阙
拾遗
典仪
城门郎
符宝郎
弘文馆校书
中书省
中书令
侍郎
舍人
通事舍人
集贤学士
史官
主书
第四卷
尚书上
尚书省(并总论尚书)
录尚书
尚书令
仆射
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
员外郎
历代尚书(八座附)
历代郎官
历代都事主事令史
行台省
第五卷
尚书下
吏部尚书
侍郎
郎中员外郎
司封郎中 员外郎
司勋郎中 员外郎
考功郎中 员外郎
户部尚书
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度支郎中 员外郎
金部郎中 员外郎
仓部郎中 员外郎
礼部尚书
侍郎
郎中 员外郎
祠部郎中 员外郎
膳部郎中 员外郎
主客郎中 员外郎
兵部尚书
侍郎
郎中 员外郎
职方郎中 员外郎
驾部郎中员外郎
库部郎中 员外郎
刑部尚书
侍郎
郎中 员外郎
都官郎中 员外郎
比部郎中 员外郎
司门郎中 员外郎
工部尚书
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屯田郎中 员外郎
虞部郎中 员外郎
水部郎中 员外郎
第六卷
御史台
第十一卷
武官下
大将军(并官属)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
四征将军
四镇将军
四安将军
四平将军
杂号将军
监军(军师祭酒理曹掾属附)
三署郎官叙
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
四中郎将(东西南北)
杂中郎将
折冲府(果毅别将等附)
三都尉(奉车驸马骑奉朝请附)
下 册
第十二卷
东宫官
东宫官叙
太子六傅(三太三少)
太子宾客
太子詹事
丞
主簿
司直
太子庶子
中允
司议郎
中舍人
舍人
通事舍人
谕德
赞善
崇文馆学士
洗马
文学
校书
正字
典膳郎
药藏郎
内直郎
典设郎
宫门郎
太子家令
丞
主簿
食官署
典仓署
司藏署
太子率更令
丞
主簿
太子仆
丞
主簿
厩牧署
左右卫率府(副率以下官属)
左右司御率府
左右清道率府
左右监门率府
左右内率府
太子旅贲中郎将
太孙官属
第十三卷
王侯总叙
历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属附)
第十四卷
州郡上
司隶校尉
州牧刺史
总论州佐
别驾
治中
主簿
功曹书佐
部郡国从事
典郡书佐
祭酒从事
中正
都督(总管、节度、团练、都统等使附)
都护
第十五卷
州郡下
京尹(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南尹
留守附)
郡太守
总论郡佐
郡丞
长史
司马
录事参军
司功
司仓
司户
司兵
司法
司士
参军事
经学博士
医博士
中正
通守
五官掾
督邮
郡尉
县令
总论县佐……
……
序言 儒家者流,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何哉?其患在于习之不精,知之不明,入而不得其门,行而不由其道。何以征之?夫《五经》群史之书,大不过本天地,设君臣,明十伦五教之义,陈政刑赏罚之柄,述礼乐制度之统,究治乱兴亡之由。立邦之道,尽于此矣。非此典者,谓之无益世教,则圣人不书,学者不览,惧人冗烦而无所从也。先师宣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七十子之徒,宣明大义,三代之道,百世可师。而诸子云云,猥复制作,由其门则其教已备,反其道则其人可诛。而学者以多阅为广见,以异端为博闻,是非纷然,塞胸满腹,澒洞茫昧,而无条贯。或举其中而不知其本,原其始而不要其终。高谈有余,待问则泥。虽驱驰百家,日诵万字,学弥广而志弥惑,闻愈多而识愈疑,此所以勤苦而难成,殆非君子进德修业之意也。今《通典》之作,昭昭乎其警学者之群迷欤!以为君子致用,在乎经邦,经邦在乎立事,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随时。必参今古之宜,穷始终之要,始可以度其古,终可以行于今,问而辨之,端如贯珠,举而行之,审如中鹄。夫然,故施于文学,可为通儒,施于政事,可建皇极。故采《五经》群史,上自黄帝,至于我唐天宝之末,每事以类相从,举其始终,历代沿革废置及当时群士论议得失,靡不条载,附之于事。如人支脉,散缀于怖。凡有八门,勒成二百卷,号日《通典》。
文摘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