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807332848 ·条形码:97878073328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运河名城无锡 |
 |
|
 |
运河名城无锡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807332848
·条形码:97878073328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大运河是地球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为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大运河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河是无锡的母亲河。悠悠两千多载的运河水孕育了无锡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运河名城无锡》既叙述了无锡与运河的根脉相连,又道出了无锡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
编辑推荐 大运河无锡段的一些河段是大运河的发轫和开端。公元前486年以前,吴王夫差利用包括他先祖太伯于公元前11世纪开凿的太伯渎在内的故吴水道,贯通了门姑苏至长江的运河。
目录 运河源流与文化遗存
太伯开凿太伯渎
胥溪胥浦与闾江
夫差沟通江淮
范蠡开挖蠡渎
黄歇与江南运河
无锡大运河变迁
古运河绝版之地
天关地轴两水墩
仓库堆栈北仓门
江尖渚上团团转
明代东林书院
民族工业遗产
惠山古镇祠堂群
香灯香汛与庙会
北塘香灯
三月香汛
八庙赛会
赛龙灯和放河灯
傍河而兴的工商名城
北塘直接到南塘
运河兴起造船业
城南一望满窑烟
曹氏冶坊誉神州
酒中极品有惠泉
泥人陶瓷土特产
运河运送游人来
米市丝市布码头
布码头
米市
丝市
放款码头
民族工业发祥地
业勤广勤与广丰
茂新福新与申新
永泰隆昌与兴业
升昌裕昌与慎昌
九丰锦丰与庆丰
丽华丽新与协新
乡镇工业的兴起
得天独厚的山水名胜
太湖佳绝在鼋头
太湖内湖五里湖
翠屏环立峄嶂山
锡惠山区多古迹
太湖马山神仙岛
鸿山鹅湖湿地园
阳山温泉桃花源
黄山君山瞰长江
宜兴的洞天世界
钟灵毓秀的历代名人
政治风云人物榜
有心报国无力回天
冷血热血洗涤乾坤
变法自强兴利致富
赴汤蹈火一生为民
著名实业家国家领导人荣毅仁
科苑群星耀中华
古代的水利学家嵇曾筠、嵇璜
古代医学家许叔微、沈金鳌
我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华蘅芳
现代物理学开拓者钱伟长、王补宣
现代化学开拓者邹承鲁
开创中草药化学研究的赵承嘏、王序
我国航天材料奠基人
我国菌物学先驱
创造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现代毕舁
我国机器人之父
国际著名电机学家
学林硕彦垂青史
地理学家、旅行家
历史地理学家
明清史学家计六奇
近代文献学家
百科全书式学者
语言学大师
国学大师钱基博、钱穆
填补南明史空缺的钱海岳
当代文化昆仑
当代教育家唐文治、俞庆棠
经济学家陈翰笙、孙冶方、薛暮桥
画苑风流溢华彩
中国画祖
开创淡逸画风
明代墨竹国手
我国漫画开拓者
山水画家钱松品
花鸟画家杨建侯
水彩画家程及
漫画大师华君武
乐声长留天地间
刊行首部琵琶谱的华秋苹
一代国乐宗师刘天华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音乐史学家杨荫浏
南鼓王朱勤甫
合唱指挥家聂中明
著名词曲作家王莘
文坛名家传佳什
悯农诗人李绅
南宋四大诗人之一尤袤
词作家顾贞观
杂剧家杨潮观
词作家蒋春霖
我国童话宗师孙毓修
散文家陈源
戏剧理论家陈瘦竹
悠久历史到现代征程
史前先民生活景
吴越春秋功与过
无锡地名见楚秦
三次移民汉唐间
无锡富庶始宋元
明代商市更繁华
抗击倭寇留青史
热血丹心话东林
英勇悲壮抗清兵
痛歼洋人侵略军
求强求富救国路
辛亥革命在无锡
讨袁与齐卢兵灾
党组织建立前后
抗日救亡的怒火
抗击强暴入侵者
抗战胜利到解放
迈步走向现代化
后记
……
序言 中国大运河是地球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为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大运河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无锡段的一些河段是大运河的发轫和开端。公元前486年以前,吴王夫差利用包括他先祖太伯于公元前11世纪开凿的太伯渎在内的吴古故水道,贯通了自姑苏至长江的运河。公元前486年,又从邗城(今江苏扬州西北)开凿通向淮河的水道。后来,又开凿沟通泗水、济水、沂水的运河,运河总长几达后来大运河的一半。
夫差贯通吴古故水道后,无锡先民为了饮水、用水、交通的方便先后在运河两岸定居,逐渐形成了村落,有的村落发展成了街镇。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无锡在运河旁的一个较大市镇建立了县城,成了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隋贯通京杭大运河后,南来北往的船只日益繁忙,无锡城区运河两岸形成了大市、中市、南市等街市,并在运河上建造了桥梁。商业、手工业日渐兴盛。无锡农村以手工纺织为主要副业,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明代已形成了布码头。
明代嘉靖年间,无锡人民筑城抗倭,在运河上设立南、北水关,城区运河仍然通航,大型船只绕城而行,形成了环城运河。此时无锡城市的商业日益繁华,随着清代漕粮的征收改为部分折色(折合银两)后又改为全部折色,折色的银两购粮北运,无锡逐渐成为漕粮采办中心。无锡城区运河两岸形成八段米市。清末,无锡兴起了民族工业,成为我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面粉、榨油、碾米等粮食工业需要大量粮食,加之绍兴酒业酿酒原料和上海人民口粮来无锡采购,无锡米市常年粮食成交量18亿斤左右。1949年,中共华中工委对我国四大米市进行调查,结论为“无锡米市成全国四大米市的第一位”。
文摘 正因为大运河流经无锡穿城而过,很多的商店(行)开设在运河两旁,才形成了这里一条条风貌奇特的街市。无锡的北塘大街、棚下街等傍河街道,过去有着长长的过街顶棚,青石板或砖铺的路面。有一些街道、商店、民居建造在河旁,甚至有部分架设在运河上,门前为街道,屋后有码头。运河两旁建了商店和民居,这就使运河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水弄堂。过去,这样的水弄堂从北塘到南塘,有多个河段可以见到。如今,仅剩下跨塘桥到清名桥900米一段了。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水弄堂还要长600米,吸引了众多的欧美、日本旅游者,他们称这一旅游为“东方神秘之旅”。日本著名诗人中山大三郎写下了《清名桥》的歌词,谱曲后在日本广为传唱。2006年,全国政协考察团考察六省市的大运河两岸,称无锡古运河水弄堂是大运河“绝版之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说:“绝版,就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罗哲文也有这样的比喻:“长城的精华在八达岭,而运河的精华就在无锡(水弄堂)。”
现代地质、考古学者根据无锡地区地质、地貌研究分析发现,在远古时代,这里发生过几次水陆变迁。后来,随着长江、钱塘江挟带的泥沙的淤积,约在6000-10000年前,这里又成为陆地。原始先民们陆续由其他地区移居到这一带能够居住的山坡、冈阜、高墩上。平地仍然有着不少的湖沼、沟渠和沼泽。
3100多年前,太(泰)伯奔吴时,尽管这里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手工业和养殖业,土地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从当时的民众经常入水形成的“断发文身”习俗来推断,这里地多沼泽的地貌可能依然存在。太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改变一小块一小块塘田种植水稻的状况,尽可能地将沼泽地区的积水排泄出去,将田地逐步相连成片,形成一定规模的水稻生产。同时,太伯从中原带来的种麦生产技术,是无法在湿地上运用的。
后记 《运河名城——无锡》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发起组织编纂的《运河名城》丛书中的一本。笔者从汇集资料到编著完稿,历经一个寒暑。完稿后,得到了王耀元、辛道国、蔡家彬、夏刚草、杨锡根等学者的审阅指正,谨致谢忱。
运河是无锡的母亲河。悠悠两千多载的运河水孕育了无锡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运河名城——无锡》既要叙述无锡与运河的根脉相连,又要写出无锡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20万左右的文字是难以包容的,只能采取简要概述的做法。尤其是对历史名人只能扼要介绍突出成就,对山水名胜也只能描写各自独特景貌。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参阅了明清以来的无锡、江阴、宜兴的县志;无锡市县、江阴、宜兴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市志、县志;无锡、江阴、宜兴政协汇编的文史资料;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编写的《无锡文化丛书》;台湾无锡同乡会编纂的《无锡地方文献丛书》以及散见于古籍和当代书刊中有关大运河无锡段,无锡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人物等方面的文献史料。在此,谨向以上编辑写述无锡运河及历史文献资料的单位和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笔者学识有限,书中错讹难免,敬祈读者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