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契约不完备性与组织文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页码:21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11225441/9787811225440 ·条形码:9787811225440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激励契约不完备性与组织文化 |
 |
|
 |
激励契约不完备性与组织文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页码:21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11225441/9787811225440
·条形码:978781122544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化经济前沿文库
内容简介 《激励契约不完备性与组织文化》讲述了:近年来,随着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新兴经济学分支和研究方法的产生,组织内激励契约设计与实施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经济学家们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建立了各种经济激励模型,通过设计组织内的激励契约,特别是诸如工资、奖金、股票、股票期权等货币性报酬激励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解决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目录 第1篇 不完备契约的理论基础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激励契约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学基础
2.2 其他学科基础
第3章 契约与契约的不完备性
3.1 契约的起源及其发展
3.2 契约的种类
3.3 契约不完备性原因
第2篇 不完备契约的深层原因
第4章 被激励者目标多元化与激励形式局限性
4.1 被激励者目标多元化
4.2 “经济人”与经济激励理论模型
4.3 激励契约形式的局限性
第5章 行动与结果间关系的不确定性
5.1 激励报酬模型
5.2 行动的不可观察性
5.3 结果的多因素性和随机性
第6章 产品质量考核问题
6.1 单一产品质量考核
6.2 多种产品加总的质量考核
6.3 团队产品分解
第7章 履约过程中的问题
7.1 契约的不可理解性
7.2 履约障碍
7.3 影响成本
第3篇 不完备契约的文化弥补
第8章 组织文化的激励作用
8.1 文化的概念
8.2 文化作用的二重性
8.3 组织文化的激励作用
第9章 组织文化不同构成要素的激励效果
9.1 组织文化不同构成要素的激励
9.2 组织文化不同构成要素的激励效果比较
第10章 组织信任的实验研究
10.1 信任对组织的重要性
10.2 组织信任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后 记
……
文摘 1)激励内容理论 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至今仍广为流传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他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5种需要,并将这5种需要分为高层次和低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主要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主要从内部使人满足。马斯洛认为,行为人都潜藏着这5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行为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而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甚至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高层次的需要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
奥尔德弗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认为人的需要不是分为5种而是分为3种,即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包括被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两项;相互关系需要是指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1991年,我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毕业,来到东北财经大学工作。在与老师和学生的接触交流中,我深切感受到经济学的神奇和魅力。1997年,师从王询教授,走上了攻读第二硕士学位的求学之路,我忘情地畅游在经济学的知识海洋之中,并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经济学成为我新的精神家园,使自己继续将大部分业余时间花在经济学的书海之中。2003年,我又一次师从王询教授,踏上了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征程。
经济学人是用冷静的头脑思考问题,而经历了七年教育学和心理学规范训练的我,热情有余却冷静不足。于是,我苦苦地在冷静的头脑与热切的愿望之间寻找结合点。五年前,导师的一次学术报告深深地启发了我的思维,开阔了我的视野,我锁定了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领域,即研究激励契约的不完备性问题.无论是激励契约的设计者,还是激励契约的执行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既需要我们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又需要我们用热切的心情去体会,我找到了博士论文的逻辑起点。从此,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构思、写作、修改,几度春秋,最终顺利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导师的精心指点下,结合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们的建议,我认认真真地修改博士论文,完成了这部书稿。我从心灵深处由衷地感谢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