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9787040241143 ·条形码:97870402411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 |
 |
|
 |
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9787040241143
·条形码:97870402411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广大读者
内容简介 《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是2007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的论文集,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和交流此次论坛的成果而编辑出版的。文集共收录论文68篇,其中特约报告3篇,大部分是作者根据在本届论坛上的发言内容整理而成;论坛立项课题研究项目论文8篇,论述了本届论坛所确立的8项立项课题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另外收录投稿文章57篇。这些文章都是经过论坛组委会专家评审确定的,围绕“质量工程”的建设主题进行的交流和探讨,内容涉及精品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实验与实践教学研究、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体系研究、国外电工电子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介绍及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等。论文集的出版对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编辑推荐 《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具有理科特色的电工电子课程质量建设
少学时“电工学”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感受英国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Proteus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中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探讨——基于VC实现网络图论算法的可视化演示课件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电气信息类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浅谈教师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模式
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施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电气信息大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
高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与学新型模式的研究和初步实践
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打造精品“电工学”课程
“电机与拖动”课程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及相关思考
“电路原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提高实验层次和内涵,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实验数据分析——“电工学”教学及实验的质量保障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学生思想状况的探索与实践
“电路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历程与展望
电气信息类“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模拟电路”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电工电子”多媒体教学探讨
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
“电路”课程教学状况及其与工程应用融合的教学方法研究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电工学实验教学“金字塔”模式的改革与构建
浅析“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连续系统零输入响应初始条件的处理
关于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开展分层次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教教学改革的启示
因材施教虚实结合,电子电路课堂教学初探
电工理论:培养电类人才通才教育的必修课——电工理论课程在电类人才培养中作用的研究
MATLAB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评估研究
再谈“数字电子技术”教材中的符号和电路名称问题
电路教学资源库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开展“电路理论”双语教学,培养电学科复合型人才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室电气危险因素分析与隐患问题探讨
基于Multisim8的虚拟电子实验台在数字逻辑实验中的应用
“电子线路基础”实验设计与创新意识培养
电工电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电路”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及实现
基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创建国家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
谈电工实践训练
为学生编写合格的教材——编写教材的经验点滴
国内外在把MATLAB用于信号类课程教学中的差距——论科学计算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电工电子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以新技术类课程建设为龙头,促进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提高
关于嵌入式教育实践的一些探索
“oaten与电磁波”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实验课程的实践与设想
改革电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发现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电工学”课程建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开放性网络化电工电子实验系统的建设与实现
深化“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高等学校电工电子教学资源库建设
……
序言 2007年11月16日到18日,第三届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宾馆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电工电子课程建设”。来自电子与电气信息领域的院士、专家、名师及全国200多所高校的500余位电类课程一线教师参加了论坛。本届论坛围绕质量工程建设这一主题通过专家解读、分会场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本届论坛有幸邀请到北京理工大学王越院士、南京大学郑有蚪院士、东北大学柴天佑院士作了精彩报告。王越院士的报告题为“信息领域大学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发展讨论”,他从哲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等方面深入阐述了信息领域专业基础课程及教学的发展改革中的若干问题,极具启发意义。郑有蚪院士、柴天佑院士分别就信息领域中微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电类课程教学提出的相应要求作了阐述,使参会代表受益匪浅。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质量工程,为此组委会特别邀请了几位专家从多个角度谈了他们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深刻认识和体会。报告内容涵盖了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都是一线教师最关心的质量工程建设内容。其中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作了题为“质量工程中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思考”的报告、南京工程学院陈小虎院长作了题为“多元化、多样式产学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报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曾兴雯教授作了题为“质量工程与电工电子课程建设”的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功璋教授作了题为“分类指导,加强基础,培养创新人才”的报告、西南交通大学杨儒贵教授作了题为“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报告。专家们的解读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为与会代表呈现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盛宴。
在开设的三个分专题会场上,与会代表分别就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更多的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师登上讲台,与代表分享经验和体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新增了立项课题研究项目,论坛组委会从征集到的立项申请中评选出八个当前最受关注、具有较好基础的项目作为本届论坛的立项课题研究项目。作为立项课题研究的成果汇报,八位项目负责人在分会场上分别作了专题发言,引起了现场的强烈反响。代表们在取经验、提建议的基础上,更多地表示出对立项课题研究积极参与的愿望。
论坛将立项课题研究、大会报告、分专题报告和讨论、书面论文交流以及自由交流有机融合在一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促进电类课程教师的交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总结和交流此次论坛的成果,本文集将第三届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的3篇特邀报告、8篇立项课题研究报告以及从所收到的百余份论文投稿中遴选出的57篇优秀论文结集成册,予以出版。
自2005年电工电子课程报告论坛创设以来,始终秉承为广大电类课程教师服务的宗旨,不断凝练主题、精选内容,使其真正成为植入教师心灵的服务品牌。
文摘 插图:

3电工电子课程质量建设(理论课程)3.1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独立设课,且均为必修课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理论课程有微电子与电路基础、电路分析原理、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逻辑电路,实验课程有基础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线路实验和数字逻辑电路实验。实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独立设课,既相互关联又自成体系。
其中“微电子与电路基础”课程为全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是学院成立以后新开设的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器件和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该课程既为将来打算学习计算机方向的同学打开了一个了解电子电路世界的窗口,又为将来打算学习电子方向的同学打下了良好的整体概念的基础。在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辅以“基础电路实验”,这种将“系统”的概念在学习的初期就注入学生大脑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和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例如MIT)不谋而合。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不断地将以往的尖端科学转化为今天的普及知识。因此,在课程的知识点和面方面,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同时及时修订必修课的教学大纲。3.2注重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队伍
经过四十多年、三代教师的不断努力,电子学系已经形成了有规模、有水平、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这个队伍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和学术思想活跃的优良传统,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治学严谨、勤恳敬业。其中许多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同时也是国家科学研究项目的主持人和参加者,他们结合科研的生动教学,深受广大同学的爱戴。3.3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加入到我们的教师队伍,他们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有的还是从国外回来的精英。他们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思想活跃,具有拼搏精神,已经成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年轻教师任课时间很短、缺乏教学经验,必须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保证我们的课程质量,特别是要继承和发扬一些老教师建立起的优秀品牌课程。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配备合理的教师梯队,以老带新。
王楚教授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适合理科学生的电路类课程,并编写了一系列面向21世纪的教材。继王楚教授后,余道衡教授又继续电路课程的建设,使电路分析这门重要的电子类基础课成为北京大学的优秀课程,余道衡教授又培养了胡薇薇接替这门课,现在胡薇薇教授已经承担起这门课的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