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两性 >

中国性研究

2010-04-14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页码:440 页 ·ISBN:7505715135 ·条形码:9787505715134 ·版本:2001年6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性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性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性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页码:440 页
·ISBN:7505715135
·条形码:9787505715134
·版本:2001年6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全书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国性研究”,另一部分是“中国命研究”,共由七十多篇小文章组成,有学术性的,也有通俗性的。第一部分全部围绕着中国人的生殖和两性观念而论述,第二部分则主要围绕着中国“命定生死”的观念加以发散性的多方面阐述。书中引经据典,挥洒自如,还是李敖一贯的风格。


全书大略可分几组:
  第一组《<易经>中的性交文字》、《<战国策>记性交姿式》、《佛经中的性交文字》,是从经典中论述性交之事。指出此事曾公然见之于中国经典,古人并不遮遮掩掩的。遮遮掩掩的伪君子与假道学,乃是后代的我们干的事。
  第二组《且且且且且》、《鸡巴考》、《狂童之狂也!》、《记“阴茎异常勃起”》、《相下部》、《从犀牛看屌》、《中国人的“睾丸情结”》、《柏杨割错了屌》、《可以人而不如鸡巴乎?》、《从“我是嫖客”到“我是鸡巴”》、《政治与生殖器》、《台湾人与鸡巴》、《谨防被阉》《长程射精和中国文化》、《长程射精的另一面》、《神仙也要小便的》、《不随他人说短长》、《生殖器关系的“积极好处”和“消极好处”》、《不要只抓老二!》是环绕在男人生殖器上面的种种讨论和发挥。
  第三组《也也也也也》、《阴部攻防战》,是环绕在女人生殖器上面的种种讨论和发挥。
  第四组《阴毛的发扬光大》、《剃阴毛的另一用处》,是环绕在阴毛上面的种种讨论和发挥。
  第五组《柏杨替武则天乱伦》、《让人肏了三百年才复仇吗?》、《记清朝后宫》、《头大·头大·两头大》、《屁股·屁股·翘屁股》、《一个性交姿式的建议》、《陆小芬的乳房问题》、《新女性战歌附答》、《准露奶头的德政》、《大义裸体》、《有奶没奶都是娘》、《“好为妇人出脱”》、《论难养的》、《鞭子缠身可也!》是以女人地位、女权、女人性格为主的种种讨论和发挥。
  第六组《王八一落千丈考》、《王八过敏症》,是就中国人的王八思想予以论述。王八的形成,男女生殖器缺一不可,当然也在本书范围之中。
  第七组是《营妓考》、《国民党与营妓》、《国民党与“私窑子”》、《国民党“军中乐园”及其他》、《写在<雏妓哲学家>的后面》、《雏妓问题》、《国民党与搞屄》,是以营妓、雏妓和国民党的关系为主的种种讨论和发挥。国民党是一个淫威泛滥下淫风大行的党,在它的统治之下,“汉唐以来,所未有也”的怪事,都会出现,令人称奇。我在这方面有独到的研究,特别作为大特写,收在本书之中。
  在出这本《中国性研究》的同时,我另有一本《中国命研究》出版,使“性”、“命”之学,开万古未有之境界与心胸。《论语》(公冶长)记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史记》(孔子世家)亦记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如今我独发万古之秘,不但文章可得而闻,并且“性命”也可得而闻。孔子生而有知,必当说:“敖也,好勇过我,有所取材。”“著书有道,丘不与易也!”
     
媒体推荐 说说李敖
● 阮 翔


--------------------------------------------------------------------------------

第一次看李敖文章的时候还很小,看不懂,或者说根本不感兴趣。
真正大量阅读李敖是大学的时候。看了《中国性研究》、《国民党研究》、《民进党研究》等等一堆李敖的书。
很多人说看李敖的书很痛快,我基本上没有这种感觉,只是觉得看他在书里面骂人很有趣。其实他骂人的水准并不高,但是直截了当,没有中国文人特有的穷酸气和迂腐。看李敖骂人就好像当了一辈子和尚忽然开始吃肉一样。其实并不是每个和尚都一定喜欢吃肉,但是被禁止吃肉和能吃肉但是不喜欢是有区别的。在大陆出生长大的人常常是不懂得如何写文章的,和文笔、才气无关,大体上是因为脑子里面被浆糊封上的沟回太多的缘故,从小一直到大,无论你是否抗拒,浆糊一层又一层地糊上来了。这个决定了大陆人对李敖的态度,要么极度喜欢,要么无比厌恶。一个吃了一辈子青菜的和尚忽然吃到肉,要么从此离不开了,要么呕吐不止,受不了荤腥气。
李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狂。他很有名的那句话说:白话文,五百年内前三名都是李敖。想起来,可能没有人把这种话当回事儿的。李敖的所谓白话文实在谈不上好,他很多自以为幽默的比喻其实并不高明,也不新鲜。他的杂文中的论点论证在逻辑上常常颠三倒四,而且同样的话,说了又说。给我的感觉是,有时候他可能忽然想起某个说法,某个笑话,自我感觉非常牛,就到处写,这个文章用一下,那个文章引一次。在某种程度上,看李敖的全集肯定是痛苦的,因为他像唠叨的老头子,一句话反反复复地在你耳边说个没完。当然,李敖现在确实老了。
李敖其实不算一个作家,或者说算不上一个好作家。他不具有作家的敏锐和将文字玩弄于股掌之中的灵气,他的文字直白,不是返璞归真,而是他根本没有把文字写得好看、漂亮的本事。像他自己很得意的白话诗《只爱一点点》,其实和一首蹩脚的流行歌曲歌词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这首诗确实被谱曲成一首流行歌曲,但并不流行)。假如他是个作家,那么李敖这个名字早就被人遗忘了。
幸好,他并不是一个作家。
他首先是个文人,更细的分类应该是个学者。
李敖最让我信服的一句话是:别人骂他是王八蛋,我李敖不止骂他是王八蛋还要证明给大家看,他为什么是王八蛋。学者骂人和作家骂人的区别就在于作家骂人是用文字,而学者骂人是用证据。作家骂人让人觉得痛快淋漓,但是学者骂人让人觉得头头是道。李敖骂过很多人,无论是否正确,他每次都能出示足够的证据、足够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很让人佩服。作为一个学者,在骂人方面,他比很多所谓的学者要专业,也要认真得多了。曾经有人问李敖:你骂国民党,是不是因为国民党关过你,你恨国民党?李敖的回答很有趣:我李敖是否恨国民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骂国民党的每句话都有事实根据。我骂的是否正确和我是否恨国民党无关。
李敖为人其实很狡猾,他善于炒作,善于装糊涂,但是想要和李敖交锋,没有足够的学问是不行的。李敖的观点并不一定都正确,但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对学问本身的尊重是值得现在大陆的文人学习的。和李敖一样喜欢标新立异,出风头,臭显把的文人很多,但是和李敖一样认真治学,踏踏实实作学问的人却太少太少了。这是我们常常搞不清楚作家和学者的真正原因。在大陆有很多人告诉你各式各样的道理,却从来没有人告诉你道理从何而来。你接受,是因为你被他们的煽情煽晕了。如果我们静静地想想,九十年代以后冒出了多少所谓的学者,有几个不是靠煽情出身的?
李敖是个老顽童,他刚愎自用,他睚眦必报,他像王八一样咬住你就没完没了。但是他在台湾坐了无数年的牢,屡次被封杀,几十年来却从来没有离开台湾半步,嘴里的骂骂咧咧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你可以不喜欢他的风格,但是你不能不佩服他的硬骨头。从这个方面看,几十年来大陆有哪个所谓学者可以和他比肩?
台湾思想史里面有专门的关于李敖的篇章。李敖曾经说:中国五千年文化一无是处。他自己和很多人都觉得,李敖是中国文化圈中的异数,其实李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人,这样的人在历史中有很多,但是近现代却越来越少了。有很多东西,让我们无可奈何,值得欣慰的是,幸好我们还有李敖。
但是李敖老了,谁来接他的班?
编辑推荐 这本《中国性研究》,有学术性的、也有通俗性的,全部是环绕在中国人生殖器官、两性肉体、两性观念而论述的,其中为了阐明新意,也偶羼进一点洋玩意。总括说来,这是一本革命性、启发性极强的著作。“生民以来,所未有也!”
目录
《易经》中的性交文字
《战国策》记性交姿式 佛经中的性交文字
且且且且且 狂童之狂也,鸡巴!
记“阴茎异常勃起” 从犀牛看屌
政治与生殖器 谨防被阉
长程射精的另一面 神仙也要小便的
……
文摘 记清朝后宫
清朝的后宫同辈情形是:皇后(大太太),其次为皇贵妃(大姨太).其次为贵妃(二姨太。二人),其次为妃(三姨大。四人),其次为嫔(四姨太。六人),其次为贵人(五姨太。人数不定),其次为常在(六姨大。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七姨太。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
  宫女最特别,她们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幸”过,她们到了二十五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时期官女的平均数目,在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在这方面,清朝比起来最有“仁政”。因为,比起唐玄宗的四万宫女来,当然是“仁政”。
  宫女可以升级,但很难跳级。婢作夫人,要馒馒来。选进来的秀女就不同。宫女要升到贵人或嫔,得经过做答应和常在的阶段,秀女则一进来,便可做到贵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宫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丰皇帝的贵妃(后来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贵人,由贵人升为嫔,做嫔时候生了儿子(后来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兴,再把她升为妃,以至贵妃(大家称为懿贵妃)。
  除宫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远不能脱离宫廷。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宫女名额按地位来分,一般情形是:皇后分到宫女十人,皇贵妃、贵妃分到宫女八人,妃嫔分到宫女六人,贵人分到宫女四人,常在分到宫女三人、答应分到宫女二人。
  进宫以后,通例就不准再回娘家了。要回娘家,得经过特例恩准。清朝慈禧太后年轻时候,当秀女选进宫去,为文宗咸丰皇帝生下男孩,皇帝高兴之余,才“特恩赐”她回娘家几小时,大家认为这是“旷典”。人不能回家,家人能做到到宫里来探望,就很不错。家人到宫里来,能在皇宫附近下轿的,更是殊荣。据濮兰德《慈禧外记》(陈冷太译,台湾中华书局)有一段这类事实的稀有描述:

  慈禧既离锡拉胡同家中,而入宫闱,从此与家人隔绝。有一老妇侍彼多年,尝谈老太后入宫之后,仅归省一次,其言甚有趣味。今述之于下:一千八百五十七年英一月,即咸丰六年,乃同治皇帝诞生之九月。慈禧蒙皇帝特恩赐回家省亲一次。归省之日,早有太监至其家中,告以某时驾到。其家人及亲戚人等,闻此旷典,莫不欢忭。邻居及行道之人,观者如堵。届时太监及侍卫群从拥黄轿而至,其母率家人亲戚排立院中,入内堂,太监请妃降舆,登堂升坐。除母及长辈外,皆跪子地,叩头行札。排筵宴,其母陪坐于下,盖妃为皇子之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