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自然·生态: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811048872 ·条形码:9787811048872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体验·自然·生态: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 |
 |
|
 |
体验·自然·生态: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811048872
·条形码:978781104887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体验·自然·生态: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内容为:与其他关注从生产消费、政治哲学层面理解体验,从环境把握生态学的著作不同,《体验·自然·生态: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中,作者指出生命的体验是与身体的感受直接相关的,体验不仅作为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状态和活动机制被全景式描述,它还是心灵的精神存在,20世纪60年代后进入了纯粹文化和个人存在的领域。从尼采、梅洛·庞蒂到海德格尔、福柯,不断完善对身体现代遭遇的思考,自我并不是一个稳定的主体,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不过是身体被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身体和拥有身体的自我都是社会的构建物。然而,人是自然之子,自然具有先天和后天生发的价值,自然和人自身原本上是一致的,生命的感悟、体验在自然本性之中,体验是生命的独特活动机制,由感受而感知、感发,由情人意、入理;审美是最高的终极的生命体验;生态是一种态度,“生态”的隐喻将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论,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视角。文化是我们生存的方式,自然的观念、自然的价值、自然的文化行为方式之中蕴含着生态文明的可能性。现代性与身体是一个重要的解释视角,从人的生命体验切人,彰显自然的价值,进人人自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与多样的、开放的文化生态之中,来把握、理解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的维度——自然维度。
编辑推荐 《体验·自然·生态: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引言——开启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的多重向度
第一部分主体性:生命体验的多样与缺失
第一章 当代生命的体验
体验:生命的当下状态
主体性:生命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的真谛:仁与生命
现代性、生命的异化与缺失
情感:生命体验的多样性
性别的隐退与出场
生命的否定与超越
第二章 审美体验
绘画:表象与意识的世界
音乐:声响与抽象的魅力
文学行动:语言的描述与表达
政治:幽灵学的方法批判
第二部分自然再现: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
第三章 论自然的价值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念的特质
自然的价值
体验自然之美
第四章 感性自然
感性——审美的一致性
幻想——想象力的面具
感性的自由本质:“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迷乱失重的灵魂
第五章 论唯物史观的自然维度
人的劳动实践: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经济维度
新的自然哲学: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
历史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与恩格斯自然观的异同
第三部分生态文化:通达现代文明的可能性
第六章 “生态”的隐喻: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生态学的文化维度
生态危机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自然的理由与理性的预设:奥康纳的深刻剖析
新的社会物质性实践运动:生态社会主义运动
中国的生态运动:生态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致性
改革:构建生态文明的持久动力
“生态”隐喻,自我与他者:从群体到个体
第七章 生态视域中的文化形态
生态与人文:乡村文化的形态、意境与建设乡村文化的形态
乡村文化的意境
新乡村文化建设
都市文化:城市的起源与构成
现代与自然的疏远隔阂
城市的灵魂——都市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城市与城市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与人类的和谐——都市文化建设
精神的发生与导引:大学文化
大学精神和大学精神的培育
铸造大学精神与建设大学文化的关系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养成的
重要载体
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
结语——开启通达生态文明的多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主张通过对西方现代性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是探讨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个出路。中国传统思想虽然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但同时它也比较注重强调人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没有像西方中世纪那样,或者像苏格拉底的思想那样,特别强调一种神,对超越于人之上的一种秩序的那样一种绝对的敬畏。中国传统思想实际上认为没有人,宇宙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人,自然也是没有意义的,为天地立心与为民立命是一致的。
苏格拉底特别强调,人的智慧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智慧,那是神的智慧。中世纪也特别强调,虽然《圣经》的《创世纪》也包含着任意地取用上帝所创造的其他造物主的思想,好像后来人们就认为这是中世纪所包含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东西。但是正因为中世纪强调人的那种谦卑,强调人的那种罪恶,强调人对上帝要持绝对敬畏的那种态度,所以在西方整个中世纪,它的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对科学技术也不重视。那种文明很自然地觉得处于一种人与自然很协调的关系之中,不会造成很严重的破坏。
人类长期的破坏,它是严重地违背了一种超越于人类之上的那样一种秩序,它是在对抗一种绝对的超越于人类之上的力量,在去对抗一种人类所要绝对依赖的那样一种终极实在。终极实在是西方宗教的一个概念,是可以为自然主义,为世俗哲学所吸取的一个概念。所以我们认为,如果要拿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传统思想来比较的话,中国传统思想缺乏非常明晰的对超越人类之上的,人类所要觉得依赖的那种终极实在的一种体认,从而也缺乏对这样一种终极实在的敬畏。而今天,为了克服这样那样的生态危机,我们认为重新体认终极实在的存在,人对终极实在的绝对依赖,以及找回这样一种对终极实在的敬畏,是非常重要的。
后记 夕阳沉落,夜光初起。
记忆与迎风而翔的鸟类同行,一些熟悉的手势夹杂着时时涌起的感动,2008年的“5·12”,历史在这里定格,汶川八级大地震惊醒了许多人的人生,大自然面前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书写着中华儿女的不屈不挠。不是清明时节,点点星光,灰飞烟灭,祭奠那些瞬间逝去的人们,微笑在泪中徘徊,跳跃的文字沉默如铁,此时,天地间空无一物,望着天幕边的流水,有说不出的惆怅。
这是我2006年夏主持的一项山东省文化厅课题“体验的异在与缺失;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研究”的最后成果,加上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当代解读”的相关内容。两年多来,最终以书稿的形式把断断续续的思考固定下来,反映了近年我在学术上坚持自然或生态立场的一些生命体验。克尔凯戈尔指出人生有道德的、审美的、信仰的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我想,至少在写作与思考的时候,我拥有一份审美的、道德的、信仰的生活,虽然深知这份思考并不轻松。通过坚持和思考,我的结论是:现代性在身体中生发、延伸和衰退,人类是自然之子,生命的感悟、体验在自然本性之中;审美是最高的终极的生命体验,体验是生命的独特活动机制,由感受而感知、感发,由情人意、人理;生态是一种态度,文化是我们行走的方式。自然的观念、自然的价值、自然的文化行为方式之中蕴含着生态文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