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传记
小说
世界名著
散文
传记
武侠
网络小说
推理
言情
文学
诗歌词曲
青春
动漫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
2010-04-13
市场价:¥22.00卓越价:¥16.50为您节省:5.50元 (75折) VIP 价:¥16.00 SVIP价:¥15.67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
市场价:
¥22.00
卓越价:¥16.50为您节省:5.50元 (75折)
VIP 价:¥16.00 SVIP价:¥15.67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1人 评论打分
5 颗星:
(0)
4 颗星:
(1)
3 颗星:
(0)
2 颗星:
(0)
1 颗星:
(0)看全部1篇评论
(1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
共计价钱:¥
42.00
元
同时购买共计:
¥30.7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309 页
·出版日期:1993年07月
·ISBN:7214002736
·条形码:978721400273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研究的是胡适(1891-1962)的思想,以及他为探求中国对现代世界的思想反应所做出的贡献,因而《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也就成了有关思想的传记著作。《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为美国著名汉学家J.B.格里德博士研究胡适及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命运的一部力作。作者以五四运动前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为背景,俯瞰1917-1937年20年间文艺复兴运动的总体态势;通过对当时中国知识阶层杰出代表人物胡适的理论及思想活动的分析,论证了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通过胡适的人格悲剧揭示出这样一个真谛:中国的启蒙者和精英群体,如果不能从人格及情感上同封建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那么,他们的一切现代化的努力和奋斗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作者简介
格里德(J.B.Grieder)汉名贾祖麟,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长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史等。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通过对1917-1937年20年间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杰出代表人物胡适的理论及思想活动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的启蒙者和精英群体,如果不能从人格及情感上同封建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那么,他们的一切现代化努力和奋斗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它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格里德博士研究胡适及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和革命的一部力作。
编辑推荐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通过对1917-1937年20年间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杰出代表人物胡适的理论及思想活动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的启蒙者和精英群体,如果不能从人格及情感上同封建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那么,他们的一切现代化努力和奋斗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它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格里德博士研究胡适及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和革命的一部力作。
这是美国著名汉学家J.B.格里德士研究胡适及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命运够的一部力作,也是一部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为背景,通过对胡适历史实践的分析进行研究的论著。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
第一章 早年生活(1891-1910)
第二章 在美国的经历(1910-1917)
第二部分 中国的文艺复兴
第三章 文学革命
第四章 新的人民与新的社会
第五章 中国与西方
第三部分 自由主义
第六章 北京(1917-1926)
第七章 上海(1927-1930)
第八章 再返北京(1931-1937)
第四部分 尾声与评价
第九章 晚年
第十章 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革命
附录
附录A 胡适生活中的妇女
附录B 出席第八届世界学生联合会大会的中国代表团,1913(略)
附录C 中国共产党对胡适的批判
……
序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文摘
这既不是说实用主义仅仅是用进化观点改造过的儒教,也不是说胡适把实用主义看做是儒教。儒教是从有关人类和宇宙本质的明确而教条的断言来开始其推理过程的,它把人的本质看做是善的,把宇宙的本质看做是和谐的,并根据这类断言而趋向于与实证主义思想大相径庭的纯思辨的理性论。然而,在此要论述的一件重要的事,是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儒学家的反应和实证主义者的反应又是十分接近的,并足以使从这个学说到那个学说的跳跃成为一件相当容易的事。胡适觉得最有意义的也正是实证哲学中那些与他所继承的儒家基本倾向十分接近的成分。
胡适提到过他在哥伦比亚大学随杜威学到的两门课程,一门是有关逻辑理论类型的课程,另一门是关于社会和政治哲学的课程。(1)回到中国后,他常常喜欢说,他的政治方法是一种“实验主义的”方法。但在美国,由于他对理性的方法论很有兴趣,杜威的思想便使他更坚定了他的头脑中已存在的那些观念。虽然胡适说的话有着杜威政治哲学的色彩,但他与“实验主义者”这个名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思想观点则是受到了他在美国生活的那几年进行的大量思想交往启发的,虽然这些思想与杜威对他的影响是一致的,但在根本上又是与此无关的。
1910年夏胡适从上海启航时,距那场使古老的清王朝得到其可耻下场的革命势力之突然而出人意料的胜利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当这次事件在1911年秋发生时,它受到了留美中国学生狂热的并被后来各种事件证明是寄托错了对象的热情欢迎。
查看更多
下一篇
本文网址:
https://www.reader8.net/book/20100413/450588.html
读书人精选
热点排行
左手李煜, 右手纳兰:李煜和纳兰容若词情
于成龙传(修订本)/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
你好, 我是费曼
道商范蠡: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第2版)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
我这一辈子:老舍自传
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
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还原武则天真
听杨绛谈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