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健康 >

行为矫正

2010-04-13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040171279 ·条形码:978704017127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行为矫正 去商家看看
行为矫正 去商家看看

 行为矫正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040171279
·条形码:978704017127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使用对象:高校师生,咨询员,家长
·丛书名:心理咨询与治疗丛书

内容简介 《行为矫正》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有关应用行为分析、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开设行为矫正课程的教学实际和我国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培训需要,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基本技术、扩展技术、内隐技术等五个方面重新构建了行为矫正的学科体系,全面系统而深入细致地论述了行为矫正的主要内容。《行为矫正》将纷繁复杂的行为矫正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科学建构,不仅注重引用大量研究案例来阐述基本原理和研究基础,而且列举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真实案例来强调各种行为矫正技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临床医学、自我保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广大读者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因此,《行为矫正》不仅可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教师专业进修和咨询员深入学习的培训教材,还可以作为家长教育子女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伍新春,心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院副院长、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现代学习理论与学习方式变革、心理咨询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倦怠预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全国教育科学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优秀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其中代表性著作有:《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中职心理健康阳光教育》、《新课程·新学习·新教学译丛》等。其教学和研究成果曾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二届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奖等奖励。
胡佩诚,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医学心理教研室主任,中国性学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青春期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目前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
编辑推荐 《行为矫正》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第一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行为与问题行为
一、行为及其改变
二、行为的特征
三、问题行为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含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行为矫正
二、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三、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四、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
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
一、巴甫洛夫的基础性工作
二、华生和琼斯等人的先驱性工作
三、沃尔普和艾森克的开创性工作
四、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的发展性工作
五、行为矫正的相关组织和学术刊物
第二章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三、从巴甫洛夫的理论到沃尔普的临床实验
第二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从桑代克到斯金纳
二、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四、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
第三节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一、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含义
二、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
三、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
第四节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交互决定论
二、观察学习的实验基础
三、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
四、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第三章 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
第一节 功能评估的含义与功能
一、功能评估的含义
二、问题行为的功能
三、功能评估的价值
四、功能评估的方法
第二节 功能评估的主要策略
一、问题行为的调查评估
二、问题行为的观察评估
三、问题行为的实验评估
第三节 建立行为矫正方案
一、建立行为矫正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二、建构等值性行为模式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目标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
二、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
一、倒返实验设计
二、多重基线设计
三、逐变标准设计
四、交替治疗设计
第三部分 基本技术

第五章 强化
第一节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
一、强化与强化物
二、正强化与负强化
三、无条件强化与条件性强化
四、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
第二节 强化物的类型与选择
一、消费性强化物
二、社会性强化物
三、活动性强化物
四、反馈性强化物
五、选择强化物的方法
第三节 强化的程式及其特点
一、定比例强化
二、变比例强化
三、定时距强化
四、变时距强化
第四节 正强化及其使用
一、正强化的含义与正例
二、影响正强化效果的因素
三、正强化的误用及其表现
四、有效运用正强化的原则
第五节 负强化及其使用
一、负强化的含义及正例
二、负强化的基本过程
三、负强化的误用及其表现
四、有效运用负强化的原则

第六章 惩罚
第一节 惩罚的含义与类型
一、惩罚与惩罚物
二、正惩罚与负惩罚
三、无条件惩罚与条件性惩罚
四、惩罚与强化的关系
第二节 惩罚物的分类与选择
一、体罚
二、斥责
三、矫枉过正
四、体力劳动
五、惩罚物的选择
第三节 惩罚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一、惩罚过程的特点
二、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第四节 正惩罚的使用
一、正惩罚的副作用
二、正惩罚的误用
三、正惩罚的有效运用
第五节 负惩罚的使用
一、负惩罚的含义与类型
二、隔离技术的使用
三、反应代价的使用

第七章 消退
第一节 消退的含义与类型
一、消退的含义及正例
二、消退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消退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一、消退过程的特点
二、影响消退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 消退的误用与正用
一、消退的使用前提
二、消退的误用情况
三、消退的有效运用
第四部分 扩展技术

第八章 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第一节 行为分化与刺激辨别
一、行为分化与差别强化
二、刺激辨别与刺激控制
第二节 差别强化及其使用
一、低率行为的差别强化
二、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
三、替代行为的差别强化
四、高率行为的差别强化
五、差别强化的误用与正用
第三节 刺激控制的基本技术
一、刺激控制的含义与案例
二、控制行为的先行刺激
三、控制行为的强化价值
四、控制行为的反应难度
第四节 刺激控制的促进策略
一、言语指导
二、行为示范
三、身体引导
四、情境诱导

第九章 塑造、渐隐与连锁
第一节 塑造
一、塑造的含义与正例
二、塑造的误用及表现
三、有效运用塑造的原则
第二节 渐隐
一、渐隐的含义及正例
二、渐隐的类型与特点
三、有效运用渐隐的原则
第三节 连锁
一、连锁的含义及正例
二、连锁的类型及其选择
三、连锁的误用
四、有效运用连锁的原则

第十章 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
第一节 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的基本概念
一、代币系统的含义与特点
二、行为契约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 代币系统及其使用
一、代币系统的构成及其使用程序
二、代币系统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第三节 行为契约及其使用
一、行为契约的类型
二、行为契约的结构与实施

第十一章 行为维持与自我控制
第一节 行为的维持与迁移
一、行为维持及其基本策略
二、行为迁移及其促进技术
第二节 自我控制的含义与起因
一、自我控制的含义与案例
二、自我控制的起因与类型
第三节 自我控制的方法与步骤
一、自我控制的主要方法
二、自我控制的基本步骤
第五部分 内隐技术

第十二章 临床行为治疗
第一节 厌恶疗法
一、厌恶疗法及其基本原理
二、厌恶疗法的应用范围与特征
三、厌恶疗法的变式与特点
四、有效运用厌恶疗法的原则
第二节 系统脱敏疗法
一、系统脱敏疗法及其基本原理
二、肌肉放松训练的方法
三、焦虑等级量表的建立
四、系统脱敏疗法的具体实施
五、系统脱敏疗法的变式与特点
六、有效运用系统脱敏疗法的原则
第三节 冲击疗法
一、冲击疗法及其基本原理
二、冲击疗法的应用程序
第四节 生物反馈疗法
一、生物反馈的基本含义
二、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原理
三、有效运用生物反馈治疗的原则

第十三章 认知行为疗法
第一节 认知治疗
一、认知治疗及其基本原理
二、认知治疗的基本技术
三、认知治疗的基本过程
四、认知疗法的主要应用
第二节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一、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基本过程
三、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的认知技术
四、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的情绪技术
五、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的行为技术

第十四章 示范模仿疗法
第一节 示范模仿疗法的含义与作用
一、示范模仿疗法的基本含义
二、示范模仿疗法的主要作用
第二节 示范模仿疗法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一、示范模仿疗法的基本过程
二、示范模仿疗法的主要类型
三、示范模仿疗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示范模仿疗法的有效运用
一、示范模仿疗法的运用原则
二、示范模仿疗法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一、研究案例索引
二、主要参考书目
……
序言 行为矫正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它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方法。根据其侧重面的不同,行为矫正也称作“行为矫正理论”或“行为矫正方法”,前者强调了行为矫正的理论意义,后者注重行为矫正的应用价值,因此前者有时又称作“行为矫正原理”,后者有时又称作“行为矫正技术”。
本书就是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有关应用行为分析、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开设行为矫正课程的教学实际和我国社会开展心理咨询培训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一本理论与方法并重、原理与技术兼顾、专业与普及两全的教材。它可以满足行为治疗、儿童行为矫正、学生行为管理、应用行为分析等课程的教学之需。
本书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基本技术、扩展技术、内隐技术等五个方面重新构建了行为矫正的学科体系,全面系统而深入细致地论述了行为矫正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部分,在阐明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作为行为矫正理论基础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研究方法部分,在明确功能评估的功能与策略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目标行为的观察和记录方法及行为矫正的实验研究技术;在基本技术部分,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基本行为矫正技术的科学含义、主要类型、基本特点、影响因素、误用表现及其有效运用原则;在扩展技术部分,全面而细致地介绍了建立在强化、惩罚和消退基础之上的差别强化、刺激控制、塑造、渐隐、连锁、代币系统、行为契约、行为维持、自我控制等行为矫正技术;在内隐技术部分,则讨论了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认知疗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示范模仿疗法等具有鲜明认知色彩、适于内隐行为矫正的各种主要技术。
总之,本书将纷繁复杂的行为矫正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科学建构,不仅注重引用大量研究案例来阐述基本原理和研究基础,尤其列举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真实案例来强调各种行为矫正技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临床医学、自我保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广大读者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因此,本书不仅可作为心理学、教育学、护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教材,可作为教师专业进修和咨询员深入学习的培训教材,也可以作为家长教育子女的参考用书。
文摘 插图:


(三)自动强化行为的消退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许多问题行为由其内在的感觉刺激或行为后果本身所维持,强化的结果不是由他人做出的。对于这种自动强化行为的消退,就是要引起感官刺激的变化和消除。只要行为不再产生具有强化作用的感觉刺激时,行为就会逐渐减少。例如,在前面列举的消退案例中的第六个,也包含了这一类型。在该案例中,抓得头皮发痛就感到舒服(自动强化),而理发后无头发可抓,其舒适感就无从产生(感觉消除),抓挠行为也就逐渐消失了。
在行为矫正的实践过程中,有人研究了通过感觉消退来减少孤独症和发育落后儿童的社会刻板行为。例如,瑞琪常常长时间地在桌面上转动盘子,盘子在桌面上转动发出的声音就是这种行为的感觉强化物(听觉刺激);凯芮喜欢从自己的衣服上抽出线头,扔在空中并用力煽风,然后全神贯注地看着线头在空中飘荡,直至线头落地,看着线头飘荡就是其刻板行为的感觉强化物(视觉刺激)。为了矫正她们的社会刻板行为,可以在瑞琪的桌子上铺一块桌布,这样当她转动盘子时,就不能发出和原来同样的声音了(感觉变化);可以在凯芮往空中扔线头时,将屋内的顶灯关掉,结果凯芮就不能看清线头落地的情形了(感觉消除)。结果发现,感觉消退确实有效地消除了个体的社会刻板行为。
当然,为了促使问题行为的快速消除,并使这些儿童产生适当的行为,最好在进行感觉消退时,能强化某些功能等值(能产生与问题行为同样的感觉刺激)的良性行为。例如,给瑞琪一个音乐盒,给凯芮一个吹肥皂泡的玩具。这样,音乐盒产生的听觉刺激取代了转盘子的声音,肥皂泡取代了线头产生的视觉刺激。结果,瑞琪更喜欢玩音乐盒而不是转盘子了,凯芮更喜欢吹肥皂泡而不是抽线头了。
总之,要进行行为的消退,首先必须明确行为是怎样获得的。如果行为是由社会性正强化(如关注)而形成的,行为消退就是取消正强化,不再关注个体的问题行为;如果行为是由负强化(如逃避任务)而形成的,行为消退就是使个体不能逃避或回避,必须完成要求的任务;如果行为是由自动强化(如感觉刺激)而形成的,行为消退就是使个体的感觉发生变化和转移。
热点排行